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行在成昆线(十六)杰中

发表于-2008年09月28日 清晨7:49评论-0条

游人到了成都,看看武侯祠,逛逛杜甫草堂,见见城内各公园,也体现吃了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参照。你若有游兴,参观闻名于世的都江堰,领会李冰大禹治水的创造,也会不得不啧啧称赞。你若善心不眠,走走宝光寺,上点香火愿,也会得到心安。心若虔诚,希望也许会偶然如愿。

闻名于世的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岷江水患的灾难,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现在,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分水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则控制进水流量。也因进水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人们称为“离堆”。

久远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既保证了防洪,又保证了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就是,建都江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也是它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原因。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这个堰,平时可以引水灌溉,洪水时则可以排水入外江。而且还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时很大的石块也可以从堰上滚走。当时没有水泥,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笼装卵石作堰,费用较省,效果显著。这不也体现出,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吗?

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水一出山口,流速骤减,常泛滥成灾。距今约2250年的秦昭王时期,秦国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由此创造了都江堰这宏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称为“陆海”。对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和促进;人民,也因此受益匪浅。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对川西平原的农业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铭记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人们也就在玉垒山麓建成了二王庙。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这是古代人民,为纪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绩而建。初建于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改称二王庙。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庙宇依山取势,层层而上,宏伟秀丽,四周古木浓荫,环境幽美。大殿及后殿内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庙内石壁间,刻有李冰治水的口诀:“深掏滩,低作堰”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名言。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传说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服恶龙。伏龙观,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这也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能被国家列入5a级景区,也可见其名不虚传。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为什么会称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记载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国游人,其中有些是水利专家。有的水利专家仔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这个堰,平时可以引水灌溉,洪水时则可以排水入外江,而且还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时,很大的石块也可以从堰上滚走。当时没有水泥,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笼装卵石作堰,费用较省,效果显著。这在今天,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古蜀国人的创造,闻名于世,绝不虚浮。

都江堰一带,还有不少名胜古迹。离堆上,建有伏龙观。殿宇三重,巍峨矗立,顺山势逐级升高。前殿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高2.9米,重4.5吨。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后殿陈列有都江堰灌区的电动模型。伏龙观的左侧是宝瓶口,江水奔腾澎湃,气势磅礴。观后最高处建有观澜亭,两层八角,凭栏远眺,可见鱼嘴、索桥及岷江激流、西岭雪峰。

在二王庙前,岷江上的安澜桥,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一座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 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年)重修。现在的桥,因在鱼嘴处建立外江水闸,把桥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乘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钢筋混凝土桩,桥身也缩为240米。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形式十分别致。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交错,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能让人一目了然。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已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都江堰后,你也可游兴宝光寺。宝光寺,位于成都北郊18公里处的新都县城。从成都出发,沿川陕路前行十六公里,约半小时的路程,便可见一座红墙环绕,佛塔凌空,竹树掩映的高大古庙。这古庙,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新都宝光寺。宝光寺,相传始建于东汉。隋代名“大石寺”。寺中的塔叫“福感塔”。公元880年,唐代黄巢起义军攻破了长安。次年,唐僖宗逃到四川,在寺内修建行宫,并命悟达国师重修庙宇。唐僖宗晚上看见寺中福感塔下发出宝光,便改寺名为“宝光寺”。

宝光寺占地面积120多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它殿宇深幽,古木葱茏;五殿十六院,层层递进。它规模宏大,藏经丰富,僧徒众多;是清朝以来,我国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四川著名禅寺。

宝光寺除以“舍利宝光”闻名外,还有“罗汉堂”誉满禅林。罗汉堂由清道光末年住持妙胜禅师主持修建。该建筑平面呈“田”字形,有4个天井。道光三十年(1850年),妙胜禅师聘请民间艺人黎广修塑佛、菩萨、祖师、罗汉像577尊于内。其中罗汉500尊,佛、菩萨、祖师77尊。中堂另塑千手千眼观音。塑像每躯高约2米,全身彩绘贴金;或立或坐,姿态各异。有的瘦削长颈,有的佝楼龙钟;有的或笑容可掬,或横眉怒目;或文静端庄,或和善慈祥,或憨厚滑稽;喜、怒、哀、乐,千姿百态,妙趣横生。衣折条纹,清晰分明,无一雷同。是我国南、北两种流派各显其技的产物,是四川现存较完整的清代塑像群。现在每年大年初一,寺门前善男信女摩肩接踵,真是人山人海。由此可见,其寺的香火旺盛之像。这寺的旺盛,也表明人们祈求平安与幸福、和谐的愿望,是多么的强烈。

都江堰的创造,开天辟地,开创了治水用水的先河;李冰父子,功在千秋,伟业可光照日月;宝光寺的佛光,引人向善;让人感到生活的美好,全国人民关爱的温暖。地震带来的创伤,也会早日在人民心中走远。新的都江堰市,一定会改变受灾的颜面;它恢复创伤的美,也将不会太远、太远!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杰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季锋
☆ 编辑点评 ☆
季锋点评:

此类文章,平凑效果过于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