“余秋雨位于浙江慈溪市桥头镇的老宅,正经镇文化站上报申请成为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新京报》9月3日)
看到这个消息时,真的吓了我一大跳,以为我们的余大师已经作古,地方进行缅怀纪念的举措呢!细细一看,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是要给活人立碑啊!
对于余秋雨,起初很崇拜,他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让我们读到了他那对文化的另类解读,佩服余先生那种把历史、文化与地理超娴熟揉合的高度艺术手法。大师之作文字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耐看,常给人以精神的洗礼。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在上海的一次“扫黄行动”中,警方从某妓女的手袋里查出了三件物品:口红、避孕套和《文化苦旅》。《文化苦旅》能成为某妓女的“精神口红”和“精神避孕套”,大师解决了阳春白雪的中国文化下里巴人也能看得懂的大问题,这应该说是对中华文明历史性的贡献。
每年的青歌赛都请余大师作文化点评,俨然当代文化宗师的派头。也正是青歌赛让我们对“大师”有了另样的认识,见不得文化的缺失的高傲,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解读,欲退还休的矫情,给我们以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人们常说,看青歌赛场,一看选手,二看“大师”点评,颇具娱乐色彩,但大师感觉良好,多次在娱乐头条频频露面,也拥有自己的fans,很多人弄不清他到底是什么圈子的人,我想而宁波市文广新闻出版局文保处副处长徐建成的一句话能够概括:“作为学者,余秋雨的成就并没有得到普遍公认,他只是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写了一些畅销书,严格地说,他只是一个文化明星。”
就这样一个“文化明星”,却成了我们为之推崇的偶像。镇文化站急于申报,无非是看中了“大师”这块牌子,利用他的面子,挣崇拜者的票子,捞自己的位子,说到底还是政绩工程要紧。现在很多地方,要树立品牌那是费尽心思,翻档案查志、谱、档,有古迹夸文明,有历史人物表其功绩,实在没有了,那查查有没有哪位名人、伟人什么时候来过这。有个小县城某个历史名人住了一段时间,就搞了个“××在××文化研究”,说“xx名人之乡”。他们为什么这么热衷呢,说到底是借开发研究骗取上级拨款寻机揩油。当然慈溪市桥头镇要树立这块品牌无可厚非,小地方的发展,不是有一句话叫“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吗,经济发展才是第一要务,从这个意义来说,“大师”就有被利用之嫌。不过能真正带动家乡经济发展,你也值了!
从“大师”这个角度来说,不能排除他对家乡的暗授机宜,一方面拉动家乡经济,树立牌子;另方面利用其进行加以炒作,“大师”会在沉寂一段时间后又会火起来,然后出一书《老宅笔记》,一定大卖,个人经济也得到了持续增长,这是娱乐圈的“潜规则”,大师定是深谙其道。两全齐美,何乐而不为。但太多的人说大师故居来得太早了!从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这个原则来看,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大师能够早日仙逝,成全大伙吧!
-全文完-
▷ 进入家住府河边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