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踢他腰眼!”带雨的云

发表于-2008年10月14日 中午2:44评论-0条

70年代“野猫子”相当活跃。那时候各家各户的日子都不富裕,而且还相当拮据,工资很少物资又紧缺;所以对“野猫子”非常气恼,恨之入骨;“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抓住小偷马上送派出所。

可是毫无作用,放出来后仍然贼心不死,翻墙入室、为非作歹。

那年代的警察不打人。于是百姓自己“群众专政”,用拳脚教训“野猫子”,让他们牢牢记住:不许抓东家的鸡,逮西家的鸭,捞南家的衣物,摸北家的钞票、粮票、布票、饼票。

一个月色朦胧的深夜,院子里又进了“野猫子”。气候酷热,大家全睡在院子的竹床上。

一声惊叫。有人光着膀子,有人打着赤脚,有人以为失火提了水桶,有人擎个扫把,有人去堵院门,有人往这边跑后又往那边跑,有人赶紧回家看看有没有失窃,有孩子懵懵懂懂被吓哭了……

“旧蒸笼,气不往一处冒”,群情激奋抓“野猫子”。有人边打、边踢、边骂,这边一拳“谁叫你偷私人的东西!那边一脚:“谁叫你偷我的东西!”——意思当然不是要小偷去偷公家和别人的;话是那么说的。

吵杂声中有人大声嚷嚷:“踢他的腰眼”;有人轻轻嘀咕:“踹他的下面”;有人助威:“打得好”,简直是不泄足气“不足以平民愤”。

每人每月只有三两油票、半斤肉票,每户只有一斤蛋票、半斤饼票、一张酱油票,家家户户省吃俭用,哪能不气愤填膺。

鼎沸声中有人温和:“揍几下就算了,也挺可怜的”;有人火上浇油:“狠狠的揍,废了他!要不然过几天还来”;有怕出命案:“不要打了交给派出所”;有人信不过派出所:“交给警察顶屁用”。还有文革中没过足武斗瘾的年轻人,逮着机会显身手了。

被抓走过鸡鸭,捞掉过衣物钞票粮票的人格外来劲,趁机会出口恶气。为出气不顾人家死活,通不通“踢他的腰眼”“踹他的下面”的人实在残忍了些。我不忍心看。

我也怕“野猫子入宅”,想防贼的“招”。有人说可以“电攻”,我不敢,怕出人命案;做过“水攻”“沙攻”“铃声攻”的准备。 

“风声鹤唳”日子备好几桶水和棍棒绳子,窗口用绳子系好活结。心想一旦发现“野猫子”便沿下水道冲水、冲沙,弄他个蒙头转向,淋他个落汤鸡,冻他个身上打抖牙打颤,叫他眼睛睁不开。还装了电铃,一旦触动便立即铃声骤起,吓他个心惊肉跳。

“踢人腰眼”“踹人下面”的做法越演越烈,不仅百姓,通不通就踢呀踹呀,通不通要废人家的命根子,断人家的烟火。

“野猫子”挨了打只好忍气吞声,“打下的门牙往肚子里咽”,盗贼天理、人情、国法不容。

但只逮人家一只小鸡崽子,或者还没盗成,甚至是场误会,是进城找亲戚的,因为样子“鬼鬼祟祟”便一顿痛打,就难免心存不平。

二千年前左丘明有个“蹊田夺牛”的说法:“牵牛以蹊者固然有罪,夺牛的罪比蹊田的罪更重”。意思是牛踩坏人家的田固然不对,扣人家的牛就更不对了。

抓一只小鸡崽子便踢呀踹呀的,如果由左丘明断案,踢呀踹呀的必定罪加一等。

“野猫子”被废便抱憾终身,“鲤鱼下油锅,死不瞑目”,一辈子耿耿于怀。中国人特看重“香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一只小鸡子而不能续“香火”,必定是要与你“不共戴天”,“郁郁而思君兮,君之仇必报”“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得饶人时且饶人”好。“穷寇莫追”,不“诛求不已”。要明白“陷人于危必同其难”的道理,继承“和为贵”的道德观念。

听说一老人路遇抢劫后,先把口袋里的钱全给了,然后婉言相劝,并说以后实在有困难就去找他。老人安然无恙。他是对的,竭力拼搏必难安然无恙。

有人捏惯“软柿子”,尤其欺负惯了老人,以为个个都是“软柿子”,“我是流氓我怕谁”,不晓得有不怕死的硬汉子。不平与仇恨是“莽夫”的土壤,万一…… 

“和”字好,气愤难消也不要“废”人家。学人声鼎沸中那个“打几下就算了,也挺可怜的”,别学那个火上浇油的,“狠狠的揍,废了他”。

儿时奶奶不许我打架,万一被废了一辈子吃苦,打死人也要偿命。想起那夜的嚷嚷声,颇一番感触,犹如还在耳边缭绕。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带雨的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咖啡茶1234点评:

踢不得啊!也许在那个时代,也是为贫穷所迫。奶奶所的对:万一被废了一辈子吃苦,打死人也要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