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余震结伴高歌

发表于-2008年09月16日 晚上7:47评论-0条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地震正在淡出我们的视线。前段时间我妈妈整天守着电视眼泪汪汪,吃饭时她就跟我讲那些让她流泪的场景。一次从老家回来,她很愤怒地跟我讲,居然有很多村里人不知道有地震,真是太无知了。现在她的注意力又回到了那些无聊的电视剧上,生活恢复了平静。《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悲哀地写下: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确实是这样,我们是健忘的。无数血流成河的战争,无数灭绝人性的惨案,无数天灾人祸,无数妻离子散的故事都在以“天”或以“年”为单位离我们远去。这些曾经那么激荡人心的故事就这样堆积在了历史的尘埃中,等待往后偶尔的触动,或永远销声匿迹。遗忘无疑是一剂良药,是快乐之本。现在中央三台又有娱乐节目了,主持人的脸上又有笑容了,火炬正兴高采烈地跑向“鸟巢”。

当然还有人记得地震。火炬接力前,全体默哀一分钟还在继续。但在火红的背景下,在即将欢腾的场面前,这默哀开始显得概念化。我忍不住地去猜想他们肃穆的表情下那颗驿动的心。回响在我耳中的还是耶路撒冷哭墙下,那无意汇成的哭浪。

中央台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抒情。一种是朱军、董卿式的激昂,它往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占领我们的感动,刹那间,涕泗横流。一种是白岩松式的知性煽情。这个衣冠楚楚的男人,永远一脸严肃,让人对他将要讲的东西深信不疑。这几年的“感动中国”在他不着痕迹的煽情下,如火如荼。一看到他,我就知道,我该感动了。他们正在电视里不断挖掘汶川地震用七八万条生命写成的感动教材,让我们为其中的一个逗号、一个句号、一个省略号而感动。我们这个苍老的民族,在这本教材前因为感动,终日以泪洗面。中华大地腾飞起有节奏的:“中国加油!四川加油!”灾难在北京奥运前及时发生,我们的激情似乎无愧于首次主场奥运。相信烈日炎炎下,猫在帐篷里、临时住房里的四川灾民们,也会忽略三十几度的高温酷暑,激动地挥舞拳头吧。

评选英雄活动很吸引人。一次偶然换台时,我看到一些孩子身上挂着写着“预备英雄”字样的牌子。可能有记忆误差,反正就是待定英雄的意思。这些孩子都是参加英雄评选的候选人。估计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让人热血沸腾的故事。只是我不知道这评选会采用哪种形式。会不会也像“超女”那样以短信投票的形式。这种方式现在流行,而且影响力大。现在这评选估计是尘埃落定了,因为据报道有好几个英雄被送进了北大、清华。真是平步青云啊。那时我脑子里出现了很不该的念头,我这里怎么就不地震呢,说不定咱也可以捞个“英雄”。显然,我的觉悟太低了,英雄就该有英雄的待遇,是名至实归的,就是让他们读剑桥、哈佛也是够格的。

英雄事迹报告是另一道风景线。白衣天使们,官兵战士们,专业救援队员们,警察们,志愿者们,见义勇为的平民百姓们,正在电视里以第一人称讲述着自己的英勇事迹。“当时我不顾个人安危,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这原该以第三人称讲述的故事,在第一人称讲述下,有着不同的味道,让人感同身受。我常常是听了一句,就感动得不行,赶紧换台。相对而言日本专业救援对就显得无趣。他们在疲战了十多天后准备归国时,面对记者的采访话筒居然没人要发言。电视的画面里有好几个队员抱着头,一副悲伤的样子。记者说,有几个队员准备辞职,因为他们感觉自己对灾民没有起到帮助作用。你看,这是什么态度嘛,也太较真了些吧。

还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词——后地震时期。有关部门随机提问了一些人,据说有近40%的人认为地震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说,生命是脆弱的,要珍视生命,善待家人。不知怎么的,这让我产生了海明威式的愤怒。海明威写出《老人与海》后,评论界津津乐道,老人象征什么,海象征什么。海明威很生气的说,老人就是老人,海就是海。我认为海明威想让别人注意他写的故事本身,但别人在他的故事上读到了自己的故事。同样,凄惨的汶川地震让远离灾区的人在茶余饭后开始感慨生命。这实在也算是离题啊。如果这近40%的人说,以后我们该好好想办法预报地震,会让我觉得无比温暖。但我们太容易像台湾作家刘墉那样,不断地从生活中提炼哲理,离题万里。

地震是过去了,但其他形式的余震还在继续着。不知怎么着,我倒希大家都能像我妈妈那样干脆去看电视剧,让“街市依旧太平”去。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结伴高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帘外落花点评:

地震已经过去,震撼还在心底,珍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