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被苦难中流溢的真诚感动峻毅

发表于-2008年11月24日 凌晨0:19评论-7条

——感动来自于安秋生散文《生命角色:手记1980》

读着安秋生的《生命角色:手记1980 》,心绪被看似单色的文字搅乱,但又偏偏让朴实无华的叙述揪住,一揪紧一揪,直到读完,心还被揪得紧紧的,甚至眼皮、脸皮和嘴角也有揪紧的感觉。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竟然哭了。好久没有这样的阅读感了,更少有这样的阅读情绪。咸涩的泪水令我想起早年看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里巩俐演的奶奶——朴实,但难能令人不动情。读安秋生的《生命角色:手记1980 》就让我有这样的意境——朴实的生命,朴实的故事,朴实的情节,连点点滴滴的细节也是那样的朴实,朴实的仿佛能让我感到被带进了那片寄予希望,期待灿烂的红高粱地。这是一个来自太行山老区知识分子,在坎坷的生命角色里,一段扣人心弦的个人历史。是的!就是一个太行山知识分子生命里曾有过的坎坷史,其实更应称之其为成长史。

《生命角色:手记1980 》一文的结构,从文字上看很工整,从文理和架子看都很严密,无论是工整,无论严密,都似近有点拙。但是,安秋生的文字语言功底和大智若愚秉性,都能使他的智慧和灵性深藏在古拙的记事叙述里透出别样的光。那是一束从其心灵深处透出来的光,正是这样一束光,从容地揪住了读者的阅读心脉和感情动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一代文豪苏轼曾在慨叹中写下赋予人生实在是难两全的哲理诗句,其实,又何不是安秋生文中的写照啊!安秋生只是想说而没有尔后慨然罢了。凡有过一定生活阅历,有过不平凡的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生命的本身就是灾难,从出生到消失,虽然从中有乐有福,但从一个完整版本看,就是一个灾难的承受过程。乐与福来去总是匆匆,而灾难和痛苦却无时不在,无隙而生。不过,读了安秋生的《生命角色:手记1980》后,让我感动于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灾难和坎坷时,是怎么把它们转化为一种特定环境里收到的特有的财富——来自心灵上的境界财富,来自血浓于水的亲情财富,来自一个有责任心男人认知认理的理性财富。

我一向认为任何一种生命都像散文一样,生命的过程总要分段落的。对于安秋生来说,他是以“一九八0年,我二十三岁”作为一个段落,作为其生命角色里的自然段落,也是作为其散文的一个叙述原点。于是,安秋生以23岁为原点,拉开了对生命的叙述——生理成熟历程,心理承受能力,血浓于水的亲情与爱情婚姻在矛盾中失和……总之,事业和生活,大家与小家等林林总总,细细碎碎的事,一下子都摊在一个23岁,刚刚走进城巿却又成了人夫人父的山村大男孩面前。这意味着什么呢?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感受,甚至于残酷情理与爱情的选择……当然,他都遇到了,浓缩在《生命角色:手记1980》这一本文的十个章节里,层层叠叠地铺垫,使文本更为丰厚。

《生命角色:手记1980》的本文叙述简练很直接,一句“一九七八年底我从一所师范大学毕业,懵懵懂懂之中被分配到家乡的小城,在当地一所中专学校教书。”直切正文,并没有拿“耶稣教堂”的就职环境给他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来做叙述铺垫。在《生命角色:手记1980》里,作者因内心有农家子弟的自卑情绪,所以不难读出其中隐伏了一种因自卑而产生的自我满足。现实生活里林林总总的事情,往往是由起点决定终点的,作者也正是因为由于自卑和满足使他没有过多的期待和企求,把精力和希望寄于本职的教学,使他的教学工作取得了成功,不过在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也尝试了付出健康的代价——由于过度的劳累,“二十岁出头的我就患上了胃病,常常是每天上午的一二节课之间犯病,肚子疼痛,痛得额头上直冒冷汗。” 

在现实生活中,金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真的没有钱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能行吗?显然也是不行的。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更是决定了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那个年代青年教师的经济收入可想而知,作者的家庭和周边亲缘家庭的物质生活都处于窘迫状态。可是《生命角色:手记1980》这一文本却是利用了“喜剧”格调来叙述苦难与悲情,这正是作者的叙述艺术,就像一个高明的编剧,以悲剧的思路写出喜剧一样,使叙述更有情节起伏,“西红柿风波”便是这个文本中最典型的实例。平平常常的西红柿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角色——“一天,妻子说她想吃西红柿,让我去买。我一溜烟来到半壁街菜市场上,看看西红柿倒是有,青的红的有几堆,开口一问价钱,却吓了我一跳。因为当时反季蔬菜是没有的,农历四月里,大田的西红柿刚刚上市,是专供有钱的人尝鲜的,价钱焉能不贵?”这西红柿在当初成为家庭风波的角色也不为怪,因为这里埋有一个隐形的关键词——时代背景。在那个背景下,对于大多数平民来说,就是要善待贫穷,也必须会善待贫穷。因为清贫,舍不得买西红柿——“主意拿定,我便买了些别的菜蔬,回到了家里。没想到这竟然犯了致命的错误,成为妻子后来随时讨伐的话柄。”因为清贫,作者的母亲有病需要进城治疗的时候——“我们也舍不得花钱去住旅馆,幸好有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陪着我,他的未婚妻在市内一所小学工作,市内小学放暑假,他说有未婚妻办公室的钥匙,建议我们到那里去住,我同意了。”因为清贫,作者的父亲有病也舍不得去医院查检——“说让他到县医院检查检查,他着急地说:是咱有钱?还是你们闲着?我就不信一个感冒还就真的死了人!我也就只好作罢。”因为清贫,夫妻俩的周末团圆只好靠双腿步行十多公里——“那时最大的梦想,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一步一步走在公路上,迎着风,淋着雨,眼看着骑着自行车的人从自己身边疾驰而过,心中的羡慕和伤感往往交替涌流。”因为清贫……因为清贫……清贫无疑是《生命角色:手记1980》文本叙述的基本原点,这样悲剧性的细节,在作品里比比皆是。

一个人的生命角色往往与爱恨情仇的深浅相牵相连。在《生命角色:手记1980》文本里,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认知,除了怀有博爱,更怀有一份责任,一份发自内心深处并能自觉承担的责任。当母亲因病住院需要人陪床时,他理解哥哥,体量弟弟,心疼母亲,只好丢下同样正需要他照顾的爱妻和娇儿,一直坚守在母亲病床边——“母亲的手术还算顺利,从肚子里取出了一个三斤多重的瘤子,二十多天后痊愈出院。二十多个夜晚,我几乎没有脱过衣服睡觉,在母亲的病床前,或者医院的楼道里,随地一滚,就是一夜,倒也没有怎么觉得苦。”他爱妻儿,疼妻儿,可自古忠孝难两全啊!清贫和忙碌,常常在无意之间充当了谋杀婚姻的隐影杀手,与妻子的关系渐渐紧张,变得越来越沉重——“从医院回来,我代替她上课,她照顾儿子,凑凑合合,磕磕碰碰,过完了一个沉重的暑假。”父亲病重,与二哥约定回老家陪父亲过个春节,可是——“她冷冰冰地说:要回去你自己回去,反正我不去!我向她解释这个年必须回家去过的理由,她说:我连住的地方也没有,我回去干什么!这就道出了我们家当时的窘况。”尤其令人心痛的是——“我们也很少有其他年轻夫妻的甜蜜之音,而是穿插了许多杂音:酸涩、痛苦、愤怒、无奈……简直是一首混声合唱。妻子太忙太累,往往一见到我便牢骚满腹,稍有不和,她就把脸色刷地拉下来,冷若冰霜,寒气逼人。”

作者在文本里自嘲“我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其实,他一直很努力地想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我以前很少做家务,尤其缺少下厨的经验。我以学生般的虔诚,笨手笨脚地从头学起,每日里耐心地与锅碗瓢盆厮磨,与奶瓶尿布周旋。儿子夜里要喂奶,也要换尿布,有时一个夜晚便要有好几次翻身起床,以往习惯了一觉睡到天亮的我,一边呵欠连天,一边强打着精神,去为儿子尽一个父亲的职责。”造成其所谓的不合格,并不是他本人主观意识上的原因,客观上是那个年代过于贫穷造成的,说透了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侧影。真正能打动人的好作品,总是能体现“这一个”时代的,安秋生的《生命角色:手记1980》便是。

我们知道,任何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滞后性,也就是说,当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已成为了记忆的时候,才具有文学意义。在此,我读到了事过境迁,作者能像一个与事无关的旁观者,用淡淡的白描,以悲剧思路铺垫叙述,巧妙地借调喜剧格局娓娓道来那些辛酸老事,其中有些细节足以促人泪下,但读之并不悲哀,更不见有一丝悲观的情绪。在整个《生命角色:手记1980》文本里,看不到有正面责问这一时代的言语,但写到二哥时,还是让时代难受了一把——“二哥从部队回来了。他为国戍边,在对越反击战中曾经打到凉山。”二哥是军人,为保卫国家主权,为维护国家尊严,投身于中越自卫反击战,在枪林弹雨中过来,可他竟然不能为生子的妻子找个容身之地,即便仅是临时性的栖居。无奈中,作者只好把嫂子接到并不属于自己的借居里,也因此而引发了许多原本不存在的家庭矛盾——“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哥哥面前我是弟弟,在妻子面前我是丈夫,他们互相看不惯,便把我夹到了中间。从此,妻子与我家人的关系,与我的关系,都日趋紧张,并弥漫了火药的味道。”这样的叙述虽然不能称之为散文的经典叙述,但更加接近真实生活,所以更具有真相魅力。

读《生命角色:手记1980》,我感受最深的闪光点便是文本的叙述艺术——“悲情喜说,情真意实。”在文本的第五章节“为人子——母亲的病 ”中,作者用真情真意真诚设计了一个叙述框架——恰到正点的“悲情喜说”,就像一个书场里的说书先生那样,讲述一家兄弟四人为母亲治病的故事,而这兄弟四人正是作者血浓于水的同胞手足。故事情节很辛酸,但作者却以喜剧编排的架势,在商量由谁陪母亲进城住院做手术这一问题上,他用倒推法把人选一一推选出来,再用抖包袱法一一弹劾,最终用实际行动推出自己——“讲来讲去,惟独我是最佳人选了。我想到了一句老话:天降大任于斯人。我慷慨地对哥哥弟弟说道:你们都甭操心了,我正好放着暑假,我去!”这一行动就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的付出和牺牲,而这样的付出和牺牲,往往最容易激化家庭矛盾,埋下婚姻失和的定时炸弹——“妻子对此很有意见。尤其对二哥,她的气更大。她说:伺候老婆,你不说假期到了,老娘有了病,你就拍拍屁股要走人!我替二哥辩解,妻子便大发其火。此前本来讲好我开完一个会去送她回乡下中学,她怒火中烧,便一手提起包袱,一手抱起孩子要走。我劝她,怎么也劝不住 。”这样的陈述,让读者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生命角色:手记1980》的叙述艺术,还有一个亮点是作者十分善于调度素材,该放开的时候放开笔墨,该精炼时,几笔就带过一个人物,或者把人物隐藏在叙述的背面。在《生命角色:手记1980》里,“我”是整个文本的主线,所有的叙述都是用“我”来串缀;妻子和母亲是文中的主角,是正面叙述的明线;同时穿插出现的父亲,大哥,二哥,弟弟,岳母,二哥的岳母等,自然是叙述的辅助线,既不能不谈,也不能泛泛而谈,作者用笔很精,处理的很到位。文中有不少人物如姐姐、同事、学生、邻居等,虽然只是点到而止,但足以起到衬垫正面叙述的作用。写父亲时,用的是插叙——“父亲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母亲因为长他几岁也习惯了呵护他。”写到父亲与母亲的感情,借用侧记邻居的话——“邻居们对我说,你娘住院的这些日子呀,你爹他真是受了结郁,不说吃,不说喝,光是在村口站着往南边看”来衬垫父亲对母亲的情感依赖和生活依赖,看似闲笔,其实是为正文做了伏笔铺垫,为后文叙述父亲去世埋下了伏笔——“母亲的病刚好,父亲又病了。问他怎样难受,他说是发烧不想吃饭。想给他弄点好的吃,他又说不敢闻油腥味……”直至“父亲的病重了,真就一天重似一天了。”

因为父亲病重,叙述继而拉开了整个家庭血浓于水的亲情长征。作者与兄弟们又开始为父亲的治疗奔走,他们要带父亲去医院做检查——“这一检查不当紧,得到的是一份死刑判决般的诊断:肝硬化晚期,已经无法治疗,最多还能有几个月时间。”安秋生散文的大智在于善用轻松语言,在平静中向读者传达深藏的真情——“我们没有跟父亲讲实话,只是以轻描淡写的口气对他说:还真没什么大事,继续吃中药就行!父亲听了这话,像证实了自己的先见之明似的,一连声地说:‘我说嘛我说嘛,人家老中医看了一辈子病,还拿不准这病是咋回事儿?’”他的这番叙述,和对父亲临终前几个月乡村生活的描写——“‘家长’在家族中发挥作用,主要是在红白喜事和调解纠纷上,而这些正是父亲一生的长项。几十年里,他亲手料理了家族中许多人的丧事,今天轮到了为自己安排后事,我无法破解他此时的内心世界究竟如何。”看似平淡,却字字是金,丰厚了对父亲的感情——“作为一个终生与土地为伴和为子女打算的农民,他真的还有许多未了的心愿呢! ”虽然只是简洁的白描,却把父爱推到了极致,感动的令人落泪。即便是作为一个散文鉴赏解读者,我也难控泪流满面。

读《生命角色:手记1980》,让我读出这一文本在整体叙述上采用了“真实回忆”,而在文章的结尾,却采用了“艺术回忆”,利用天气来烘托生活气氛,用艺术处理奠定情感伏笔,或阴或明地袒露作者在父亲下葬时的心境——“我依稀记得那天是晴好天气,白色的太阳挂在天上,我又依稀记得那天刮着大风,大风卷起漫天黄土,迷得我们睁不开眼睛。——我已无法弄清,这两种记忆,哪一种更接近真相。”天气能决定事件吗?显然不能。但是,天气可以渲染读者的阅读情绪。我们读文学作品,常常能发现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于渲染。 “许多次,我在半眠半醒的状态下,脑子里重复出现这样的情景:一支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白幡,白花,白衣,在春天的太阳光下是那样刺眼。父亲安详地躺在棺木之内,在众多孝眷的簇拥之下,像他‘旱书’中的某位将军领命出征。‘墓地’到了,父亲说他走得有些累,要在那里歇息歇息,——那是他自己挑选的歇息地。队伍听令,把父亲的棺木放下,放在一个特制的屋子里,让他自己清静地歇息。当这支队伍将要转身离去的时候,天地间陡然刮起了大风。”读到这里岂能不令人感动?这也充分展现了《生命角色:手记1980》的艺术魅力所在。当然,再好的文章也不可能十全十美,《生命角色:手记1980》也不例外,尤其在最后“为父亲送葬的那天”这一章节里,因为叙述上艺术氛围多于情感细节而削减了结尾文字应有的丰满和厚实。

读完《生命角色:手记1980》,从文本看到现实,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或许很长,但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或者说能影响到终生的,也只是其中几年,几个月,甚至仅有的几天。对于安秋生来说,1980年是其“生命角色”这一程序里一个重要的“只读文件”,一个重要到与亲情,爱情,婚姻,家庭,事业等,乃至与整个人生共享的“只读文件”,如同电脑的win-xp操作系统一样。虽然这个“只读文件”会遭遇不少的“病毒”攻击,遭遇种种苦难袭击,但是,面对苦难和艰辛,他选择了承受,选择了磨砺,选择了做一个不呐喊,不放弃个人见解,坚守自我定力的强者,努力把苦难转化为对生活的一种赠予。《生命角色:手记1980》的结尾——“前边的路,一点也看不清楚。我不知该哭,还是该笑,还是该叹…… ”我倒认为这一叹息正是缺席反差的和谐,只是暂时的。其实如何选择人生之路,如何承接生命角色,在安秋生心里早有了定数——在任何情况下不拒绝生活的喜怒哀乐,不放弃,不哀叹,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随着我与作者直面交流的增多,对作者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在现实生活中不难看出安秋生确实是一个善待生活,善待朋友,善待生命的人;无论对待工作,无论对待文字,都是踏踏实实的,正是他的人格魅力和实实在在的为人处世,让我看到了一位来自山村的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

2008-11-23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峻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古刹昏鸦点评:

作者对文学作品《生命角色:手记1980》的出自内心和真情的读后感,体现了作者阅读的认真,也让读者感动,只有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才能切身体会到作品的内在魅力,如《生命角色:手记1980》,如读后感。

文章评论共[7]个
帘外落花-评论

文章虽然没看见,这文已经足够吸引人at:2008年11月24日 晚上8:03

峻毅-回复那是邯郸散文学会主席的一篇纪实文章,在我的博里有原文。丫头要看上姐博找。 at:2008年12月02日 中午2:02

森林孤鹰-评论

应该出现一篇能真正反映贫民百姓的好文章 这样我们作为平常人心里也多少觉得欣慰 毕竟有最底层的一笔at:2008年11月26日 中午12:32

峻毅-回复安秋生的作品,基本以反映基层百姓的。 at:2008年12月02日 中午2:04

安宜生-评论

阅过此文,真准备去买本《生命角:手记1980》看看。at:2008年12月01日 早上9:56

峻毅-回复《生命角色:手记1980》不是书,是一篇纪实文学。 at:2008年12月02日 中午2:05

心无垠-评论

我没看过"安"的原作,我只是在认真咂品着你对他文的评述;好看的"文眼"都让你罗列在此,我就象在吃一个"削了皮的苹果",容易了许多。其实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有一本精彩的文章,只是让你一深评,就出了彩儿来"。对于安秋生来说,1980年是其“生命角”这一程序里一个重要的“只读文件”。。。。。。他选择了承受,选择了磨砺,选择了做一个不呐喊,不放弃个人见解,坚守自我定力的强者,努力把苦难转化为对生活的一种赠予。。。。。,真是评得太好啦,好在你欣赏他,读懂了他,且又升华了你嗜读的境界和品位~~~!了得的俊导!真心来学习的!at:2009年01月11日 中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