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谈民歌《乔奶奶骂猫》 (论文)金矿

发表于-2008年09月17日 下午4:19评论-2条

谈民歌《乔奶奶骂猫》 (论文)

金 矿

概况简介

《乔奶奶骂猫》,这是一首流传在苏北白马湖南闸一带的乡土忏词民歌(民谣),至于在其它地方是否还广角流传,目前还没有发现相关研究资料。这首乡土民歌民谣为中篇叙事体,早年也有各种流行版本,多为口头话本。最多接近千行。是和尚道士在乡野做佛事道场时谐趣插花。

笔者从童年记事起就曾留心,曾多次聆听,对主要情节及句式有较深的印象。文革开始后,通过大破四旧,和尚道士皆列为牛鬼蛇神,忏词活动被取缔。《乔奶奶骂猫》也同时被赶出社会,时间一长,好多和尚都相继圆寂,原本遗留社会已经很少。随着国家民协发起对民间文学抢救的号召,笔者开始了从事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通过采访了解调查,曾获得一些尚算孤本的资料及颇为珍贵传奇的相关故事。

近几年,国家又提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令。笔者方觉此资料的珍贵,再度探究文化历史残存,进行重点原生态研究探讨。结合《民间文学概论》理论的学习和参照,对《乔奶奶骂猫》篇进行了学术深究,现将研究的相关资料整理记录如下,请诸位专家学者老师赐教。

内容梗概

《乔奶奶骂猫》民歌是一个很有故事性的叙事民歌民谣,通过故事的主人公有养猫拟好的乔奶奶,一只特别心爱的猫被平白无故地偷走了,作为乡土意识很浓厚的乔奶奶怎么能不心疼呢,这就形成了骂大街的局面。但这种骂大街又是理智的,文明的,没有那种侮辱人格的下流语言,都是一些劝人行善,要对自己不轨的行为、有伤道德的行为负责,会有因果报应,这就是忏词民歌的主题。

民歌一开始是对女主人的形象特征进行一种白描式的特写。乔奶奶是孤身一人的乡土老太太,她心地善良,乐于布施,好心待人,在乡里邻居中有很高的威信。孤独的她特别是夜晚更显得夜半孤灯。就抱来了一只小猫与她相依为伴。这个小猫比现在城里的宠物还要娇惯,和乔奶奶同吃同住,睡觉小猫先替乔奶奶热被窝,夜里睡在脚头,有时还咪吗着和乔奶奶谈谈心,解除乔奶奶的寂寞。更神奇的是乔奶奶老花眼,小猫咪还帮乔奶奶穿针,乔奶奶的顶针儿不见了,小猫咪替她找到衔给她。这猫咪还帮助乔奶奶处理生活,黄鼠狼不敢来侵犯,老鼠更是规规矩矩从来不敢来骚扰。有时候夜里猫咪还出门去采猎,把野兔、野鸡打来衔到家为乔奶奶改善伙食。

也许乔奶奶这只猫太好,因为邻居村里都知道乔奶奶有这只好猫,所以就有人看上了眼。没想到一位高手来把猫偷走了,你说这乔奶奶接受得了这种伤害吗,当然她老人家一开始还没有想起来骂大街,在期待着这只猫能够平安地回来,两天三天,乔奶奶在痛苦地煎熬着期待着,她想到人世间不会出现不义的人。然而一切的一切,让她心灰意冷地失望了,终究没有回来,她从一种依赖的亲情感出发,思维有点错乱了,开始了以佛教观念的骂大街。几乎把社会上所有种类的人、各种行业的人都不放过,只要是偷了她猫的人都要遭受到较为残酷的因果报应。

偷猫的人应该是哪些人呢,居心叵测啊,为了这令她伤心的猫,她什么也不顾了,只好铺天盖地地骂了下来,无论什么人,只要你是偷猫盗贼,她一个也不想放过,也不指名道姓,管他张三李四。乔奶奶先从职业是的各类人骂起,包括做官的,读书人,有秀才、举人、乡丁、差人,有各种手艺人,木匠、铁匠、补锅匠、瓦匠、石匠,有行善出家人,和尚、道士、尼僧等等,创作者和尚也把自己纳入被骂的行列。有卖货郎的群体,像卖烧饼、卖梳头油、卖篦子、卖麦芽糖等都是乡村走村串户常见的人,最后一个部分就是有生理残疾的人,这类人在不搞优生优育的旧时代,加之病灾时常发生可以说也是一个很众的人群。

我们在想为什么乔奶奶要无辜地要牵扯这么多人呢,为什么要把这么多人都卷进这贼的漩涡。其实这也许这种忏词所要表达的效果,也就是说要各种人色人等都要行善做好事,不做坏事,做了坏事会有因果报应,也就是要各种人都要在佛面前忏悔,把自己的天理良心公布于众。

结尾当然不坏,乔奶奶还也承认了自己骂大街的不对,进行了一小节总结说教,那是一种理论的善恶分明,要每个人遵从三从四德,以对得起祖宗,对得起苍天,对得起子孙后代。

渊源探究

要说这种较长篇幅的忏词民歌《乔奶奶骂猫》,从它的语言背景、场景背景来看应该说其起源是历史悠久,语言中全是封建时代农村农民的旧话。思想是纯佛教观念,在白马湖水乡流传应该超百年历史。

早年南闸一代水乡,东到运河堆,西到白马湖边,南北约二十多里的地方,佛教庵堂就有十多所,多是和尚庵,起名也多是佛学梵语。像释房庵、西来庵、观音庵、紫竹庵、莲花庵、复兴庵、保子庵、万缘庵,尼姑庵有尼僧庵、贞洁庵、送子庵等等,都庭院深深香火缭绕,都小有规模。庵堂里佛像,泥菩萨雕塑多尊形象很是威严。

直到文革破四旧时,好多庵堂才被毁。我记得离我家不远,就有紫竹庵和西来庵,小时候我们一帮小友打猪草,经常跑到庵里在泥菩萨后面捉迷藏,看惯了一点也不害怕,有时候还挒那龇牙咧嘴泥菩萨的胡须,里面穿着袈裟的老和尚还特别亲和地把糖果和供品给我们吃,叫我们不能碰那泥菩萨,说那是碰不得的,碰后会肚子疼。我记得那紫竹庵里的老同道和尚还经常跑到我们家玩,特别喜爱同外婆等老一辈人聊天。也喜爱教我们语文课本上的一些生字。

那时候我们这一班小友还特别喜爱看和尚们的放焰口做佛事。焰口当时也是有等级规模的,有“三大四”、“四大四”、“五大四”,“三大四”就是在正坐上有三个主台和尚,主台和尚多半是武装整齐,身穿带金丝的红袈裟,头戴像西游记里唐僧的帽子,“五大四”就是正坐上五位当家和尚。加之两边配台道士,还有一名挑箱担卖苦力的,多是十多个人的队伍。那时候往往一个庵里只有一个当家和尚,特别是唱到五大四焰口,多是请附近庵里的主持一起参与搭班子。和尚都是烙戒疤的光头,而配台的道士多是社会上的自由人士,有的是同和尚学念经的私塾先生,也有社会上爱好娱乐的吹拉弹唱的业余民歌手,他们带着笙箫管笛类乐器,那一台焰口俨然是一台文艺晚会,异常精彩。那时候我们经常在月光下的小路上跑几里地,去到一个大户人家去看焰口。

放焰口人家堂屋的正中搭着很高的宝塔台子,屋梁上挂着老式的汽灯,在我们童年的印象中很金碧辉煌。那十多个和尚道士分三面围坐着。我们一班看热闹的小友多躲在房门口,因为人多站不下,多半都是在大门外边。那些和尚道士一会儿念经,念经多是正位当家和尚领头,其他人随口应和。一忏(一遍)下来,当家和尚就用忏钵敲三下。大家就笙箫管笛齐奏鼓乐齐鸣,嘴里还在大声地演唱着我们地方上的民歌小调。后来我在搜集民歌时会到了一位当年曾经参加配台的吴老先生,才了解当时焰口文化的全程资料。

他告诉我当时那一台焰口其实也等于像现在一样的文艺晚会,主持方丈是一位总体策划人,为死者放焰口的鬼戏实际是唱给活人看的。他们念的是三经,分别是弥陀经、金刚经、焰口忏经,而配台的部分则是花名、上大人、说韩信之类劝人行善的忏词唱段,都是调度我们地方上的乡土小调进行演唱,因为这些乐师们都是土老冒,只能演奏一些地方的小调民歌,他们几乎没有一个识简谱的,都是靠摸音。用他们的说法都是郎儿郎的当靠音。

要说焰口最精彩的节目就是《乔奶奶骂猫》,尽管这《乔奶奶骂猫》只是忏词的一个串场词,并不是祭祀内容的主题,但它毕竟口语艺术很有点高超,多是以此压台。我们这些小友对其它节目都不感兴趣,都在苦等着,就是为了等听《乔奶奶骂猫》,这时候应该说要接近子夜,大约十一点钟左右,这时这些和尚道士们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辛苦,都有点累了,但有一个规矩,就是焰口一定要放到下半夜,这时主持当家和尚来了精神,开始了他的压轴戏表演。《乔奶奶骂猫》多是独角戏,不需要配台。这时候主家往往会照顾当家们的辛苦,递上一些米糕馒头给他们腰点。这时候围来的人也多了,大家就开始静听《乔奶奶骂猫》。

当年的老同道方丈和尚的《乔奶奶骂猫》应该说是远近少有的绝技,连唱带说有点像扬州评话。腔调高低平缓、抑扬顿挫,叫人越听越爱听,越听越想听。他唱的《乔奶奶骂猫》近千句,是同行的骂猫中最长的。我看过吴老先生收藏的老同道和尚的版本,是线装,都是很秀丽的王体小楷。标点都是红笔另标,压脚和篇末有印鉴私印。我看到署名有清同治二年如东周云普笔录。后经考证正是我地文人所笔。

南闸境内的东南乡南周庄在满清时曾出过举人周云普,在乡野说法就是拎过考篮,几年进京赶考后终究得第,被封为如东县丞。晚年告老还乡,还以此荣耀自居。依据年代推理同治二年,周云普应该离职回乡,由于他在乡里称上一号文人,隐居在家无事,就参与了地方民俗资料的整理工作。《乔奶奶骂猫》如果是他手笔,就必然有他二度创作的痕迹。同时也说明骂猫篇的流传历史已经较为久远,经文人加工润色后,也有了较高的文学价值。成为民间文学的精品。

除同道的骂猫外,其它庵主和尚也会《乔奶奶骂猫》,只是他们的简单得多,多是直接进入骂猫,没有引子,而且每种偷猫人的批评语就是一句,总加起来不过一百来句,远远没有同道的精彩了。

歌词艺术

由于经过乡野文人的二度创作、加工整理,忏词民歌《乔奶奶骂猫》歌词势必就有了明显的脱俗之感。在艺术品位上也明显上了档次。这里我想就同道和尚的遗传版本进行一些艺术上的探讨。

首先从通篇结构上讲,此篇章结构很完整而又完美,开头把乔奶奶的猫夸得如何之好,其优点灵性升华到很特殊的个性,也显得神奇地人格化,竟然能够帮乔奶奶穿针引线,这里的夸张是一种离奇的合理。我们只有相信其有不可相信其无,还有那种乔奶奶与猫相依为命的情感也刻画得惟妙惟肖。这样就给后面的情节进行了情感铺垫。乔奶奶那种尚有点失去理性地骂大街也就有了合理的依据。

再说笔触进入主题骂猫以后,偷猫人也给了合理地分类,兼顾各种人等,对当官的首先下手,说明当时当官的思想境界也不高,或者就是周云普老先生在仕途不顺后一种宣泄,因为他对官场沉沦看得比较清楚。当然也包括那些为虎作伥的走狗,接着就是知书达理的读书偷猫人,这些人也是首先不可原谅的,就像现在的知法犯法一样,你接受的教育到哪里去了。其它就是社会各种职业群体,最后一个部分只是一些笑料的补充,矛头指向一些身体有各种缺陷的人。

在文笔艺术上作者调度了夸张、比兴、排比、借代、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交替使用,还多是很乡土的口头语言。每一种人偷猫都是四句叙述,多是第一句是交代偷猫的对象,第二句是直接的报应,第三、四句是延伸的报应。既合理,又谐趣,多是乡土生活的底蕴与延伸,也符合乡土农民百姓的心理和意愿,也符合文学意境的升华调度,应该是乡土文学的典范。下面可以举例试析。

“和尚偷了我的猫,吃斋化缘假一套,阿弥陀佛走空门,葫芦仓儿一锯两个瓢”。说的是他们和尚本身,一直是阿弥陀佛,慈善为怀。如果他做了小偷,这一切功劳都没有了,那些都是骗人的面纱,没有诚意都是假的,所以那削发受戒就成了一种虚无。那光头就像乡土的葫芦仓儿了。

“尼姑偷了我乔奶奶猫,再美的小姐头上没有毛,半夜摸到尿壶子,没儿没女进庵庙。”“卖豆腐的偷了我的猫,一个跟头一跌全坏了,豆腐桶一跌十八散,一家子生活怎么过法了“。“秃子偷了我的猫,秃屑子拍拍打打两大瓢,秃子跟着亮月走,银碗子放光头里跑。”“麻子偷了我的猫,满脸的瘪堂好什么标,麻子没有点子多,一天就要一碗雪花膏。“……

这些歌词都是在各种人物身上找出个性的特点,很形象地说出他们不美好的一面,进行形象地夸张添一点笑料,既幽默风趣,又有入木三分而又刻骨地诅咒。在乡土韵辙上也下了一定的功夫,通篇都基本使用遥条韵,也有的句式使用接近的发烧韵,平仄声调上也能基本兼顾,没有什么明显的缺陷。

民歌延伸

忏词《乔奶奶骂猫》主要以说为主,属于一种民谣体。也是一种话本形式的叙事民歌。由于其在民间流传已久,有时又会出现一些乡土民歌手把它改编为小调式民歌歌词,调度在白马湖一带常流行的民间小调来进行带音调演唱。

在二年前,我在白马湖畔的一个渔村就收到两种调式的《乔奶奶骂猫》,一种是用杨柳青调演唱的,演唱者叫刘秀华,四十五岁,一位颇具风韵的渔家妇女。她的嗓音清脆甜美,一下子就唱了十几段,这种骂猫是直接将骂猫对象介入,每段是交代一种骂猫对象。这种形式很浅显易懂,说明骂猫的故事听众已经熟知,唱词中主体就是谐趣,演唱者是很认真的,不带笑容。而听者听后却捧腹大笑,因为内容里浑科意境太丰富。好多都是听众意料之外的笑料,这样就更具感染力。刘秀华演唱的基础和功夫很到位,我同她开玩笑简直像水乡刘三姐。她说这个唱段在十几岁时同她的母亲学会的,唱到底要唱一个多小时,曾经为会唱唱也偷懒少做多少苦力事情,大家栽秧就不要她栽,只要听她唱就算她劳动了。

另一位叫项宝珍的老太婆,七十多岁,演唱时已经牙齿不关风,但她演唱的又是一个风格,她是调度的秧歌号子姐儿香儿郎想姐儿,里面有女秧歌手在秧田里对唱对答的衬词,那些提问多是故意的,像提号人会问:要是私塾先生偷了乔奶奶猫呢,唱的人就唱一段骂猫的实词。老太婆记性较差,只记得那么几段唱词,唱词也更趋向于口语化,意境比较差,也许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原生态唱词。

在白马湖东乡的运河岸边,还流行一种用十劝郎调演唱的《乔奶奶骂猫》,这种骂猫有个局限,叫《十不全偷猫》。是专门骂的有十种生理缺陷的偷猫人,这十种生理缺陷的人分别是:秃子、瞎子、聋子、麻子、豁嘴子、啷鼻子、癞子、痹爪子、瘸子、半语子。歌词中对在十种人的个性特点刻划都逼真形象,这大概又是《乔奶奶骂猫》的另一个艺术分支。我是这样想的,原始素材都是《乔奶奶骂猫》,用我们家乡话说一样小麦能做出七十二样点心,同一样原料能做出好多种菜肴。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乔奶奶这个核心人物。

《乔奶奶骂猫》这首乡土民歌应该是一种乡土艺术的结晶。由于其乡土艺术的特殊性,由原始启蒙走向半开化的成熟,经过反反复复的沿袭,经久不衰。

价值影响

乡土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传统文明的表现,乡土民歌又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乡土农民文明生活航船的帆影。通过《民间文学概论》学习和理解,《乔奶奶骂猫》应该属于一种乡土的长篇的叙事民谣。从理论研究去探讨,应该有它一定的价值影响。笔者在反复琢磨后,也看出一些奥妙端倪。不妨提出两条粗浅的见解。

其一是历史生态价值。由于历史顺时针的走向,向前发展推进、向文明现代进军是无疑的,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可阻挡历史的潮流。然而历史是前进了,历史的沉淀还残留在人间社会,一时还不能绝对地铲除和更改。它还在社会留有遗存的影响。就像我们这里的老百姓对老地名的记忆一样,还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二分区和五分区,现在还经常有人提起,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这特殊的地方区划名称几乎连年轻人还在同上了年岁的中年人一同道白。说明有些传统文化现象会不容易一下子就消失灭绝,它有个转型残留过程,还在继续保留着相当的生态生命价值,很值得挖掘整理,让我们文化工作者还有一个抢救整理研究的机会。所以我要把这些传统历史的生态价值充分发挥调度起来,要把其历史生态价值的潜力利用起来,让它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和未来的文化进行借鉴服务。为此我们不能错过这个良好的机遇,抓紧抓好抓实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工作。

其二是民间文学价值。纵观历史,社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民间文化的推动,社会文学离不开民间文学的基础。目前文学界已经越来越重视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中国文联专门有民间文艺家协会,专门有一大批专家在进行着民间文学的专题研究。文科大学专门设立民间文学学科。说明国家对这项工作是越来越重视。其实民间文学作品也就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的口头文学。其主体就是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曾经专门组织力量进行抢救工作,出版了一套三套集成。其实当时还显得特别匆忙,加之许多都不是业内人士介入这项工作,属于外行在进行任务性的应付。多是打捞一些浮萍类的浮游物,不去进行深挖细究,有些深层次的东西及有价值的精品力作都没有面世。就像我们的《乔奶奶骂猫》这样中长篇的民间歌谣当时根本无人问津。主要是两个客观因素造成,一是民间传统的文化现象还在受禁锢的影响,对一些有敏感的文化遗存还不敢挖掘,特别是这些忏词民谣根本还没有人敢提供。二是长篇工作搜集需要艰苦付出,安篇目凑数,没有人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三是走马观花,没有人去触及、更没有人去研究,所以这种民间文学的价值就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其实,当时也曾出现像吴歌《五姑娘》,但毕竟太鹤立鸡群寥寥无几。我们民歌之乡尽管也有宝藏,当年我们还年轻气盛,缺乏专业技能和文化机制的激发,工作只是随便应付,好东西仍然埋在地下。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和摔打,通过民间文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进修,也才明白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也才着手介入这项工作。通过这几年的潜心研究和挖掘,首先得到的就是《乔奶奶骂猫》多种口头版本和话本,算为十分珍稀,目前我们民歌之乡还有像《说韩信》、《报花名》、《王奶奶卖瓜》、《三姑娘》等中长篇叙事民歌都有较为详细的基础线索,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但仍然有不小的困难和困惑。一时还难以完成。这项工作也称得上是一个工程,好多现实问题很值得思考和解决。

余味思考

《乔奶奶骂猫》乡土叙事民歌的搜集整理挖掘研究,毕竟得到了上级相关部门在人文上的关怀。已经作为南闸民歌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得到权威专家的首肯和默认。但在笔者认为还仅仅是这项工作的初级阶段,我们目前得到的还仅仅是一些表象的东西,有好多深层次的史料价值宝藏还在深埋着。按照我们目前的资料进行延伸思考,就不难发现它的不足与苍白。我们想这些资料还尚缺好多佐证脉络部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补白。

《乔奶奶骂猫》最初形成的原始阶段是哪朝哪代我们还不清楚,“乔奶奶”这个人物原型是谁,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原创作者是谁,最初发现的轨迹,其创作灵感爆发的起因,创作初衷,其作品沿革沿袭演化的过程。其主要传承者,其作品的流传区域及辐射影响范围,歌词中提及的这上百种类乡土人物的个性特点形象是如何被捕捉刻画的,目前已经在社会已经消失的职业种类当时原始状况,还有其艺术特点与创作手法的细路探讨,同《乔奶奶骂猫》比肩创作和流行的其它系列叙事民歌民谣的详细资料等等,还在民间域土中沉睡着,都还是个谜,还没有在学术界和社会系统面世。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再不去研究和探讨,有可能这些遗产宝藏将会永远地沉睡,直至消失得无踪无影。那就可能变为千古的遗憾了,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深思和引鉴。

要说工作难度大这是事实,但我们这些老群文工作者毕竟有基础,还是可以知难而进的。我们南闸民歌人已经下了决心,想努力把这项工作进行到底。为了让此工作能够顺利进展,还需求援,还需支助,还需关爱,还需指导,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马加鞭,乘胜前进,使南闸民歌事业上一个台阶,进入中国民歌研究高雅的殿堂。

(字数:7500)

赐教处: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南闸文化站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若书点评:

和有意思的文章。

文若书点评:

很有意思的文章。

文章评论共[2]个
极度寒冷-评论

友情支持!路过看看!at:2008年09月18日 中午12:16

释藤-评论

欣赏一下朋友的文章,朴实温暖.问好了at:2008年09月18日 中午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