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易经》我国文化的开端(一)林锡墙

发表于-2008年10月06日 中午1:06评论-21条

《易经》的起源

按:二十一世纪的当今世界,科技已进入了太空时代。 艺术从现代派,超现代派到后现代派。艺术家们巳不知道应该表现什么而深感困惑。文化更是让不少的人迷失,从而,走进了虚无主义的误区。在发达国家中除了美国因两次世界大战成了暴发户,因强大当了全球老大,其国民自感充实、优越。 其他像日本、韩国就不同了。有一日本学者言说: 日本民族的劣根性,就是心胸狭窄,因卑微而偏缴。 为什么? 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化根基。从唐朝到明治维新,官方公文、 公事交流,完全用中文汉语。发明的日文也用汉字加偏旁部首。明治维新后又全学西方文化。他们自己都说他们是三脚猫。再说韩国,因从来就是传承的中国文化,没有自己的草根文化,现在众所周知的, 正肆无忌惮地抡注中国文化遗产和历史名人。

一个国家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是悲哀的...... 祖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不是包袱, 而是璀灿的瑰宝 !

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早在鱼猎和采集时代,人们发现在植物茂盛的地区,就会有丰富的食物来源,与此同时也逐步了解了动植物的繁衍生长的规律。为了有更好的采集和渔猎收获,为了让神灵保佑动植物更好的生长繁殖,於是,每年春天人们在这些地方聚集起来,由巫师带领大家向天地神灵举行祈福活动。一番祭祀和狂歌欢舞之后,原始的先民男女们自由野合于山林之中,融汇于生机勃发的春天,与大自然的动植物同时繁育,意想对动植物的繁殖有更好的催生作用。这种为了生存而举行的繁殖巫术行为是人类与大自然最先融合的开端,而且人类社会发展至今,这种行为几千年来从未中断,以致于在今天世界各地散落分布的土族部落之中,仍流传有类似习俗。比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月三、泼水节、火把节等,就是这种最初行为的变迁,当然其目的已不是当初那么单纯,形式和内容也丰富了许多。

(一) 《易》的起源

人类在上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长期地观察宇宙世界和自然万物,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了变化无穷的认知,出现了不少睿智的巫师和首领,他们逐步收集、思索、总结出了一些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和规律,让广大的人们用更为复杂的头脑和眼光去理解各种现象的内在关系。

这其中有一个叫伏羲(包羲氏)的圣人,他每天在自己住地的山上观察:太阳从一方升起时——阳光能照着的一面山地是明亮的,照不到的另一面山地是阴暗的,当太阳逐渐升起,阴面渐明,等到正午时分全部的山地都被照明了。渐渐的,衰落也开始了,当太阳逐渐西斜,上午光亮的山地阴了,上午阴暗的地方被阳光照明了。这样的明暗交替,永远不变,周而复始,始终如一。恰巧山谷中平原上有一条s形的河流,伏羲边观察边思索:如果把河流作为一条界线,那么上午此明彼暗,下午则变成了彼明此暗了。于是,他用一条树枝在地上画了个圆圈,中间照着那弯曲的河流样子划一条曲线,再划出一边阴、一边阳,就这样, “太极图”的雏形产生了。伏羲又将树枝折成段,标出日出和日落的方向,接着将与日出日落成垂直的两方,也用树枝段标示出来。这样定出了东、南、西、北四个方面后,再继续用树枝段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也标出来,就是“四面八方”的含义了。折树枝段做符号,只能用较长的一截 “一” 表示一个意义,即“阳”数字为1奇数,较短的两截 “--”表示一个意义,即“阴”,数字为“2”偶数。两个符号不够用,再加一个重复的或“一”或“--”,如此刚好摆成八个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八个方位。并分别命名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就这样,以每个名称各自表示一定的自然现象或形状为含义的[伏羲太极八卦图]成立了。

这八个用树枝构成并负载大自然的意涵的符号,就是中国文字的鼻祖,由此开始,我们的先民逐步结束了结绳记事的时代。

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一切现象和形体,已具有一定的归纳认知,那就是天和地及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可见在远古,人就从动物中分化出来了,并定为天才、地才、人才。而八卦中每卦三爻即三才-——天、地、人,刚好合成一卦中三个符号,意为天地人和。

浩瀚宇宙,森罗万象,有其规律而又变化莫测,人难以逆料其吉凶。《易经》系辞传中说:“古者包羲氏王天下,仰观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追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叙述是说《易经》是阐明天之象为道,地之形为理,人之情的经学。既然一切相关的道理都是无穷无尽地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那么人生应懂得并遵循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人类行为之规范应效法于天地,这就是天地即人道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为“天人之学”,是我国文化的基础,是自古以来为一切学术思想的根源。所以说要了解中国文化的伊始,就得从《易经》着手,因为在我国文化学术上《易经》具有崇高的地位,被推崇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

“易”字者,一说是日月二字,一说如鸟,一说是“蜥蜴”,因后者能变色。总之,“易”者,变也,因应知变,应变,所以古人必用于占卜。正因为如此,《易经》才在被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中幸免于难而得以保存。《易》,原本有“三易”,即《连山》、《归藏》、《周易》,统称为易学。夏代《连山》易学由艮卦开始,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断”;殷代《归藏》易学,由坤卦开始,象征“物有万类,无不归藏于大地之中”;《周易》是周代易学,由乾、坤卦开始象征“天地之间,天一之际”。在历史演变和朝代更迭中,《连山》和《归藏》失传,《周易》则流传至今。

远古时代,民智未开,人们崇信鬼神命运,凡是重大行事,都要求神问卜,这并非不可思议。自伏羲画八卦后,人们用火烧龟甲至裂,以裂纹占断吉凶,“卜”字就是裂纹的象形,到了周代用蓍草占卜,称作“筮”。因为《周礼》记载中,设有“太卜”的官,依据“三易”职掌占卜。

所以,后世学者卑视《易经》,认为占卜违背了伦理的立场,君子应该当为则为,不当为者也应为之,凭着良心对待一切事物,人的行为应不计收获,只求耕耘,这才是应有的态度。但占卜却是先问结果,有利则行,其动机已不纯正了,违背了君子的处世之道。

道家则认为:《易》是用来占人的,以决断心中疑惑。当为则为,不当为者,则应舍弃,因为如果明知是凶不是福,都去行动岂不是要做无畏的牺牲。

到了宋代,大儒朱熹等出来分辨说:因大事有疑者而占。恶事、私事不可占卜。这一辩白,相当牵强。可是儒家尊《易经》为六经之首,奉为大典,尤其儒家在与老庄和佛教的对抗中,不得不在儒家的经典中,寻求形而上学的论据,于是,就只有《易经》和《中庸》可以作为依据了。在宋代以程颐和朱熹兴起的新儒学派,其中形而上学的主要论据就是《易经》的《系辞传》,这才是论述儒家特别尊崇《易经》的理由。

不过在占卜中,听天由命的定命论失去了道德意义。然而,在《易经》中不但消极地问结果如何,而且还进一步的问应该如何。如此一来,好像《易经》不但启示了万物发生的契机,还能指引应当如何临机应变,避凶化吉。占卜行为不只是消极态度,反而成为积极的处世智慧,这样就进入了哲学的范围了。程朱理学把中国封建儒家文化更系统更完善地推向了顶峰,影响了后世思想家的活跃创新。这是题外话。

(二) 《易》的结构

上文说伏羲画八卦定方位。每卦定名和负有意义。《伏羲太极八卦图》中简明地说: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大之上称太,太指无限大,太极就更是无限无限之大,那就是宇宙了;生二仪指阴、阳二仪,仪表是也;二仪生四相,意为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此消彼长,阳已极盛成为老阳了,必衰了,少阴就长出了。同样,阴已极盛成为老阴了,必衰了,少阳就长出了。四相者,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相生八卦,八卦表示四面八方,包罗万象。

伏羲认为宇宙天地之浩瀚,大到宏观,小到微观,光有八个卦还不够用。于是将两卦又进行重合,也就是将一卦与另外七卦分别重叠,自卦又重叠,如此得八个卦,单卦只有三个爻,而两卦重叠的卦每卦就有六个爻,这样就有八八,六十四卦。单卦只有三个爻,而两卦重叠的卦每卦就有六个爻,六十四卦再乘六爻得三百八十四爻,减四个代表一年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季度的卦,合二十四爻即表示一年中二十四个节气。剩三百六十爻刚好是三百六十天。伏羲再将六十四卦各卦命名,含大自然之各种事物现象,形成天上无形的象,地上有形的体,这些现象形体相互如何发生关系、变化而无穷无尽,万象森严,千类万物。之后又在每个复卦的下面注明每重叠的两卦中,上卦和下卦(两单卦重叠成复卦)的各卦名称。比如“三”、“三”两个单乾卦重叠为一个复乾卦,标明乾上、乾下。又如大有卦中,离上乾下。在卦的结构中分“经”和“传”,卦象称“经”,解说辞称“传”。

六十四卦中每卦下面有“卦辞”,也称"彖辞",“彖”是一种长着利牙的兽名,在此是断的意思。卦辞据《史记》"自序”中说是周文王撰写的,“周文王囚麦里演周易”,每卦六爻,各爻有解说的"爻辞"。虽然《史记》如此记载,但经后人考据,应为周文王的儿子、创造周代黄金文化的周公写卦辞比较可信。

前面讨论过,卦象是“经”,这其中分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解说部分称“传”。其中先是周文王撰的每卦“卦辞”和每卦六爻中有“爻辞”,后有孔子写的论文共十篇,称为《十翼》,用儒家思想做更进一步阐释后更易于理解。“翼”是辅助阐明经的义意,计有:《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系辞传》上、下篇,另有《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十篇。《十翼》之所以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是因为《史记》载[孔子世家]中有如此记载:“孔子腹善易,序彖,象,说卦,文言,读易书三绝。”后代学者正是据此做论断的。

当时的书用漆写在竹简上,从皮带串定,称作“草编”。孔子读易,使串订的皮带断了三次。由此可见孔子对易的研究之深刻和写《十翼》之执着。孔子自己也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不过其论点前后出入,有些不可能出自孔子一人之手,可能还有孔子后来的学生或后世学者的著作在内。

在古老的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中说:“易道深,人更三圣(伏羲·文王和周公·孔子),世历三古。”此说更增加了《易经》的权威性,《易经》确实是产生于远古时代,从伏羲到孔子,已经是千年以上了。后代也有人怀疑其未必是三圣之作,不过,经过悠久的时间和空间,许多睿智的累积始得以完成,这不可否认,即使没有圣人的名字加冠,《易经》也是有着充分、无可质疑的价值。

(三) 易经的传承 

依据《汉书》等散见的资料,有关于孟喜、京房的易学概要,已将《易》用于历法了。

当时的思潮认为天象与人事有直接相关的因果关系,君主言行都会影响到气候顺调和天体运行当中,这种思想由来以久,乃至今日,所谓“天怒人怨”之说大概也是源于此吧。

后代将《老子》、《庄子》、《易经》称之为“三玄”,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玄学。汉代还出现了一些阴阳家、五行家,将阴、阳五行运用于自然人事方方面面,将一切有象有形天地宇宙之万象,归纳成五大元素,即木、火、土、金、水的相生相克。也就是一切事物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才有万物平衡,才有生生不息的物质转换并永不消灭的自然轨律,并将这朴素的辨证哲学思想和机械的理论实际应用到政治生活得失的占卜上。另外,古希腊的唯物哲学家认为:水和火这两种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古印度哲学家则认为世界原是水、火、风、地。我国的古代哲学家据此认为世界的基本的元素是,木、火、土、金、水,在研究过程中,经、传不够用时,于是另避蹊径将其更为复杂的发挥。

在汉易中,把刚爻柔爻变换上下爻对换,引进了阴阳五行家的理论。讨论易的传承,还得说说宋代的朱熹,朱子的《易本义》中载有邵雄和刘牧的《先天图》。即《洛书》与《河图》,将宇宙构造用神秘的数字图式化,这比伏羲画八卦图发生得更早。程颐完全不信,朱子则信,还是两人的差异,朱子的宇宙观也有点图式化的格调,也是因为受了《洛书》、《河图》之影响。

朱子是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其哲学体系称“朱子儒学”,由元到清,都被列为科举的思想准备,科举考试齐备的学养。“四书”、“五经”都以朱子经释为准。但《易》则兼用程朱的《周易大全》、《周易析中》为科举制订的国定教科书。但《易》在流传的历史过程中,正因它的影响大,加上佛教,老子、庄子的思想影响,产生了很多的旁门别类,甚至有异端邪说混杂,以至于民间应用到算命、择地、选良辰吉日等等,把与大自然和谐的“天人之学”变成了宿命甚至迷信了,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违背《易》学本来内容的。在正统的文化中,《易》仍然保持纯正而健康的应用及发展。

至于占筮的方法,不是本文的要旨,这里就略了。

以上,讨论了《易》起源,成书的经过、发展和传承,及《易》的哲学思想,也只能是个模糊的更概。以下将讨论卦的结构和孔子的《十冀》中的《文言传》,并专门阐述乾卦和坤卦两卦的内客涵。

---待续。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林锡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王先林点评:

《易经》很复杂,很深奥,但是作者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期待下一章。

文章评论共[21]个
沧海一蝴蝶-评论

墙哥这段时间在家研究《易经》啊,可惜蝴蝶是愚人一个,不能理会其精髓。问好墙哥!at:2008年10月06日 中午2:56

林锡墙-回复蝴蝶妹妹 ,久不见了, 你好! 要说研究那是90年前后的事了。 这次只是为10月下旬讲课写的讲议。 见笑了! at:2008年10月06日 晚上11:15

沧海一蝴蝶-回复哦,您不是搞服装设计的么,怎么又研究起古词古曲了? at:2008年10月06日 晚上11:24

林锡墙-回复嘿! 服装设计是混饭吃的玩艺儿。 说个实话不怕见笑说我俗。 我自己设计开了十八年的服装公司买土地修工厂 现在不干了。 在圆年青时的梦,工国画山水, 写点不像样的文字。 很开心就行了。 希望蝴蝶妹妹不弃, 能把这篇文字(一)(二)(三)读完, 给我提些缺点, 万分感谢! at:2008年10月07日 凌晨0:35

沧海一蝴蝶-回复墙哥真是太谦虚了,让蝴蝶说什么好呢?我们都是在写作中寻找快乐啊,只要觉得快乐也就满足了。您的文章蝴蝶肯定不会落下的,放心吧。问好墙哥,早上好! at:2008年10月07日 早上8:34

茉莉格格-评论

没有对《易经》精深的研究,就没有如此清晰系统的阐述。为我国深厚的文化基础骄傲,为先祖的智慧所感动。锡墙君对古文化的积累令人佩服,论述深入浅出,洋洋洒洒,简要精炼,读之受益匪浅。在此问好!at:2008年10月06日 晚上9:09

林锡墙-回复久不见格格, 甚是欣喜! 先问好吧 !只是格格对拙作如此褒奖, 真叫锡墙汗颜! 只是个人觉得这个讲稿在我们小范围讲后, 一些中老年知识份子都倍感兴趣。 所以,发烟雨让更多的人了解<易经>。 诚谢格格雅评! 能对<易经>有如此见地, 深为感动! 问好 !请茶! at:2008年10月07日 凌晨0:53

雪绒冰画-评论

真学士,真学问!从来认为易经和天书一般!现在好了,不仅对<易经>有了了解,也了解了中华文化的渊源.受益非浅!问好林锡墙先生!at:2008年10月06日 晚上11:36

林锡墙-回复冰画君好! 假如拙作还能打动君的一点思绪! 倒令锡墙欣喜而感动! 在此诚谢君之雅评。 问好! 请茶! at:2008年10月07日 凌晨1:08

雪绒冰画-回复先生不可太谦,从您文章中受益的人是我哟! at:2008年10月09日 上午10:57

大陆漂移-评论

《易》是艰深的,又是浅显的;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是过去的,又是未来的。感谢作者的演绎。另推荐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的有关著作,非常好。问好at:2008年10月08日 上午11:44

林锡墙-回复诚谢大陆漂移君的雅评。 看得出君也喜<<易>>且有深究, 更有见地。 感谢推荐, 一定造访南怀谨先生拜读佳作。 问好! at:2008年10月09日 早上9:33

诗情划意-评论

佩服墙兄对易经研究得如此透彻,行文用字流畅圆滑,不错的佳作。问好兄弟!at:2008年10月09日 早上8:43

林锡墙-回复谢留评! 问好诗情老乡! at:2008年10月09日 早上9:35

文先英-评论

第一次听讲《易经》,还不能理会其精髓林老师:向你问好了at:2008年10月29日 下午4:45

林锡墙-回复问好 !祝安! at:2008年11月08日 中午1:45

心无垠-评论

我 又来看源头了,学无止境的,长知识吧。<易经>要吃透那真是高难,研究其精髓就可以作出象样的文章了。你的解析让我走了捷径,一目了然,很是难得。谢谢你的贡献,你的心血!学习问好了老师朋友!at:2009年03月21日 晚上11:17

林锡墙-回复甚幸!这遗老一少相隔恰一年之久。我才发现,该罚!谢无垠妹子,也不枉愚兄花了很多时间写这讲议并讲了十个周五上午,达两个半月。然而,在此点击率远不如近发表的<长相思....>几十个字。悲哀之至啊!谢妹子也更敬重你重知识、求高知的文人秉性气质!问好!回复来迟一年。见谅! at:2010年03月08日 晚上11:31

徐俊杨-评论

经奥妙无穷,其中真理知之者甚少,当今人们游走穿梭于人群中,无暇读书,易经可谓中华文明之瑰宝,林老师之文厚重蕴意深刻,乃是吾辈效仿之典范~~~~~问好林老师,祝顺心如意,天天开心~~~at:2010年03月05日 晚上11:35

徐俊杨-回复易经奥妙无穷 at:2010年03月05日 晚上11:35

林锡墙-回复甚幸!这遗老一少相隔恰一年之久。我才发现,该罚!谢徐俊杨君光顾,也不枉我这老头花了很多时间写这讲议并讲了十个周五上午,达两个半月。然而,在此点击率远不如近发表的<长相思....>几十个字。悲哀之至啊!谢俊杨君也更敬重你重知识、求高知的文人秉性气质!问好!回复来迟一年。见谅! (2010-03-08 23:31:37) [删] at:2010年03月08日 晚上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