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充斥浓郁古风的村落,一个人文底蕴丰厚的村落,一个独具魅力特色的村落。
由壶关县城往东南方向不远,有一村落近年来声名鹊起,因为村中成片的民国建筑,引得文化爱好者频频光顾,同时也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对象。这就是名声在外的瓜掌村。整个民国建筑群大致占到村中面积的一半,时代特色鲜明,木雕、石雕、砖雕精美绝伦。置身其中,犹如进入恢弘壮阔的民国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在这里,历史变幻了时空,厚重的的文化氛围瞬间凝固,古色古香的民国遗存让人赏心悦目。如此近距离触摸民国风物,感悟前人思想文化,实现与前人“对话”,历史的沧桑感刹那充畅于胸。虽说民国距现代不远,但其建筑风格继承了明清文化传统,并融合了西方建筑理念,因而自成一派,在中国古建中占有重要地位。
10月中旬的一天,我和几个朋友踏上瓜掌之旅。沿县城通往太行山大峡谷的公路行驶,一路风光无限。突然,路边一古代关楼吸引了我的目光,瓜掌村到了。古关口就在瓜掌村外,关口下的古道如今已成为村中道路的一部分。古道和当代的公路大体平行,是古上党通往河南的交通要道。关楼匾额上书“东南锁钥”几个大字仍依稀可辩,说明当时它的咽喉地位。沿古道入村,两旁有奶奶庙、近代民居、废弃的石雕、瓦当等印入眼帘。遥想当年,叱咤风云的潞商一定经过这条古道将潞州的铁货、丝绸、潞酒等运往中州大地和南方地区。千古商道驼铃声声,马儿啸啸,客栈处处,往来商贾不绝与道,那该是怎样的一幅繁盛景象?我忽然想起描写潞酒外运的一句诗“潞酒一过小南山(指晋豫交界太行山中的一古关),香飘万里醉半山”。当年,潞酒等上党名品大概就是沿这条古道进入河南的。在交通闭塞的历史条件下,即使这条古道不是通往河南的必经之路,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条道路。说不定,瓜掌村两旁就有不少的商栈、店铺。
在村中继续前行,大片的民国建筑依次显现,门楼、祠堂、厅堂、民居等建筑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有的还有人居住,有的已废弃,杂草丛生;有的保存完好,有的残破不堪,甚至芨芨可危。门楼上的“飞霞挹翠”、“里仁为美”、“履中蹈和”、“其旋元吉”、“恭俭惟德”、“惟吾德馨”等匾额,深深打入了中国文化的烙印,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人感觉到传统文化的脉搏在微微跳动。与以往我到过的一些古民居不同的是,民居中的屋檐、神龛等都雕刻有文字,而且内容丰富,雕工细腻,和门楼匾额一起,表现了主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辑一些与大家共享。如,一院落的屋檐上雕有“大雅能容物,文章不染□”反映了主人耕读传家、志存高远的人生理念,“佳景作天台,青山杜甫诗”则体现了主人的博大胸襟和辉煌气度。透过这些艺术表现手法,我们实现了与前人的“对话”。尽管岁月蹉跎,但不能完全隔断我们和前人的沟通。以建筑和文字为载体,打通了我们与前人的心灵之门,而造就这种心灵相通的纽带就在于博大精深、绵延不绝的中国文化。每一处院落都是一段历史,都是一个故事,都是一种传承。据悉,这里的院落曾是民国一位县长的故居。其中,两座门楼建筑风格特别典型,在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艺术形式,使之成为村中民国建筑的代表作。这也表明,在大山阻隔、信息封闭的上党地区,当时中华文化仍受到外国艺术的浸染,并善于接受外界文化!我为这里的文化遗存基本保存完好而欣慰,为某些遗存芨芨可危而痛心,更为这些遗存没有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而惋惜。
上党地区自古历史悠久,遗存众多,在大多数村庄找到一两处古民居并非难事。而象瓜掌村这样集中连片地留存下民国建筑,则殊为不易。我们在为祖先遗留的宝贵财富骄傲的同时,是否也要为它的保护、开发、利用做实实在在的文章?现在,我市正在着力打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瓜掌村地处交通要冲,距县城不远,又是通往太行山大峡谷的必经之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又有民国建筑这张王牌……所有这些,都为瓜掌村的发展带来契机。是该瓜掌村抓住机遇的时候了!是该有关部门抓住机遇的时候了 !是该长治市抓住机遇的时候了!
-全文完-
▷ 进入沧海泛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