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诗集《姐姐》后记——只能是所表现扬弃

发表于-2008年11月24日 晚上10:01评论-3条

只能是所表现

依照惯例,也听从朋友的意见,说一些与诗有关的话。

暗地里的学和写

终于,我要告诉你:扬弃是什么样的人。我要扯下多年来小心翼翼遮在脸上的面纱,学诗、写诗十年,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的扬弃,虽然“暗通款曲”,却又“各行其是”。

一直以为,写诗是个人的事,甚至是件“私人事件”。既然是私人的事情,就没有必要公诸以众,也就没有必要在诗这个领域承担外部可能的生发。虽然我一次一次通过学诗、写诗发现了自己的存在、存在的价值,获得了思考和思辨的巨大乐趣,实现了自我思想的积累、发展、变化。

而且,我也知道诗人的名声一向不怎么样。近代以来,让人们普遍记住名字的诗人,起因往往是诗外的负面信息。如我在一篇诗中说的“阅读文学,特别是诗,影响往往不好/敏感、神经质、落伍、无能、……?/孤僻、反抗现实/不稳定因素。”我知道,思考是种锐利的武器,它有一半的可能是对现存的威胁。何况,是诗。

诗在西方的传统中,在中国遥远的古代,是带有神意的。或者,它本来就是巫。但是,我们已经不再幸运,因为诗的神话已经破灭。或者,我们是幸运的,因为神话已经破灭。神话固然可以给予诗人神秘的力量,同时也限制了诗人作为普通的人的思考。我坚信,人皆普通;我坚信,只有普通和常态才有意义。我希望,诗人能够自觉认识自己是凡人;我希望,诗人能够实现凡人的思考,追求凡人的意义。

学和写了十年,我觉得可以不必再刻意隔离诗意和生活了。毕竟,生活就是当下,诗也就是当下。而且,既然是存在的、发生的,虽然表述不同,也没必要遮遮掩掩。最后原因是,暗地里学和写十年后,我觉得应该小结一下,以此发现一些方向和问题。

感觉只对自己有意义

记得我敬重的贾平凹在一篇小说里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城市插队知青和农村回乡知青承受的苦难不能相提并论。比如饥饿,对城里人而言,是在经常饱的情况有几顿吃不饱;对农村人而言,是在经常饿的情况下,再饿一些。从时代、从公共管理、甚至从小说的角度,我都支持这种比较,赞成这种观点。若非如此,不能知道事实的真象,没有大慈悲胸怀。但是,对于个体而言,对于诗而言,我从不这样比较。

因为个人的感觉是不能对比的,它只对自己有意义。虽然形成感觉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感觉一旦形成,却是相同的。每个人都是具体的一个人,每个人都是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对于个人而言,不论是什么原因,爱了就是爱了,痛了就是痛了,恨了就是恨了。在情感激发的点上,自己的就是最激烈的、就是最真切的,也是唯一的、最重要的。在一篇诗里我也说过“一根刺/戳到手指/都痛/切身的痛,真切的痛”。对于个人而言,伤不论深浅,都是伤;痛不论大小,都是痛;爱无论长短,都是爱。

就像我始终认为,我的爱从不比别人浅或者淡。爱发生的时候,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爱,只有爱。虽然持续的时间可能不同,表现的方式各异,但在心动的瞬间,本质都一样,不能用深浅浓淡去衡量和对比。到后来,我们评说谁更爱谁,比较的只不过是爱的表现:谁比谁更善于表达一些、更有创意一些、更能讨得欢心一些。至多,还能够比较持续的时间,谁更久一些。

我还想再比喻:一道2毫米的伤痕,对于薄的器皿而言,或许就是致命的伤。但对于厚实的陶器,或许就不成其为伤。我们不能因为2毫米浅,不能因为陶器的无恙,就认为薄器皿小题大作。在薄的哪里,任何细小的裂纹,都是他最致命的疼。同样,也不能用金属的优势物理属性来和陶器比较。所以,对于他人的感受、感觉,我从不敢心存小视。即便无法理解,也从不嘲笑。

每一个个体,都有权利传达自身真切的声音。

只能是我所表现

我曾在博客里狂妄地说:我觉得我应该可以写得更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话说的意思其实是:我写得不好。开始,只是因为情绪、因为感触、因为直觉。没有预设的读者,没有自己以外的读者,从不考虑表现。等某一天,写下的东西要拿出来,放到不同目光下审视,我才发现“表现”。

但我总认为表现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表现来源的实质。就在今天,我还看到一小则文字,说某人看到一个奇异的瓷碗,问店主:有什么用?店主答:收藏用。我同文字的作者一样,无法认同。我总以为,碗首先要是碗,是可以盛饭喝汤的器皿,才能谈其次。我一直不认同纯艺术,不认同为艺术而艺术。

所以,我写,技艺不是主要。包括挑选这本集子,所持的原则也不是表现的好坏,而是看于我的意义。如果我还记得写时的心绪、环境以及它曾给予我的感觉,那么它就是我所要选录的。所幸的是,绝大多数,就算是一些即兴练笔小品,我都还记得写时的境况。然而,我也是无奈的,虽然记得当时的境况,可是再也回不去了,那怕是一秒钟。而且,我也清醒地知道,回忆往往靠不住。在时间的流逝中,回忆必然做出了无法掌控的筛选。回看来时的路,粗粗的线条甚至不像自己的足迹。

就艺术性而言,虽然一直有朋友和师长的鼓励,自己也不断有进步的喜悦。但我知道,这些作品在更大的范围内没有更多的讨论价值。但是,它们于我,确是割舍不断的。它们都是我真实的展现,从来就不是为了表现而形成的表现。虽然想法是一个问题,表现出什么样又是一个问题。

可是,它们毕竟以分行分节的形式出现了,形成了客观的文本。文本之外,它们于我也是……呈现。是的,是呈现,我当时是什么样子,我是怎么想的,我有多少感情、思考,有多少驾驭文字的能力,它们就是什么样子。或许,会有一些模仿、一些腔调、一些流行元素,可当时我就是那样的:那样的感觉、那样的思考、那样的写作。这些呈现现在要公诸以众,我才发现真正的问题:呈现不是表现。表现效果才是阅读的关键。呈现就像方言,离开了它的语言圈子,必将误读重重。读这些文字的你,只能是通过我表现出来的——文本——按通行的、一般的标准了解我所想,评价我所写。从这个层面上看,这些文字的价值,首先应取决于它们能够被了解的程度,也即表现的效果。

所以,我只能无限无奈地说:我只能表现所能表现。所以,我只是我所表现。

扬 弃 

yndhljc@163.com 

http://yn_ljc.tianyablog.com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扬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湘西山鬼点评:

“何谓胜利,挺住意味着一切。”
坚持自己的创作追求,把作品交给历史去评说。

文章评论共[3]个
丘石子-评论

很客观个性化的小结,道出了诗与生活、诗与人、诗与自我的本质思考。阅读受益。at:2008年11月25日 清晨7:14

扬弃-回复问好丘石子。欢迎多交流。 at:2008年11月26日 下午5:10

扬弃-评论

谢山鬼的蔻。“挺住意味着一切”at:2008年11月26日 下午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