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两千年前孔子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越想越觉得有道理。经过岁月流逝和人生磨砺,还越来越觉得道理深奥。
欧洲有句艺谚,“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民谚则称做“情人眼里出西施”。古今中外的表述方式不相同,却同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
既然各人有各的生活经历,各有各的品性、德行,当然就各见各的“仁”,各见各的“智”,各有各的“莎士比亚”,各有各的“西施”。
京城某纨绔携回一女金屋藏娇。友人惊问:“京城美女如云,何须千里迢迢携一相貌平平的女子?”少年答:“这女子长相不平平,眼睛很美!”友人又问:“她只剩一只眼睛呀?”少年又答:“美何须多,一只足矣!”友人眼里的“平平”者是某纨绔眼里的“不平平”者。
墙壁上一滩斑驳水痕。有人从中看见云端龙腾虎跃;有人看似云蒸霞蔚;有人说像一群魑魅魍魉;有人又觉得更像远景葱茏。也有人说,什么也不是,是脏兮兮、污浊浊的水渍!
同一块石头,有人看为至宝,另有人则不屑一顾:“不如一抔土!”
一片桃花缤纷,热恋者想到了恋人面若桃花,想到了与恋人携手花前月下;小女孩可能想到摘几枝插在花瓶里,或献给病中的老奶奶;嘴馋的男孩可能想到花谢后是一颗颗甜甜脆脆的桃子。
环保者赞美这里的自然生态;官员庆幸自己管辖下的丰功伟绩;桃园所有者庆幸自己的种植成果;商贩盘算桃子收获季节贩去赚很多钱……各想各的心事,各见各的“仁”和“智”,各人欣赏各人的“莎士比亚”,各人念叨各人的“西施”。
鲁迅论述《红楼梦》时也说:《易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对人生的看法也“见仁见智”。心地坦荡的人见处处光明磊落,心怀鬼胎的人见事事阴谋龌龊;善良仁慈者见世界仁慈关爱;阴险毒辣者则见杀机四伏。
善良者看到了别人善良,阴暗者任哪块土地、哪片草坪、哪堆泥土、哪伙人群、哪处文字哪部作品,都能寻来“不是”处。经过一番“加工处理”“上纲上线”,哪个“鸡蛋”里都能挑出“骨头”来。
善良的东郭先生相信狼能够改邪归正;曹操则连华佗也信不过。人家帮皇上指出不足处,是为保江山更坚挺,是为国、为民、为子孙后代。糊涂皇帝却偏偏说那是攻击、影射、诬蔑,为“推翻政府”。
一老者忽然去世,反对钓鱼的人猜想因钓鱼过度激动而亡;讨厌炒股的人说是炒股钱愁断肠而去;节俭的人说是吃喝太没节制了……
文革时亿万百姓成绝然不同的两大营垒,不同的旗帜、不同的派别、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心思,各打各的旗号、各挥各的拳头、各贴各的标语。然而他们喊着的同样口号“炮打司令部”。
有人把“宝书”和“两报一刊”顺过来倒过去解,也没弄明白到底怎么做才对,回家默默念叨:老人家就告诉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多年后才恍然大悟。有人感慨的说:“生活就是这样,你怎么也猜不到谜底,猜到谜底却又换了新的谜题!”
同一篇文章、同一台戏、同一部小说,这人觉得好得不得了,另一些人则说坏得不得了,是“毒草”,只能“肥田”。同一个作品今日说是经典,过些日子却又成了“肥料”;今天是动听的赞词,明天又劈头盖脸的批判。
当然,其中有人为的歪曲、断章取义、捏造、上纲上线。从古书里也能挖出反对社会主义的“居心叵测”和“狼子野心”。
如果哪个作品写百姓出对不良风气不满,便令人大惊小怪,嚷嚷“不得了”。亿万颗脑袋,亿万颗心,亿万双耳朵、亿万对鼻孔,哪里真正可能“万众一心”“一个鼻孔出气”的。
不满不也就是不满意罢了,无非想更满意。有首诗说:
谁说不满就是背叛?
是涌浪,怎能容忍山涧的狭窄,
是雄鹰,怎能满足峡谷的阻拦!
不满激扬着对海洋的神往哟,
不满苏醒着对蓝天的渴望!
不满是对改革的希冀,
不满是创造的发端!
有则故事:有只猫想吃一只老鼠,便对那哆哆嗦嗦的老鼠说:“你要吃我,要不然为什么哆哆嗦嗦呀?”明明是想吃老鼠,却说老鼠想吃它。为什么?不是有意栽赃陷害就是猫自己心灵丑恶。
老戏剧家洪深常被说是影射,指桑骂槐,借古讽今。他的人物如果姓李,李姓官员找他麻烦,如果姓张,张姓官员和他过不去。
“城皇娘娘害喜,心怀鬼胎”,姓李姓张的自己心灵阴暗,于是以为是在影射自己。洪深先生无可奈何,只好登报发表声明说,以后他的戏里,坏人全姓洪。
孔夫子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又说: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世界多姿多彩,人纷纭复杂,自然有了各种各样的“仁”和“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好,“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也好,“情人眼里出西施”也好,是同一个理。
众人拾柴火焰高,要允许各种各样的思维,发挥各种各样的积极性,即便有所指,指出一些不良现象,提供防微杜渐也是好事嘛。古话说“诽谤之言不诛,而后良言进”。诽谤之后就是良言多么辩证。
-全文完-
▷ 进入带雨的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