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女儿养蚂蚁跳舞的胡杨

发表于-2008年10月03日 下午3:00评论-1条

女儿养蚂蚁

“爸爸,快来看,蚂蚁出窝了!”听着女儿急切的叫声,我急忙走出房间。

“爸爸,你快看呀,已经有九只蚂蚁出来了,那只好像是蚂蚁的孩子。”

来到女儿身旁,我看到她正聚精会神地观察着蚂蚁,左手拿着面包,右手一边掐着面包一边给蚂蚁撒着,而且,当有些蚂蚁争不到食物的时候,还有意识地帮助它们,故意给那些蚂蚁吃偏食。

看到孩子的天真、可爱,我真想用一部相机拍摄下她的童趣与童真:屁股高高地撅起,嘴巴几乎碰到地面,右手在不停的撒着面包渣;尤其是她的撅着的嘴,鼓着的眼,鼻尖上渗出的汗珠。这样的举动,让我一下想起了以前小学课本那幅观察蚂蚁活动的小姑娘的画面。

说起女儿养蚂蚁的事,那还是半年前的事情。那时候,由于妻子工作的变动,她俩一起来到了那个山区的小县城,随后,她们又住在了四楼,下班以后,别的孩子都回家了,做完作业的她,又没有伙伴一起玩,于是,她竟想到了养蚂蚁。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女儿竟带回了几只蚂蚁,小家伙给蚂蚁选的巢穴也非常独特,门口靠楼道的墙壁与地面间,裂了一条小小的缝,蚂蚁的家也就选在了那里。说起来,还得感谢那条小小的裂缝,要不,可苦了我女儿 。

打那以后,每天放学,女儿完成作业以后,总要观察一番,给蚂蚁洒扫,拖地,喂食。这些工作,几乎成了她的必修课程;当有她的同学来时,她会骄傲地给她们看自己饲养的蚂蚁,而且还会自豪的讲起她饲养蚂蚁的体会。每每这时,她的小伙伴们会露出异常羡慕的神情,女儿则更加的神气。那眼神,那手势,那语气,以及那全神贯注的状态,活像舞台上的一位出色的演员。

一次,女儿流着眼泪告诉我,她的一只蚂蚁死了。看着女儿红肿的眼睛,我急忙安慰了她一翻,妻子也劝慰了一阵。后来,女儿还给它举行了一个“浓重”的安葬仪式,在一棵垂柳的树根处,挖了一个小小的“坟”,让那只蚂蚁安静的躺在那里,小小的“墓堆”上,还插上一串红、倒挂金钟、喇叭花。

妻子对我说:“孩子长大了。”

我对妻子说:“孩子有感情了。”

有一次假期,老师布置了十篇日记,女儿写到第九篇,实在没词了,于是又愁眉苦脸起来,看她无奈的样子,妻子说到:“杨丹,你忘了你最要好的朋友。”经过一翻提示,女儿终于想到了她养的蚂蚁,于是,第十篇日记一气呵成。后来,听她说,她的最后一篇日记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就为这,她竟给她的“朋友”犒劳了一顿美味佳肴。

还有一次,和蚂蚁玩累了的她,突然生发奇想:虽然有这么多的蚂蚁,可它们并没有另类的伙伴陪伴,尤其是当她上学的时候,于是,她把刚从姨妈家带来的蚕茧轻轻地放在蚂蚁旁,看到蚂蚁在蚕茧上快活地爬上爬下的样子,她知道蚂蚁一定很开心,刚才还犯愁的她,此刻轻松了许多。当她正要离开时,几只玩的十分开心的蚂蚁,竟然“跑”来嗅了嗅她的脚趾。

那晚,女儿在梦乡里喊着“妈妈,快来看,我的腿上爬满了蚂蚁”。妻子急忙拍了拍女儿,她又甜蜜地睡着了。

花开花落。女儿养的蚂蚁越来越多,为这事,她又犯愁了。

“爸爸,蚂蚁越来越多,它们的‘家’恐怕‘住’不下了吧?”

“你想到好的解决办法了吗?”

“没有。不过,我想给它们安个新家,可又不知该怎么办?”

“不,办法总会有的,就看你能不能想到。”

“可是,我当初带它们上楼的时候,只有几只呀!而现在它们却发展到这么多了。”

“分开。”妻子说到。

“怎样分?”女儿问。

“随便分呀!”妻子解释到。

“那……象你说的,把孩子和妈妈分开了怎能行?”

听了她俩的对话,我才发现,女儿最担心的是“母女分离”痛苦。

“丹,”我插嘴到,“你是不是要守着妈妈一生,永远不离开?”

“等我长大了,我要到北京上大学,那时,肯定要离开你们一阵子的。”

“对呀,孩子大了,离开父母,是很正常的事情。你的蚂蚁也一样,经过一段时间,它们也长大了,也要离开妈妈,到更大的地方去创业,去生活,去工作。”

女儿点了点头,不在做声了。

几天后,女儿采用同样的方法,用一个火柴盒细心的装了一些蚂蚁,送到楼下的一棵大树旁。

晚上,我对妻子说:“女儿从养蚂蚁的实践中,也学到了许多人生的知识,这是一次不小的进步啊!”

“而且,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她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懂得了关心、爱护、照顾人。这可比课堂上学的东西更具有生命力呀!”妻子说。

窗外,一轮明月渐渐升起,自由自在地挂在天空,它是那样皎洁,那样明亮。就像熟睡中的女儿的笑脸。

编号:20050908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跳舞的胡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字里行间,书写着浓浓的亲情,
一家的欢乐,让读者感觉到了亲情带来的温暖。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愿您的女儿健康成长,学习进步,将来实现自己到北京上大学的梦想!at:2008年10月03日 下午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