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红楼评点之二七:青梅如豆柳如眉王先林

发表于-2008年12月05日 上午10:35评论-0条

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这一节讲的是宝钗戏蝶和黛玉伤春的故事。

解读本节之前,先指出一处日期错误。上回中薛蟠道:“……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而紧接着的这一回里却说,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除非,薛蟠所说的“明儿”是不久或者将来的意思;可是,如果是这样的话,薛蟠又何必要把贾宝玉诳出来呢?

“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替他人着想,就是替自己着想。

“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这一段把宝钗的少女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过,虽然美丽,却不真实。既然是“蹑手蹑脚”的,又怎么可能“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呢?如果不是作者没有生活体验犯下错误,就是宝钗的体质太差了。再者,取杨妃戏蝶的典故,对于十三四岁的宝钗也不合适。

因为宝钗无意中听到了小红和坠儿的谈话,想要脱身,“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有人说,薛宝钗这是“机带双巧”,一箭双雕,既保护了自己,又陷害了黛玉。我以为未必。第一,宝钗是从黛玉那里回来的(虽然最终没有进去),潜意识里可能还有黛玉的形象在心中;第二,她是在“犹未想完”的情况下,脱口而出的,这是急中生智。而急中生智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求得自保,不可能还能顾及别人甚至害人。第三,她虽然比一般同龄少女稳重识大体一些,但毕竟还只是一个孩子,不可能有那么的叵测居心吧!

“只见凤姐儿站在山坡上招手叫,小红连忙弃了众人,跑至凤姐跟前,堆着笑问:‘奶奶使唤作什么事?’”

——又是一个投机者。这个“堆”字用得好,——不想笑也得笑,就把投机者的心思写活了。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感叹: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小红上来陪笑问道:‘姑娘们可知道二奶奶那去了?’”

——注意这里是“陪笑”,对象不同,笑的方式自然不同。投机者的笑容总是很丰富的。

“凤姐道:‘既这么着,明儿我和宝玉说,叫他再要人去,叫这丫头跟我去。可不知本人愿意不愿意?’小红笑道:‘愿意不愿意,我们也不敢说。只是跟着奶奶,我们也学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也得见识见识。’”

——目的达成,尽管心里一百个愿意,嘴上却是不说。说话婉转,这又是投机者的本事。

“探春听说,益发动了气,将头一扭,说道:连你也糊涂了!他那想头自然是有的,不过是那阴微鄙贱的见识。他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

——探春说的这一段话,历来招人诟病。认为探春是奴才性格,心里只拣高枝攀。其实不然。且不说她的母亲赵姨娘为人不怎么样,按当时的礼法,她要叫王夫人“妈妈”,叫赵姨娘“姨娘”的。她这么说其实并没有错的。

“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

——不消说,这是黛玉在伤春了。

回看本章,宝钗戏蝶,黛玉伤春,一喜一悲,二人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日子里,宝钗戏蝶,如诗如画,格外喜欢。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王先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沉烟问水点评:

纵观全书,其实都逃不过一个道理。
环境使然。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
无论是心思细腻的宝钗,还是多愁善感,素喜猜忌的黛玉,或者那些先生笔下投机者的懂得眉高眼低的丫鬟婆子们。人之初,性本善。其实与人无关,身处在那样的环境下,就算百般不愿,也必须学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