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散记学唱京剧加一等于四十

发表于-2008年12月15日 凌晨4:35评论-0条

你若在大街上随便拦住一个戴着耳塞正在听歌的小青春问会唱京剧吗,他或她一准会把你看作一件不值钱布满灰尘的老古董,对你翻一白眼或不屑一顾扬长而去,因为在他们眼里只有那些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造型前卫的歌星,耳际萦绕的是rap或hip hop等含混不清的旋律或节奏,嘴里哼的是老是爱来爱去都爱不够又恨爱不完的主题,自己却不知道歌词是啥意思,没准英语二十六个字母背不全但”i love you. ready? go! game over. my god”听说读写一个不落,发音纯正,几近逼真。其实自己的青春记忆何尝不是由流行歌曲来点缀?如今听着已经成为经典的流行歌曲也还禁不住感慨万千甚至泪流满面,青春的欢乐和忧伤,笑声与泪水……都随着熟悉的旋律在脑海中幻成摇曳不定却清新瑰丽的画面。青春短暂易逝,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多了一份持重老成,渐渐地,流行歌曲的吸引力在消退,渐渐地,我喜欢听京剧了。

对京剧产生兴趣不是没有原由的,一时自己不知道,大概与童年的经历有关吧。

记得小时侯大姐是大队的文艺骨干,忙完秋收农闲时大队都要组织人员排戏,为过年期间演出作准备。排戏一般在晚上进行,大姐胆小怕黑,常常要我和大哥做伴陪她去排戏,那时家里拮据得连手电筒都舍不得买,我和大哥打着火把为大姐照明路况。现在想起打火把的情景来还蛮有情趣,当然那时侯是感觉不到的,只是羡慕死了那些带手电筒的。排戏的场所其实是个祠堂。祠堂很宽敞,足以容纳全大队的男女老少看戏,无论刮风下雨甚至落雪下雹子演出都不受影响,现有的戏台还不是一般人能够登上的,所以别的大队都眼红我们大队有这么好场所。一班文艺青年男女都到齐后便开始排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导演编剧,化妆道具,京胡锣鼓喇叭,音响灯光报幕等等一应俱全,当然音响器材是最原始的话筒与扩音扬声器,灯光也就是一百瓦的白炽灯泡,但这一切也能构成令人向往的氛围与画面,所以能陪大姐去排戏那时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那时大都演革命样板戏,什么《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等现代京剧一演再演,偶而上演古装湖南花鼓戏如《刘海砍樵》,现代花鼓戏如《打铜锣》、《补锅》等,这些戏剧名称我是后来才知道的,那时只知道看热闹,最喜欢《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梦想自己长大了也能穿一身军装英勇杀敌。看排戏是不能嬉笑取闹的,得安静,否则会影响排戏的效果,记得有次见《沙家浜》里扮演胡司令的挺着肚子正唱得好好的我看着很可笑乐得失声大笑,那“胡司令”便被我笑懵忘词了,导演虎着脸冲我怒吼,只得从头再来排一次。自那以后我只得乖乖地坐在凳子上不敢出声,听得多了我渐渐地也能跟着哼上几句,印象最深的还是《沙家浜》里的一句:“刁德义,搞得什么鬼花样……”因为听懂了,所以印象就深。就这样耳濡目染之中便形成了对京剧的初步认识。

再长大些,我跟我二姐到县城戏院看戏,那时我父亲所在的单位时不时组织到戏院看戏,有是他不想去看便把戏票给了二姐,二姐便带我一起去看,好看完回来有个做伴的,因为一般等戏演完出场外面已经很黑了。只有一张票,我只能塞座位和二姐坐在一起,一见查票的来了马上钻到座位底下逃票。县城的戏院规模档次让我大开眼界,痴迷于那五彩斑斓逼真的舞台布景与悦耳动听的唱腔,印象最深的是包青天铡陈士美这区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才知道真正的京剧戏里有各式的脸谱和夸张的胡须,有身段把势和水袖善舞,但只是停留在视觉的感知,对于曲调则完全懵懂无知,只知道唱腔有快有慢,快的时候就像放鞭炮,慢的时候能“啊”上老半天,惊叹那演员怎么有这么长的气声,但就是这种初浅的感官认识不知不觉已潜入我的记忆中,沉睡了十几个年头终被叫醒。

读书期间经常看露天电影,那时专门有戏剧电影,黑白的,彩色的都看了好些。戏剧电影则更艺术更精致了,美伦美奂的道具和栩栩如生的舞台布景自不消说,就是那华丽的服装和精美的化妆看上去用现在的话说简直就是视觉冲击或视觉盛宴。当然戏剧电影里的唱腔听上去就不能用悦耳动听来形容了,简直就是“此曲应是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了,戏剧演员们天籁般的嗓音或高亢激越直冲云霄,或低沉婉转如山谷幽涧,或玉落冰轮呼气如兰,或万马奔腾气势如虹,或急促有序势如破竹……。看得呆了,听得也醉了,时不时随着电影字幕摇头晃脑跟着哼唱起来,可是电影一放完,什么曲调都忘了,不知该如何起头开腔,满脑子响的只是锣鼓的铿锵声和京胡的固定调门。那时就深憾苦恼于无法得到这样的音像资料,我总不能为了学唱没完没了地重复看电影吧,于是带着这种遗憾我只好让这种兴趣压抑在心底。

等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觉得自己再唱流行歌曲显得有点轻浮,持重的心情已无法从流行歌曲那里得到充分的释放,沉睡在内心深处对京剧唱腔的兴趣也就渐渐地苏醒过来,于是在十几年前趁到上海出差的机会逛了一家大音像店,终于寻找到了一块京剧花脸经典唱段磁带,如获至宝,迫不及待地拿出walkman戴上耳塞听将起来。原来以为学唱京剧唱段就像学唱流行歌曲那么容易,可真要学起来还真够难的,没有一定的对音乐节奏的把握能力和音准的感知能力是不容易拿捏到位的,唱出来只能让人觉得五音不全,不伦不类。那时还不会有现在那样高级的什么mp3、mp4,要学唱什么歌从哪儿起直接按快进快退键便能迅速检索到位,而是要不停倒带从头到尾反复听,要是没有一定的兴趣是很难坚持住的,没准兴头一过又把刚买来磁带撂在一边或是干脆一脚将之踩碎,还好,我坚持下来,记得从上海坐火车到长沙一路不停地学唱著名花脸裘盛戎的一段《赵氏孤儿》,漫长的旅程也只觉得好象是一瞬间。只因《赵氏孤儿》这一唱段听起来觉得节奏音准较易掌握,所以我一开始就学唱这一唱段,可就是这一段教容易的唱段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只马马虎虎能大声唱出来,旁的人听了也知道唱的是京剧,后来又经过仔细模仿精细打磨最终能够随时脱口而出并能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在规定的快慢节奏中进行演唱,唱得还算有板有眼,象模象样。一时兴起,无论是在厨房炒菜做饭还是在卫生间洗澡方便,在客厅还是在卧室,独处还是群聚,我都会引吭高歌大唱《赵氏孤儿》,不唱到酣畅淋漓绝不罢休。有一便有二、三……,后来我学唱了好几首京剧唱段,如现代京剧〈迎来春色换人间〉、〈浑身是胆雄赳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奇袭白虎团〉等。我最喜欢唱的是著名京剧演员童祥林在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唱的〈迎来春色换人间〉这一唱段,尤其第一句“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唱起来那真叫过瘾,每唱这一句就觉得自己真得是豪气万丈,气冲霄汉,这是革命样板戏中的精品唱段,也是京剧唱段中不可多得的经典,由童祥林那高亢激越的声腔演唱出来则更是华彩绚丽。江青别的没什么可说,可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由她负责指点的革命样板戏还是对京剧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现在可能谁也无法在排演出一部象样的现代京剧来。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童祥林给一药品打广告用京剧唱道:“早贴早轻松。”每次看到这则广告我心里不是滋味。

后来有了vcd,我便买了好几张京剧卡拉ok光盘,对着电视学唱京剧。我最喜欢的包公唱段如〈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赤桑镇〉等就是这样学会的。与朋友去ktv,我必唱几段京剧唱段,有时碰到曲库中没有我要唱的我便要厚颜无耻清唱,也博得在座的一个劲叫好,让我大秀一把过足当回歌星的爽快与惬意。

有关包公的所有京剧唱段我觉得〈摊阴山〉最俱故事性,著名花脸裘盛戎那富有磁性浑厚包含沧桑的嗓音将包拯的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却悲悯贫民苍生的人物个性演义极为传神,节奏快慢,拖音或略音停顿拿捏得非常到位,在我买的第一块录音磁带中有〈探阴山〉这一唱段,只是当时觉得学唱起来太难,所以放弃了,但心里有些放不下,后来随磁带所附的曲词也不知去向,学唱这一唱段的念头也就搁浅了。前几天无意看到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正直播第六届青年京剧大赛,见一青年京剧演员正演唱〈探阴山〉,因为以前听过,所以能够欣赏比较,觉得那演员唱得还不是很好,估计分数不会太高,结果不出所料。但那一被搁浅的念头此刻也被唤醒,心想既然没有曲词,何不上网查询?于是急不可耐地打开电脑,在网上一搜索见什么版本的都有,然后将曲词打印出来,找到当年自己在上海买的录音磁带,用复读机播放一遍,那时已是夜深人静,而我却坐在火炉旁一字一句小声地学唱着。这段长达八分多钟唱段还真的难以学唱,就算我已有一定的底子学唱起来也难以切分得准确,不是快乐就是慢了,不是高了就是低了,一小句子甚至重复数十次才能掌握一个大概,等能脱机自己独自哼唱总觉得没个把握,又重新听好几次,并且每一小段我看好时间,已控制自己脱机独立哼唱时所用时间看是否与录音带一致,就这样反反复复地跟唱模仿,花了四个晚上才能把这一唱段从头到尾完整唱去来,但自己觉得还有好多细节需要推敲模仿,还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确实如此。我感叹那些一大段一大段在舞台上收放自如地表演京剧的演员们,他们在台下所花的工夫可谓深矣,我只是学唱这么一小段还要费如此大精力。但唯其深,才能叫艺术。

京剧的魅力,是要通过慢慢的品味才能感觉到的,唱腔虽然已程式化,但亦能表现出仪态万方,气象万千,脸谱虽然概念化,却也能诠释芸芸终生,世态纷繁。

我又买了一盘新的京剧卡拉ok光盘,看样子学唱京剧也要跟上时代,以后我要到网上学唱,最好能找到一个师傅帮着指点,还得能找到有同样爱好的网友交流交流心得体会了,不为别的,只为儿时的念想能得以释放,这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加一等于四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品味,修学,持练,都需要时间需要静下心来。社会繁华了,消费泛滥了,尘嚣浮躁,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力操纵了多少迷茫与年幼的狂妄?
作者能通过自己崇尚的喜欢,写出自己的一番感受,侃侃付诸文字,真是难得。推出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