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情满山乡青山白杨

发表于-2008年09月26日 下午4:28评论-0条

情满山乡

地处六盘山西北麓全国贫困县之一的海原,是一个农业大县,境内沟壑纵横,交通闭塞,全县百分之九十的农民靠天吃饭。由于这里的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俗有“十年九旱”之称。因此,广大的山村农民的生活比较艰苦,一年辛辛苦苦的劳作,得来的却是无法解决温饱。

刚刚改革开放,我们单位,响应党中央的对贫困村进行重点的扶贫,我们叫“千人送温暖,万人帮贫困”。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支援“三农”工作思路,制定细化了服务“三农”工作方案。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推进产品和流程创新,在加大支持科学种田和提供扶贫经费同时,探索与商业运作有机结合的原则,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全方位为贫困山村增加服务供给。

第一次下乡扶贫,在一个叫南湾的边远贫困村。

那天, 风起劲刮,天阴阴的发黑。小路坑坑洼洼,汽车在颠簸中前行,突然间下起了大雪。前方地面泥泞,车不时陷入坑里,车轮在泥中打滑,我们下车去看。车一身是泥,人的衣服上也都是点点泥星。我们不得不步行进村,首先看到的是村庄的小学,大概年久失修了,房子破旧不堪。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孩子们就在这里上课?看着有些破旧的房子,不需要建筑常识,我也能判定这是危房。

我说,“这样的房子再不能让学生上课了。”

“是呀,我们也担心这房子,也是很小心的,但没有办法,就是这样,还是有很多孩子容不下,不能上学呀,我们正在想法解决资金问题。”村干部反复解释。

我的心一下子像刚放入湖里的石头,慢慢往下沉。

离开学校,我们走街穿巷,给贫困户送去棉被,还有慰问金。美丽的山野和古朴的村落,此时在我眼里却是一派苍茫。

我们是在村民的夹道欢送中离开了山村,在频频的挥手中,告别了纯朴的村民。山村人的热情驱走了冬日的寒意。山区的贫穷,也让人想到很多很多,农民脱贫要做的工作其实有很多的方面,农村扶贫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事过几十年,我也在忙碌中送走了这段岁月,期间我们的扶贫力度不断加大,我有了再次下乡扶贫的愿望。

那是一个洒着蒙蒙细雨的仲夏,虽然“村村通”工程已经将路修到了村子里,但不足三公里的山路,我们仍然整整走了50多分钟,才吃力地迈入农家的门槛。农家那宽敞的屋室,纯朴的农家火堂给了我们融融的温暖。身上被雾雨打的衣服和被路水弄潮的裤子,冒了一阵轻烟,很快随着有些阴沉的心情蒸发得无影无踪。

全村群众是用鞭炮迎接我们的,在村长的引荐下,我们走访了三户农家和学校的小教学楼。

三户农家住房及生活大为改观,他们都走上了富裕之路。村长说,这些都与我们分行的扶持分不开的,多年来,单位的领导和同志跑项目、争资金,狠落实、办实事,一件件,一样样,忙得不可开交。支持他们种马铃薯,小茴香,养鸡、牛、羊,改水电。建学校,排危房,搞水窑,开公路,为民利乡的事一桩接一桩地实施。

夜里十一点多,山里人都没睡他们一直在等我们,热情的请我们去吃饭,饭是土豆和鸡蛋,面条,这是他们尽其所能安排的一顿“盛宴”。我吃的那碗很大,里面是下了五个鸡蛋的面条。这是我第一次流着泪吃饭。也是我的同事们第一次流泪吃下的晚宴。此刻,我感慨万千,写下了下面的诗句:

帮扶政策进山乡,众人迎宾抒情忙。 

鞭炮声声何处是?新修学校小楼房。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青山白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刘雨轩点评:

响应党的扶贫政策,关注贫困山区,让所有人都过上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