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读《古文释名》后尘世祥人

发表于-2008年11月13日 晚上8:26评论-2条

读《古文释名》 

读内蒙古旗下营中学吕广为同志的《古文释名》(见《语文学刊》总第140期,以下简称吕文)后,觉得对学习古文确有很大帮助。但也感到美中不足,有些释得不妥,对初学古文者,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来说,可能会发生误解。笔者陈拙见如下,以期引玉。

吕文第三部分介绍诏、谕、奏、章时说,“此类文体包括古代帝王或割据政权颁行的告示,命令和臣民上呈朝廷的奏疏表章等文章。”愚以为,此种解释欠妥。从上下文风内容看,吕文的“此类文体”即指诏、谕、奏、章,而后面讲的“告示、命令”和“奏、疏、表、章等文章”的外延要比“此类文体”的外延大得多。“诏、谕”是帝王颁行的“告示、命令”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随着封建时代的变迁,帝王的命令、告示也在演变。周朝时期,分为诰、命、玺书和誓。诰、命是帝王对臣民训诫或颁发赏赐时用的文书。玺书是盖了皇帝印玺的、最尊严的文书,用途近似于诰。誓是帝王誓师时发布的文书,类似于动员令。秦汉时期,皇帝用以颁布重大制度的文书称为制,颁布一般命令称为诏,分封或罢免诸侯王的文书用策书,对新任的地方官员的告诫性文书用戒书。在唐朝,皇帝颁下的文书有制书,其用途与秦时期基本相同。立皇太后、太子、王公等用册,任免官员、设置州县用敕书,颁布军政命令用御札,告诫臣民用敕榜,封赠官员用诰命。到元代,代表朝廷的太子、诸王的命令叫令旨,皇后的命令叫懿旨。明清时代,诏令名称繁多,有诏、诰、制、敕、册、谕、书、符、令、檄、旨等。同理,奏、章也只是臣民上呈朝廷的一部分文体,不是全部。吕文接着对策表章奏议分别作了解释,但仅拘泥于《文心雕龙》中的论述。《文心雕龙》只是对南北朝及其以前的文体作总结,不可能涉及到隋唐至清朝的所有文体。魏晋南北朝时期,奏疏类还有题、启、奏、表、笺、讲章、书状、文册、揭贴、制对、露布、译、奏折等。

吕文解释“表”时,列举了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以为用例是不当的。因为《出师表》不是“表以陈情”的“表”,而是一分领兵北伐曹魏的奏疏。全文都是臣子向皇帝提出的军国大事的建议,文中左一个陛下,右一个陛下,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不是仲父侄子关系。如果认为“出师表”有一个表字,就认为是表类文书,未免有望文生义之嫌。举例用李密的《陈情表》更为恰当。

吕文说,“奏以按劾,整饬的文章”,“因涉及机要,不传于世。”此结论与史实不符。刘勰的《文心雕龙.奏启》中说:“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自汉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可见,奏、上疏、封事都是奏类文书。刘勰列举的此类文书有贾谊之《务农》、晁错之《兵事》、匡衡之《定郊》、王吉之《劝礼》、温舒之《缓狱》、谷永之《谏仙》等。奏若不传于世,刘勰所列之文从何而来?南朝沈约的《奏弹王源》、宋朝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也是“按劾、整饬的文章”,尤其是《戊午上高宗封事》,涉及到宋王朝对金战与和的重大机要事项,按劾的人物有朝廷宰相秦桧,此类奏疏也流传于世,更何况其他奏疏。因此,“奏不传于世”的说法是错误的。

吕文第四部分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士籍的文体名词。对“书”的解释是:“朋旧往还、社交应酬、知交互慰之文。”这种解释似乎也欠全面。汉文帝《赐南粤王赵佗书》,是帝王的诰命,李斯《谏逐客书》是臣下的奏疏,齐湣王《遗楚怀王书》是涉外文书,夏完淳《狱中上母书》是家信。以上四种形式的“书”都在吕文解释之外。

吕文认为,“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指皇帝临时性命令。我认为不可能。其理由是:为宫中买炭的“白衫儿”不过是宫中的勤杂工,一般地位低下,怎么会手里拿着皇帝的命令呢?而在皇宫真正手拿“敕”的人,身份肯定比买炭的高贵得多,绝不会亲自到宫市去买炭。因此,“白衫儿”手中的文书顶多是皇宫中一般通知,他们只不过借以吓唬老百姓罢了。作者把文艺作品当作理论依据的例证来考察,其方法不可取,其结论不可靠。

以上浅见,请方家指正。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尘世祥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帘外落花点评:

古文为何要考证,那就是说没有绝对和肯定。

文章评论共[2]个
春芽-评论

严谨,求实。赞赏。致礼at:2009年02月06日 晚上11:17

尘世祥人-回复谢谢光临。请茶,祝你在牛年万事如意! at:2009年02月07日 早上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