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话,叫做无不是的父母。意思是说老少两辈之间有什么龃龉和不快发生的时候,父母再大的不是,作为儿女也应当从自身找原因,做检讨。请别给这句古话抢先戴上什么封建宗法观念的帽子,因为其一,所谓古话多半都是历史传承的经验总结,否则它也不会有如此“执拗”的亘古生命力。其二,相对于这句古话,又很辩证地出现过另一句古话,叫做无不是的子女。意思是说子女毕竟年幼无知或者少不更事,纵有过错,作为长辈者也应当具有“养不教父之过”的胸怀而自省其身。人性的劣根之一就是“老鸹落在猪身上,看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更有甚者那就是铁嘴钢牙不认错,捏着心眼子诿过他人。古往今来,概莫能外,谁也甭想把自个儿打扮成圣人。那种被后人出于各种目的刻意拔高甚至神化出来的所谓圣人,压根儿就是“莫须有”的。
“无不是的父母;无不是的儿女”,看似模棱实则辩证,听来矛盾实则统一,古人的辩证法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推而广之,扩而大之,应用于当今的现实生活,我们是不是可以、甚或应当说一句“无不是的百姓”呢。
无不是的百姓,并不是说百姓无不是;而是说,相对于百姓的政府官员,既然不否认百姓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就应持孝敬和礼让之心对待百姓,包括对待百姓中或许有之的某种不是。这里的要义是必须把自己看成服务者而不是管理者。如果把自己本末倒置地看成是百姓的管理者,那他自然就会戴上有色眼镜,看百姓这儿不顺眼那儿不顺心,必欲强就我范而后快。所谓群众路线是什么?是诚心服务基础上的因势利导。既不是横加管教,也不是阿意曲从。横加管教是把自己本末倒置了;阿意曲从则是另一层面上的失敬失孝。古人所说“不孝有三”中的第一条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如此说来,为官是不是太难了?是呀,为官不难,就不成其为官,而应称其为霸了。霸权之下,众生唯唯,自然就能轻松为官了。可是百姓心中从来就有一条自卫底线,一旦被霸权突破,势必形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淘淘洪流!
封建时代,人们将地方长官称作父母官;为官者炫耀自己德政时常用的一句话也是“爱民如子”。可悲的是,封建时代的天伦僭越,今天仍然被不时沿袭,乡长、区长、县长,不是仍然被许多人称之为父母官的吗。而且似乎官阶愈低,父母官的呼声反而愈高。大概是因为越近基层,百姓的生计命脉越是被为官者把持得紧吧。地方官员被人尊称父母官时,其喜洋洋者大有人在;不敢僭越予以纠正者少之又少——这种时候,是不是两下都像演戏一般,那边姑妄呼之,这边姑妄应之的呢?现在且不管它,鉴于任何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姑且“入乡随俗”,就当成两下里都是在很认真地对待这个父母官的称呼。那么,包括笔者在内的我们不禁要问——
父母官们能像为人父母者那样善待子民,那样奉行“无不是的子女”,将百姓中或许有之的不是视为责任在己,而扪心自问,而三省吾身,而殚精竭虑改善自己深以为荣的父母官工作吗?如果不能,这父母官的擅自期许就是一种大逆不道的天伦亵渎!
时下为官者最爱说的还是这样一句:“我们是人民公仆;老百姓是我们衣食父母。”既以公仆自况,以百姓为父母自谦,那么,包括笔者在内的我们又不禁要问:君之所作所为,有几成够得上仆人作派,配得起子弟规格?如果没有多少甚或干脆没有,那么,又何来公仆之假设,子弟之虚谦!
腆称父母官压根儿没有父母心,虚谦人民公仆又活脱脱一副老爷相,面对这样的地方官,最有权力罢黜的是百姓,是“无不是的百姓”,是“我们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给的”这个“人民”大范畴里的平民老百姓。
-全文完-
▷ 进入lifangyuan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