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魅 力 凤 阳——记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田歌

发表于-2008年12月20日 晚上9:20评论-0条

如果你喜爱明史,或者你正在研究明史。如果你是农民,已经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小康的生活。如果你是个弄潮儿,已率先开启了财富的大门。那么,你一定了解凤阳、熟悉凤阳,并且一定要记住凤阳。

中国——凤阳,六百年古都,明文化的发祥地。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期建“钟离子国”,隋朝改称“濠州”,公元1374年,朱元璋取“丹凤朝阳”之意,为家乡赐名凤阳。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会让人感到浅薄和素然乏味。

凤阳,一座阳光、瑰丽、民风淳朴的优秀名城,历史悠久,文化色彩浓郁而厚重。这里自然秀丽,古迹重多,不仅有大禹治水、庄惠观鱼、钟子期墓、明皇陵、龙兴寺等众多的名圣遗迹,还有许多的如韭山仙境、禅窟古寺、狼巷迷谷等众多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从楚汉相争的古战场到中国农村改革开改的领头羊,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珠联璧合,形成了而今凤阳独特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魅力。

六百年前这里出了个农民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字国瑞,又名重八,安徽凤阳人。公元1328年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少时因凤阳遭遇饥荒与温疫,父兄相继去世,因生活所迫,遂入於皇寺(今龙兴寺)出家做了和尚。元末农民起义战争爆发,随参加农民起义军。因其作战顽强、智勇过人,得到当时起义军领袖郭子兴的赏识并纳为婿,郭死后,其位自然被朱元璋替代。在随后的战争中,朱元璋的队伍和地盘不断的扩展壮大。当时,元朝已处在风雨飘摇的没落时期,为了避免成为当时其它各路起义军的众矢之地。朱元璋采纳了当时的谋臣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决策,在分别降虏和击败了元朝残余势力,以及以陈友谅为代表的其它几路起义军势力以后。于公元1368年称帝,建都应天(今南京),建立了统治中国长达270年之久的大明王朝。在今天的凤阳县城的龙兴寺内,朱元璋正殿的画像旁边,还留有清朝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孙家鼎,为其撰写的一幅真实客观的记录朱元璋一生的楹联:

生于沛 学于泗 长于濠 凤郡昔钟天子气

始为僧 继为王 终为帝 龙兴今仰圣人容

凤阳因朱元璋而名满天下、载入史册,而朱元璋也是在称帝以后,在他的家乡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古老传说。

龙兴寺——在今凤阳县城内,与凤阳县长途汽车站隔路相望。原名“於皇寺”后改名“皇觉寺”、“龙兴寺”。是朱元璋称帝前在此逃避饥饿,出家理佛的地方。始建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因其为我国第一个开国皇帝出家的寺院而名闻暇尔,也许是沾了龙脉的缘由吧,历来有着“中国第一皇家寺院”的美称。1981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龙兴寺初建之时,规模宏大,占地1282.5亩,一向有“僧童骑马关山门”之说。其佛殿、法堂、僧侣之属凡三百八十一间。加之朱元璋御制的龙兴寺碑文,御书“第一山”碑,更加增添了龙兴寺的威严。当时曾有人描写这里是“梵刹西连万岁山”。

历经了六百朝的风雨风雨。而今,许多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或者遗失。现存至今,仍悬挂于龙兴寺内的“铜铸幽鸣钟”,高2.05米,重约4吨,钟的顶部铸有一对怪兽,相传为龙子“蒲牢”。明清时期,每当夕霞西染的时候,“钟鸣凤岭”,其声响彻云霄,钟鸣数十里,民间有“改朝换代江河变,唯独钟声绕凤阳”之说。因此“龙兴晚钟”,也成为了古凤阳八景之一。当然,现在的龙兴寺已无法显现它昔日的辉煌。我们只能从现在的龙兴寺正殿外的四口硕大的铜锅——千僧锅(据传为寺僧们做饭用的)的身上,来想象当年的寺僧之众和香火的缭绕。

明皇陵——明代第一陵。位于凤阳县城西南十五里,为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始建于公元1366年,虽非帝王之陵,观其“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不亚于任何朝代的帝王陵寝,“郁葱王气接邱坛,云绕乾坤得大观”。苍松绿蔓、翠柏纤摇。陵园正中,一条神道贯穿南北,总长253米。石人、石马等石像生32对,分排神道两侧,每个石像均为整块石头雕刻而成,雕工精湛,仪态纷呈。石像生工艺之精湛、数量之众,为历代所有帝王皇陵之冠。据说在清风细雨里,松柏翠墨,沙沙做响,石像生经岁月的消磨,在淅雨里线廓清晰、栩栩如生。茕立在风雨中,恍如潸然泪下,诉说着明朝二百多年来的历史与兴衰,仿佛如一幅生动、写意的水墨丹青,史称“明陵风雨”为古凤阳八景之一。

位于神道南端西侧的皇陵碑,碑身通高6.87米,碑首四周浮雕六条大螭,中下部篆书《大明皇陵之碑》,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这也开创了中国古代帝王亲自撰写碑文的先河。记述了他自己艰辛身世、戎马生涯和开创大明江山的全过程,全文1105字,文字感情丰富,脍炙人口。

中都城遗址——全国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位于凤阳县城的西北隅,朱元璋自建立大明帝业以来,对于在哪里建都颇费了一番周折。公元1369年,即洪武二年,朱元璋为显示其新王朝的威势,开始在全国调集工匠、军士、民夫等等,数百万计,大兴土木,在家乡凤阳营建中都城。其规模之大、规制之盛、工艺水平之高,实冠天下。明洪武八年(1375年),终因各方面原因,朱元璋最终下令“罢中都役作”历时六年之久。虽没有最终建成,但它在中国自明朝以后都城建造的历史上,成了以后南京都城和北京都城的建造与构图的拓板。其设计之绝妙,规划之宏伟都堪称我国历史上的都城之最。有专家考证,凤阳中都城是南京都城的父亲辈,是北京都城的爷爷辈。

历时六百载春秋,当时中都皇城的奇瑰与雄丽已不复存在,如今只剩下那伫立风中的断壁残垣。站在明中都城所剩下的几处残破的城墙上,仿佛脚下踩踏的不是土夯和城砖,而是明代二百多年血雨腥风,耳际仿佛还回荡着朱氏王权那声嘶力竭的呐喊。

鼓楼——又称中都谯楼,为华夏第一谯楼,是古代用来报时的建筑。位于县城中央,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属建筑,谯楼东西两面正门上方,由朱元璋亲自撰写的“万世根本”四个大字至今仍清晰的镌刻在上方,仿佛在昭示着朱明王朝的千秋基业。谯楼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高15.8米,是北京鼓楼台基的四倍,为中国最大的鼓楼台基。古人有云“层檐三覆,栋宇百尺,巍乎翼然,琼绝尘埃”等来描绘它的宏伟与壮丽。凤阳鼓楼一直以其高大雄伟为国内之最。 1989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楼自明代开始就成为凤阳一道靓丽的风景,“谯楼归市”更是成为凤阳八景之一。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当然,这是过去朱明王权下,凤阳人口中的花鼓词儿。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是根植于凤阳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瑰宝。1955年,新中国第一代花鼓女曾到北京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表演凤阳花鼓,并受到毛泽东主[xi]的亲切接见。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的美称。如果说凤阳花鼓,是过去凤阳人“身背花鼓走四方”赖以生存的一门生活手艺,而现如今的凤阳花鼓,却是走上了富裕生活以后的凤阳人,热情接待八方来客、极具魅力的精致名片和高品质文化生活的艺术品牌。同时,凤阳花鼓也被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1978年,一个漆黑的夜晚,在凤阳县小岗村,一所不起眼的农家小屋内,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即将在这里发生。凤阳县小岗村,一所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贫穷与饥饿没能压倒小岗人,杀头和坐牢没有吓垮小岗人。以严俊昌、严宏昌为首的小岗村十八户村民,在一张协议书上按下了十八颗鲜红的手印,率先实行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暗里走起了“大包干”的路线。第二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2元猛增到400多元,全队粮食产量达13.2万斤,相当于1966年~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自1956年起23年未交一粒粮还年年吃供应的小岗人,一下子向国家交售粮食2.5万斤。用小岗人的话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诚然,小岗人是解决了温饱部题,但是,在当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中国,这一行为无疑是在走资本主义路线,在搞修正主义。这不是在和社会主义公开叫板吗?就在小岗人的惶惑与迷惘中,1980年5月31日,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席激动人心、实事求是的话语,让小岗人心潮澎湃,让中国人茅塞顿开。穷则思变,就是这小岗人的一变,一张生死契约,十八颗鲜红手印,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号角。凤阳县小岗村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桂冠。

“大包干”并非只是给人们解决了温饱,“大包干”的历史要求我们现代人铭记,“大包干”的精神需要我们现代人去弘扬。我们现代人不会忘记这一历史,也不能忘记这一历史。正是小岗人的这一敢为天下先 的“大包干”精神,启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巨轮,催化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冲破了中国几千年来固步自封的沉旧的思维枷锁。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中华大地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凤阳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做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凤阳生态优美,物产丰阜。在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河,流经凤阳境内达52.5公里,京沪、洛宁、合徐等高速、高铁在凤阳纵横交岔。做为凤阳两大支柱产业的石英石、石灰石储备量过双百亿吨。玻璃行业所用的石英砂,全国的四分之一,华东地区的80%都出自凤阳,凤阳已成为全国石英砂重点生产基地。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过去人的观点,如今的凤阳人,在做好酒香的同时也赚起了吆喝声。2006年9月,中国第一届花鼓文化旅游节在凤阳隆重举行。凤阳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韭山仙境——古凤阳八景之一,位于凤阳县城南三十公里处,因山暖多滋生野韭菜而得名,距今已有五亿年的地质历史,为喀斯特溶洞。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已有记载。韭山洞东西主洞长一千四百七十二米,贯通韭山山脉,洞内府底洞天,钟乳奇悬,冬暖夏凉,浅溪迂回。被专家誉为江北第一溶洞。深、大、险、奇、古是韭山洞的特点;灰宏朴野、大块文章是韭山洞的特色。由于韭山洞生态环优美,今年五月底,景区惊现七十五亿年前的活体生物化石“桃花水母”。桃花水母被我国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近乎于苛刻,更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比恐龙还早几亿年。中央电视台科学探索栏目曾专门赶赴凤阳,在此做过专访。

十一

狼巷迷谷风景区位于凤阳县南部,韭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凤阳山风景区的东端,距离县城35公里,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风景区包括禅窟寺、禅窟洞和狼巷迷谷三个景区,里面有苗寨、塔林、禅窟寺、玉蟹泉、贮岚亭、禅窟洞、蟠桃园、天石、瘦人谷、晕头转巷等大小景点40余处。整个风景区是以佛教文化为背景、绿色生态为重点、石灰岩溶地貌为特色的自然风景区。

十二

金秋时节,果熟鱼肥,稻谷飘香。时值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2008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xi]胡锦涛同志,来到了安徽、来到了凤阳、来到了小岗村。总书记不仅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深切问候,同时也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国人民的殷殷期望。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把文化生活搞丰富,把村庄环境搞整洁,使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

中国——凤阳,花鼓之乡、帝王之乡、改革之乡、石英之乡。凤阳是龙图凤舞的地方,是东方芭蕾的故乡。在这个天道酬勤、帝道遐昌、改革开放的经济盛世。勤劳、睿智的凤阳人不会沉缅于过去的荣耀。今天的凤阳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奏响了盛世的华章。赶天时,争地利,千帆竞发,用一种崭新的风貌,似火的豪情,努力塑造一个全新的生态凤阳、人文凤阳、和谐凤阳、魅力凤阳。

(本文部分数据资料来源于凤阳县志)

田歌

2008年12月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田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驭志无疆点评:

凤阳,一座阳光、瑰丽、民风淳朴的优秀名城,历史悠久,文化色彩浓郁而厚重。这里自然秀丽,古迹重多,不仅有大禹治水、庄惠观鱼、钟子期墓、明皇陵、龙兴寺等众多的名圣遗迹,还有许多的如韭山仙境、禅窟古寺、狼巷迷谷等众多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从楚汉相争的古战场到中国农村改革开改的领头羊,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珠联璧合,形成了而今凤阳独特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魅力。
本来无疆对明朝还是了解,本想用历史的语言,本想用改革的笔触来点评你的文章,但看完了你的文章,感觉该说的都在文中,就让读者慢慢读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