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墨尔本的故事秋水重阳

发表于-2008年11月06日 中午2:10评论-0条

海关惊魂

第一次出国就象是土老帽进城……啥都不懂,好在咱是有知识的人,去墨尔本之前,把所有的手段都用上啦,上网、买书、打电话、向有经验的人扫听,终于归纳出一条信息,“过海关很重要,弄不好后果很严重,可能被拒绝入境”,接着就是什么什么不许拿,什么什么不能带,千万不能超重,等等,弄得我好紧张。不过,中国的穷公务员,什么都不带,靠现买,肯定是负担不起的。于是,带了一些生活必需品,10包挂面,10包榨菜,5包压缩饼干,2包奶粉,就是遇到意外或没钱的情况,也能坚持几天。

从北京出发,经过9个多小时的飞行,准时到达墨尔本机场。墨尔本机场是个很现代的国际机场,有些象北京的新机场,这些是在回国时才仔细看的。刚下飞机时,就是记得心“咣咣”地跳,脑袋一片空白,不知是兴奋是紧张,还是站在老外的土地上心里没底。我还没定下神来,让我心惊肉跳的一目开始啦。一位警察叔叔和一位警察阿姨向我走来,我靠,这叫凶,都是两米来的个头,膀大腰圆,象两只大北极熊,足足都有二百来斤,左边挎着电警棍、手铐、催泪蛋,右边挎着手枪,目无表情。最可怕的就是他们牵了条黑背缉毒犬,正凶巴巴地注视着我。我顿时腿有些发软,可转念一想,俺又没干啥违法事,怕啥,况且俺是中国公务员,不能给中国人丢脸(出国时感受最深的是人在异国他乡祖国是最强大的后盾)。黑背在我的行李旁转了好一会儿才离开,可能是我带的炒菜用的花椒面吸引了这家伙,其实,我油、盐、酱、醋都带啦,谁让咱穷呐。

目送走了警察叔叔阿姨,心里塌实多了,推着行李车向通关口走去,突然听见有人叫我,“sir,come here,please”,一回头,一位海关官员正在向我招手。我急忙靠了过去,刚稳定下来的心脏又“咣咣”地跳起来。海关官员示意我开包检查,我立马象在国内向领导表决心那样,用极poor(破)的英语,保证没有带违禁品,可是越抹越黑,海关官员有些怀疑和不耐烦,执意要检查。我当时只是出于嫌麻烦,不愿开包,可没办法,查就查吧。海关官员翻了翻,从包中拿出了我那两袋雀巢奶粉,接着,伸出两个手指,很愤怒地说了一大堆,我只听懂了一句,罚款200美金。我一下就蒙啦,200美金,1700多元人民币,一个多月的工资……,不能给他,坚决不能给他。我拿出了中国人特有的死磨烂泡的功夫,用我的poor英语,跟他解释,我说,我不太懂英语,不知道澳洲不让带乳制品,这两包雀巢奶粉是用来泡咖啡用的,是咖啡伴侣(都是胡言乱语,在国外哪喝得起咖啡呀)……这是当时我要表达的意识,但我用的英语,连我自己都不懂,就看那位海关官员是又摇脑袋、又摆手,让我给弄蒙啦。正在这关键时刻,救星来啦,一个老外,带了10条香烟(入关允许带两条),一条大鱼,海关官员的视线立马移到了那个老外身上,看我属实没什么油水,又胡搅蛮缠,把我的奶粉没收后,不耐烦地向我摆了摆手,放行啦。谢天谢地,更要感谢我的poor英语,200美金保住啦。

后来了解到,出国一定要了解目的国不让带什么,一般为水果、肉制品等,特别是人家盛产的东西千万不要带,如去澳洲不要带乳制品,否则,罚你没商量。或者,跟我学,炼就一身死磨烂泡的功夫,也许能侥幸逃脱,不过,你可不一定和我一样幸运哦。

打电话

墨尔本是世界上最适于人居的地方,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地处东部沿海,全年气温5-25℃,四季如春。四月的墨尔本正值初秋,凉爽湿润,舒适宜人,粗大的阔叶乔木,郁郁葱葱,悠闲地伫立在街道两旁,随处可见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草坪,象一块儿块儿绿绒地毯,装点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古典欧式建筑和现代高楼大厦相映成辉……迷人的墨尔本,象一位美丽绝伦、风情万种的欧洲少妇------这是我的第一印象。

到达墨尔本大学后,我们被安排在国际公寓,这里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五颜六色,皮肤黑的、白的、黄的、红的、棕的……,眼睛兰的、绿的、灰的、白的……,晕……。稍稍休息了一下,我们感到最要紧的是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大约傍晚时分,我们来到皇家大道上,想找一家小商店买个电话卡或换几个硬币打公用电话,可路上车和行人都很稀少,走在大道上,就象徜徉在旷野里,偶尔掠过的汽车,就象旷野里飞过的小鸟,这不免让我们很疑惑,同时,不禁感叹,沈阳的街道什么时候这么清净就好喽。一连走了好几个街区,所有的店铺都大门紧闭,高悬“close”,想打听一下,老半天也没碰到个人影,我们有些急,大洋彼岸的亲人们一定正在焦急地等待着我们的消息。又转过了两个街区,我们眼前一亮,几家小店铺灯火辉煌,疾步走上去,原来是华人开的商铺,买了一张电话卡后,在同事打电话的工夫,我们和店主攀谈起来,终于弄清了老外的店关门歇业的原由。

当天是星期六,老外不是出去旅游啦,就是去酒吧喝酒啦,老外星期六、日都是全日制休息的,只有勤劳的华人和越南人才开门营业。不是老外不想多赚钱,而是与赚钱相比,老外觉得享受生活更重要。老外不喜欢攒钱,而是花完了赚,赚完了花,这也可能与国家福利好没有后顾之忧有关(澳大利亚上学免费、看病免费、65岁以上老人由国家赡养)。星期四,是老外最繁忙的日子,因为老外绝大部分拿周薪,周四发薪水,扣掉房贷、车贷,剩下的钱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购买下周的生活用品和食品,通常在周四晚上进行,因此,周四又叫“shopping day”(购物日)。另一部分,用来喝酒和旅游,通常在周五到周日进行,这段时间是老外享受快乐的日子,称为“happy weekend”(快乐周末)。老外会在周一之前,尽情潇洒掉所有的钱,然后,从星期一开始拼命地赚钱。和老外比,中国人活的太累,一辈都在拼命地攒钱,攒钱上学、买房、娶媳妇、生孩子,循环往复,代代相传,中国人是钱的奴隶,啥时候才能真的当家作主呐。

后来,我们看到,每到周五下午,墨尔本车水马龙,一部分墨尔本人拉家带口,开着车,拉着小艇,杀奔海滨,尽情享受大自然;另一部分人,涌入酒吧,喝个昏天黑地。周六清晨,满街酒瓶狼籍,酗酒者醉卧街头,也是墨尔本一景。

吃在墨尔本

刚到墨尔本的时候,感受最深的是自己腰包里的钱一夜之间变成了原来的六分之一(除以汇率),这种恐惧让我们无论买什么东西时都战战兢兢,总要把澳元标价换算成人民币,然后与国内的价格比较,决定是拿货付款,还是立马走人。可是越换算越心惊肉跳,最便宜的汉堡包要7元澳币,合人民币45元左右,每当享受这垃圾食品时,就好象在咀嚼人民币,当时表情一定相当痛苦。nnd,人民币咋这么不值钱呐。那段时间是天天盼人民币升值,时时监控国际货币牌价是我们梦里都要做的一件要紧事。后来,我称这段时间为汇率恐惧期。其实,汇率是两国购买力的比较,很科学的。如果去掉货币单位,澳大利亚人的年平均收入和中国一些城市差不多,一般在2-4万元;基本生活用品的物价水平与中国也差不多,比如:以公斤计算,土豆、洋葱在1元左右,大米4元左右,鸡蛋3元左右,肉和鱼价格要高一些。如果赚澳元花澳元,你丝毫不会觉得贵,可赚人民币花澳元,即使成天吃土豆洋葱你都会惊出一身白毛汉来。

人以食为天,再没钱也不能亏了肚子,不过没钱还想吃得舒服可不是件容易事,每当出去买菜的时候就是我们最痛苦的时候。维多利亚市场是墨尔本最大的自由市场,是作为城市一景保留下来的古老的建筑群,来墨尔本的游客大凡都要到这里参观一番。维多利亚市场上午开业,平常只卖蔬菜水果粮油蛋禽肉类海鲜,双日和周六、周日还卖轻工百货。尽管墨尔本街道上行人稀少,可维多利亚市场开业时,人声鼎沸,叫买叫卖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墨尔本商贩叫卖声很好听,抑扬顿挫的,象在唱美声,加上天生的丰富滑稽的表情,常常让我们暂时忘却囊中羞涩的烦恼。“one dollar one kilo”(一元钱一公斤)……是众多叫卖声中最悦耳的,也是最令我们兴奋的,每当找到吆喝人的时候,总有一种众里寻它千百度的感觉,爽极啦。可想而知,我们的一日三餐大多停留在土豆、洋葱、鸡蛋的水平,吃的最多的是鸡蛋,煮着吃、蒸着吃、炒着吃、煎着吃,吃得我们两个眼珠跟鸡蛋黄似的,一打嗝一股鸡粪味,本人到目前为止一想鸡蛋还恶心呐。在墨尔本半年就吃过一次鱼,是澳大利亚人不屑一顾的食人鱼,个头很大,4澳元一公斤,肉很裁,不过再难吃也算尝过澳洲海鲜啦。澳洲的轻工百货基本上都是“made in china”,包括衣服、鞋帽、小工艺品、日常生活用品,尤其是维多利亚市场,小商贩们都是从中国进的货,而且,都会说几句中国话,见到我们就会高喊,“你好”“中国货”“便宜”,每当这时,我们或多或少会平添几分自豪感。为了节省每一枚铜板,去维多利亚市场当然不舍得坐车啦,40分钟路程全靠一双铁脚板,好在为了不受埋怨,每次买菜我们三人都是倾巢出动,边走边唱,徜徉在欧洲油画般的墨尔本街巷里,尽管有些不协调,但也不能不说是一段苦并快乐的美好时光。

“五一”节时候,我们实在熬不住啦,终于决定出点血,做一把大餐。我们买了猪肉、鸡肉,并决定一起去买几瓶啤酒,解解馋。我们来到一家超市,嚯,各种酒琳琅满目,我们精心挑选了半打价格最低的啤酒,标价3澳元,正要结帐,我突然发现一个实物广告,用各种干果做成的小饼,一看就让人流口水,而且才2元澳币一袋,便宜,我随手拿了两袋,想请回客。怀着急迫而愉快的心情我们一起走到了付款台,“sir,total 18 dollars”(先生,共18元),收款员对拎着啤酒的同事说,我们一愣,不是3元吗,怎么变成18元啦,我们正要讨说法,收款员拿来了价签,原来是每瓶3元,我们一下脸都红啦,这个悔呀。收款员示意我们不要可以退货,并露出鄙视的目光,咱中国人丢钱不能丢面子,我们一致决定买啦。嗨,两天的饭钱没啦,真心疼啊,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接下来,该我结账啦,收款员问我给谁吃,我好奇怪呀,管得着吗,没好气地回答,“自己”,收款员非常惊讶地叫到,“no,it is for dog”(不,这是狗食)。我的脸一下由红变紫,狠不得有个地缝都能钻进去,慌乱地说了声“sorry”,丢下两袋狗食离开啦。走在回去的路上,我们都相当沮丧,六级英语水平,so poor,丢人呐。回到房间,食欲全无,还做什么菜呀,借酒消愁吧,一人开了一瓶啤酒闷了一大口,噗——,我们几乎同时将喝进去的啤酒喷了出来,仔细再看酒瓶威士忌加可乐。惨痛的教训,学习来不得半点马虎,小学老师的教诲一辈子都管用。接连的打击让我们不再郁闷,于是,开怀大笑起来,笑了个昏天黑地。那几瓶难喝的酒,直到回国时也没有人再动一下。

墨尔本人

(一)big mum mary(玛丽大妈)

玛丽大妈是我们在墨尔本的邻居,一位雷锋式的人物,大姐大式的妇女领袖,我们都叫她“big mum”。玛丽大妈,67岁,单身,独居,曾结过两次婚,有4个孩子。大妈矮矮的、瘦瘦的,满脸皱纹,纵横交错,如千年古树皮,记载着风霜雪雨的痕迹,只有那对儿碧蓝碧蓝的眼珠子还能让人时常察觉到少女般的生机和领袖般的风采。

大妈是个热心人。尽管自己无人照顾,却义务看护一位84岁的同样独居的老老太太,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帮老老太太洗澡,无微不至,风雨无阻。老外一般都得不到儿女的照顾,儿女们很独立,18岁就要离家,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亲情淡漠,好的儿女节日时会给父母问候一声,生性一点儿的可能只有父母归天需要继承遗产时才会出现。老外生孩子纯属义务劳动。

大妈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在墨尔本,千万不要打孩子,会被举报和坐牢的,这是铁的纪律。象大妈这样的墨尔本人认为保护儿童比保护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整天象猎犬一样寻找孩子哭声,然后报警,这是她们的共同业余爱好。有一次,我正在房间看书,玛丽大妈突然闯进来说,她要报警,邻居家的先生把孩子打哭啦,要我作证。我说,没有必要吧,人家教育孩子,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不会作证的。大妈很气愤地走啦,但还是把我的名字提供给了警方,后来真有两个警察向我了解情况,并把邻居家先生带走啦。嗨,给老外当爹太难啦,这就是讲人权的优越性。

大妈是街区的大姐大。每当街区有什么重大事项需要审议时,她都要率领大妈团队积极参与。有一次,大妈领我们参加街区会议,让我们做她们的拉拉队。会议讨论的是一家倒闭的印刷厂以后做什么用,区议会负责该街区的议员提议将印刷厂改建为停车场,既方便居民停车,又可以取得一定收入,结果这项提议受到了来自大妈团队的激烈反对,她们要求建幼儿园,双方发生争执,那火暴的场面简直令我们目瞪口呆。大妈们跺脚,敲桌子,喊口号,起哄,有的老太太竟然能够打口哨,俨然一群泼皮小太妹。后来,这样的场面,在观看澳大利亚议会辩论时再次欣赏过,霍华德总理的演讲遭到反对党议员的同样礼遇。如此开放的社会,让我们大饱眼福。

(二)老鲍

bob(鲍博)是负责我们这次培训的墨尔本大学国际中心的工作人员,我们亲切地叫他老鲍。老鲍50来岁,个头不高,一双灰眼,一头银发,张得有点象克林顿,就是胖点、矮点,不过也称得上是个老帅哥。头一次和老鲍见面,就令我们刮目相看。那是到墨尔本第二天的早上,我们约好在国际中心门口见面,进入我们眼帘的老鲍,穿了一件兰色的旧运动衫,外面套一件同样旧得掉色的蓝马甲,旧牛仔裤,特别是那双旅游鞋更是惨不忍睹,破旧不说,右边那只鞋面上还有个洞,整个行头和中国捡破烂的差不多。当时,我们相当惊讶,而且有一种上当的感觉,眼前的墨尔本大学国际中心的工作人员是不是个骗子?后来,我们终于了解了老鲍这身装束的秘密。一个原因,墨尔本人穿着很随便,特别喜欢中国的运动服和休闲装(都是中国人不愿穿的稀烂贱的那种),老鲍那身行头也都是中国货。墨尔本人在正式场合,如:上班、开会、赴宴、参加结婚仪式等都要穿上笔挺的西装,扎领带,其他时间一律休闲装。在墨尔本,你很少能看到穿西装扎领带逛大街的澳洲人,如果看到穿西装扎领带逛街、购物砍价的,90%都是中国游客,特别是中国政府派出的考察团,十分显眼,中国游客出国前都要特地做上一两套西装,官员还有制装费。第二个原因,就是澳洲人婚变频率太高,结婚离婚跟走马灯似的,老鲍还算比较忠情的呐,已经结4次离3次啦,每离1次婚,就让前妻分一半财产,钱没剩下,孩子攒了一大堆,我们看见的就4个,能不穷吗,只有穿中国货的份儿喽。一次,我们请老鲍、老r(帮我们联系培训项目的华人)吃饭,出于礼貌顺便邀请了二位夫人,我拿出看家本领做了8个菜、1个汤,花掉了1周的生活费,心疼死啦。可开门迎客时,差点把我吓个跟头,老鲍携夫人,还带了4个孩子,娘啊,这老外比东北人还实在。那顿饭真叫开眼啊,4个孩子象4只饿狼,头不抬眼不睁,风卷残云一般,8个菜瞬间就见底啦,我们只是象征性地夹了几个菜叶。没有菜就拿酒找齐吧,我们轮班轰炸,才喝完一瓶剑南春(从国内带的),老鲍就高了,舌头都硬啦,在椅子上直打晃,老外哪知道中国高度酒的厉害,好在孩子多,簇拥着就把老鲍架走啦。那晚最愉快的事儿就是没用我洗碟子,老鲍的孩子们用面包把碟子里的菜汤擦得相当干净了。

老鲍尽管穷点儿,可神通广大,上至州长,下到汽车修理工都是他的朋友,名副其实的big brother,相当于中国的大哥大,我们找房子、培训、参观、办护照都是他包揽的,不过,外国人亲兄弟明算帐,中介费是1分不能少的。老鲍是我第一位外国朋友。

中国人在墨尔本

靠赚中国政府钱发家的富人r夫妇

承办我们这次培训项目的r先生算是华人圈里的富人啦。到达墨尔本的第二个星期,老r夫妇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吃饭。老r家住在墨尔本富人区,濒临海湾,三层小洋楼,后院有个露天游泳池,满院花草树木,既漂亮又气派。小样楼的一层是一个宽大的客厅和餐厅,摆满了古式红木家具和古董,一看就是相当有钱啦。二、三层没让我们参观。饭菜很简单,四菜一汤一瓶红酒,国内工作餐标准,看样是礼节性的邀请。据说,富人们都这样抠门。

老r是河北人,个子不高,其貌不扬,但很精明,夫人也是在国内扔到人堆里很难再找见的那种人。不过,人家老r夫妇最近几年生财有道,专接国内各级政府派出的考察、培训团,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如此绩效,是老r夫妇把准了中国官员的脉。两条:一是中国官员不心疼钱,因为花的不是自己的钱,是国家的钱,只要是吃好、玩好,花多少都成,什么考察、培训都是扯淡;二是不讲价,开什么发票都成,白条子也可,回国后财务统统都能报销,中国的财务制度对外国票据特大方。没有发票,老r们就不用交税,都是利润,不富才怪呐。在澳洲,象老r夫妇这样靠中国政府的钱发财致富的人还不在少数,中国政府不仅养了这么多官员,而且养了这么多寄生的华人,真可谓财力雄厚。

靠生孩子活命的小四川夫妇

小四川夫妇是我认识的华人中最潇洒、悠闲的一家人。小四川原来是国内一家小建筑公司的小老板,一股出国热潮把他冲到了澳洲,由于找工作太难啦,就赋闲在家。尽管生活在最底层,不过衣食无忧。生存秘籍:生孩子,接老人。澳大利亚是个福利国家,孩子生下来,政府会给补助,一般生3个孩子就可以养活一家人;老人过65岁,政府每周发给200左右澳元的补助。认识小四川的时候,他的夫人生了两个孩子,怀着一个孩子,还刚刚从四川老家把老妈办来,加起来,收入不斐。小四川总抱着孩子,拉着老妈,到我后来的房主家打麻将,快乐的很。不过,他老妈见到我们却唠叨个不停,70多岁的中国四川农村老太太,含着眼泪对我说,在这里听不懂话,出不去门,闷死啦,问我能不能把她带回国。老太太很可怜,不过她的愿望她的儿子决策,难呐,在她儿子眼里,老太太=钱。澳大利亚是个养懒人的高福利社会……这是我考察后的结论。后来,突发奇想,中国人口这么多,何不鼓励向澳洲大量移民呐?

坐夫妻狱的小陈夫妇

在找房子的过程中认识了小陈媳妇,她是浙江某大学的毕业生,刚刚来到澳洲半年多,在一家织衣厂打零工。丈夫小陈是化学专业的硕士,一年前技术移民到墨尔本,一直找不到工作,两个人连房租都付不起啦,只好回国赚钱。我问小陈媳妇为什么不一同回国,她说澳大利亚法律规定,夫妻要拿绿卡,不能同时离境,而且每人每年都至少要在澳大利亚呆半年,下半年她要和丈夫轮换回国赚钱,只能一个在国外,一个在国内,牛郎织女隔海相望,这叫夫妻狱。小陈媳妇当时住在织衣厂的仓库里,生活很苦。感叹,遭这洋罪干吗!

国共合作的m夫妇

m,台湾人,国民党员,左腿残废。m夫人,湖南妹子,尚有几分姿色,曾是湖南交通部门的干部,中共党员。m夫人为移民澳大利亚,经人介绍,嫁给了先期取得绿卡的m。m夫妇是我后来的房主,小四川夫妇是他们唯一的朋友。m夫妇分期付款买了一个二层小楼,楼上四室两厅,楼下是车库,后面是个小花园,这是澳洲一般家庭的标准院落。租m夫妇的房子只有一条禁忌,莫谈国事,因为m主张台独,m夫人主张统一台湾。m夫妇感情还行,只不过找不到工作,靠租房过活,整天无事可干,朋友又少,非常寂寞,m一直吵着回台湾找工作,相当郁闷。我们总在私下议论,如果中国打台湾,m夫妇会离婚吗?

学口语

出国培训就是为了学语言。出国前,相当于大学英语六级水平的我,跃跃欲试,天天盼着和真老外们切磋技艺。可一踏上墨尔本,傻啦,几乎老外的话俺一句都听不懂,老外根本不按套路出招,什么俚语、方言、省略句的,真是搞不懂,郁闷死啦,都是中国式英语惹的祸。中国人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屈指一算,到大学毕业也有十几年的功底,可都是本本英语,学语法、考语法、说语法,从小学磨磨到大学,教出一帮聋子和哑巴来。不过凡事都得一分为二的看,中国人读写英语的水平,绝不逊色于老外,就是口语太差,一张嘴都是主谓宾定状补的,老外听起来那叫累。关键还不在说,老外听我们说话就象我们听小学生说话似的,怎么都能听懂,可老外一张嘴我们就蒙。刚到墨尔本的时候,尽管听不懂人家讲话,为了不丢中国公务员的面子,经常是频频点头,实际上一句都没听懂。后来干脆采取主动进攻的方式,反正也听不懂,给老外提问题让老外回答,至少还能知道老外在说自己问的事。除了我们的朋友老鲍有耐心听我们蹩脚的口语外,和其他老外很难接触上。于是,我们想到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问路,到墨尔本的头两个星期,除了在大学的活动外,就是逛街,碰见老外就问道,老外一般都很热心、很耐心,会详细地告诉你路线。一次,我向一位背着旅行包的中年男老外问路,老外很认真地给我讲解路怎么走,聊了半天,我的目的达到了,表示感谢后转身去寻找另一个目标。都走出很远啦,只见那位老外连跑带颠地赶上来,上气不接下气地喊我,原来老外告诉完路后继续往前走,回头发现我向他指示的相反方向走去,以为我没听懂,就追上来。老外又详细给我讲了一遍路线,在确认我听明白之后才离开。我相当地不好意识,我是为练口语,只是问问而已,没想到老外这么执着呀。问路那几句练得差不多啦,索性就罢手了,不再坑老外啦。可不坑老外和谁练口语呐,干脆坑自己得啦,我们又想了一招,三人在一起时,必须说英语,说不明白也要说,听不明白也要听,谁违反规矩,说一句汉语,罚1澳元。开始,三个人热情很高,可一周后,这项规定经集体表决后取消啦。因为母语在一个人的脑子里是根深蒂固的,怎么控制,无意间也会溜达出几句来,英语没练几句呐,眼瞅着小筐里的澳币见长,本来就穷,往出掏币子真是心疼,索性也就少讲话,不讲话啦。看到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话是越来越少,有失语的危险,别外国话没弄明白,中国话又讲不利落啦,咋回国呀,这破规则停就停了吧。后来我们又找到了一个学口语、练听力的好办法,听收音机,看电视,我们每人都买了一个中国制造的小半导体,随时听,随身听,反正每个台都是英语,晚上一起看电视,强化训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基本能听懂老鲍说话的大意啦。中国人就是聪明。

在墨尔本大学图书馆无意间发现一张广告,大学外语学院开办一个语言救济项目,免费帮助英语差的留学生提高水平,而且名额有限。乍一开始,我还没有多大兴趣,咱堂堂的中国公务员,能说会道的,在国内竟救济别人啦,乍能让老外救济咱呐。可转念一想,这便宜事儿,不是天上掉馅饼吗,不花钱白学,何乐而不为呐,于是决定去试试。申请参加这一项目,得通过一系列读、说、听、写测试,我笨理儿琢磨,要想得到救济,这英语一定得很差,测试时我故意发挥出我的最低水平,弄得两位考官时不时露出惊异的目光,在我的试卷上重重地划了3个“+”号。我住过院,那意思我明白,语言超级贫困,不救济可能有生命危险。就这样,我搭上了语言救济项目直通车,享受了1个月的免费培训,有专门的辅导员,有语音室,舒服,进步很快。

为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在接受一个月的语言救济之后,我又自费参加了一个英语口语学习班。这个学习班让我大开眼界,简直一个小联合国,有德国人、土耳奇人、埃及人、马来西亚人、印尼人、新加坡人、韩国人、日本人、中国人,还有一对伊拉克夫妇。学习班的授课方式很灵活,大家一起做游戏,演情景短剧,相互介绍自己的国家,尽管民族、文化、宗教背景不同,但就象是一家人,我终于理解了什么是地球村,如果有一天世界各国领袖和人民都想开了,争什么争,吵什么吵,什么主义呀,种族呀,都争论了几百年啦,有什么意义呀,怎么活都是活,不如全世界的人民手拉手,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多好。

金先生是韩国人,一年前带着老婆和3个孩子举家移民到墨尔本。金先生原本是韩国某银行的部门经理,来到墨尔本后,由于语言不通,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开起了出租车,问及为什么在韩国好好的工作不干,来澳洲遭洋罪,金先生说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还有比中国人更想不开的。金先生是个很滑稽的人,矮墩墩的,标准的朝鲜族大饼子脸、小眼睛、高颧骨、趴鼻梁,说英语时,舌根僵硬,象在敲打朝鲜腰鼓一样,“空咙、空咙”的,很难听懂,不过他连比画带挤咕眼的,弄得大家挺开心的,加上人老实厚道,大家都挺喜欢他,亲切地叫他“uncle king”。尼克是一位漂亮的德国女孩,金发,碧眼,皮肤白皙,个头高挑,脸上总是挂着迷人的微笑。尼克是大学生,来澳洲游学一年(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非英语国家的大学,允许学生到国外游学一年学习外语),目前,在给一家墨尔本人看孩子。班里有个日本男孩,叫什么什么马的,非常傲气,特别是瞧不起中国人和韩国人,一次我们分到一组讲自己的家乡,轮到他问我是哪的,我说中国东北沈阳,他不屑一顾地摇了摇头表示没听说过,我一下火就上来啦,我指着世界地图,愤怒地说,就是你们国家侵略中国最早的地方,也是祸害时间最长的地方,他说不知道这段历史,我气得真想煽他几个响彻云霄的大耳光,让他记住哪是中国东北,可是顾及中国公务员的形象,还是忍住啦。叫什么马的日本人虽然瞧不起我们和韩国人,却对尼克百般献殷勤,不时的还说出一些挑逗性的语言,弄得小尼克很难为情,我和几位韩国朋友都非常反感,决定找机会收拾他一下。我心想,日本人真是癞蛤蟆没毛随根儿,早年,小鬼子祸祸了多少中国、朝鲜的花姑娘,现在又调戏起他大爷家的了,非教育教育他不可。说来也怪了,自从我们密谋要收拾小日本以后,就再也没见到什么马的踪影,这是我留在墨尔本的唯一遗憾。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秋水重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自在飞花如梦点评:

异国风情,他乡经历,别样有趣。
   常言道: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读罢此文,感触更深。但愿流离在外的流子们父慈、子孝、妻贤、儿成才。但老人不等于钱!不论在哪,过得开心、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活得尊严就好!
   问好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