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该还“上山下乡”一个历史真实了lifangyuan

发表于-2008年12月26日 上午10:24评论-1条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网上的怀旧言论不少反多,甚至不乏咬牙切齿的激愤之词。究其所以然,盖因改革开放实为旷古绝今之伟大创举,无可避免地要触动部分人的暂时利益,加上政治环境和舆论生态的空前宽容,乘机宣泄以求脆弱心理之短暂平衡者,也还多少有其可以理解和原宥之处,此其一也。其二才是问题的要害:哓哓鼓噪的背后真象,是在为过往的狰狞岁月张目以达其否定改革开放之用心。如果这些人中单是极左时代曾经出人头地而又失意于今天者也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好了疮疤忘了痛的相当群落,也在跟风起哄,肆意宣扬和美化那个正常人不堪回首的疯狂年代。其中就有当年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中曾被席卷,而今竟将那沉重和不无伤痛的一页幻化成美好回忆的不少当事人。曾经的伤痛能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就一变而成为美好回忆,这“功劳”也该给当年同样被席卷、而后侥幸上了大学、从而成为当今精英的人士们,画上重重的一笔。他们春风得意后对当年“磨练”功绩的无限夸大和美化,很能让人理解成那是一场凤凰涅盘造就英雄的运动。他们也许真的忘了,当年要不是邓小平干冒极左思潮之大不韪,大刀阔斧拨乱反正的同时,当机立断恢复了高考;要是文化大革命再延续几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怎么可能走出穷山恶水的“广阔天地”,他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期限怎么可能有个了结?因为年复一年城里的大批中学毕业生根本就安排不了工作,照样得一批接一批地往“广阔天地”里“塞”。给个中肯的评价,当时的上山下乡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最后会权宜到什么结局,就算是神仙也给不出圆满答案。所以充其量只能说这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聊以缓解当时其实已经是无计可施了的沉重经济压力的下下策。

当年的农村,亦即“广阔天地”又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果真有海纳百川般的博大而无限的容量吗?举个现成的例子就可一目了然:农村落实土地承包后,立刻就向城市返涌出大批剩余劳动力。一句话,那时的农村其实更是僧多庙少人浮于事的,再成批涌进实际起不了多大作用的“二破子”劳动力,不过是在本无多少吃食的饭桌上再添碗筷罢了。

最终还是邓小平收拾残局让大家都回城了,勉为其难地都给大家安排了工作。但凡头脑清醒和心眼子没歪的人,该不会忘记当年一千多万知青尤其是他们的父母、心上压着的大石头终于落地那一刻的心情吧。可是,接踵而来的问题也就不期然而然地出现了,那就是80年代大批工厂倒闭工人下岗的问题,而首当其冲的仍然是返城上班的知青们。因为当时被耽误得一无所长的他们,能进的企业能安排的工作要么就是不景气,要么就是可有可无,因之最后的倒闭和下岗是不可避免的。这其实更是计划经济落下的硬伤,几十年的硬伤留给了第二、第三、乃至更多的后代领导人来疗救。疗救的过程正应了“来病如墙倒,去病如抽丝”这句话,其艰难和艰巨程度是等闲思维想象不出来的。他们不光背负着历史重任,也得默默承受着失意者的怨嗟不满和愤懑。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续代”领导们都前所未有地拥有了这种超凡的气度风度和度量。国家之幸,民族之幸,也是暂时失意者之幸矣。

眼下的重要问题还不是暂时失意者该不该一味地怨天尤人。现在的出路比比皆是,比起“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到处痛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那个几近蛮荒的年代,任何人都心知肚明已经是今非昔比了。放放怨气也属正常,同时也更折射出了领导人的执政度量和自信。现在的问题是历史上的有些问题该澄清的并没有澄清。就比如这个上山下乡的问题,至今还披着一袭高贵袈裟,不时让人送几句礼赞;太多的礼赞会使它神化起来,果真成了气候只怕难以控制它是往正道还是往斜道上跑了。别再一味地美化它了。它磨炼和铸就了某些人的坚强和成就不假,但毕竟只是少数,这跟受过大狱煎熬的人群里也能走出英雄来虽然不可同日而语,跟一场冰雹过后幸存的禾苗反而更能茁壮成长虽然不能相提并论一样,揆之情理却是彼此彼此并无二致的。

更何况,阴暗角落里正有人拭目以待,恨不能捧出更多的花絮来为那个时代极尽讴歌,以期形成磅礴之势来阻遏甚至摧毁我们好不容易盼来的改革开放呢。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lifangyuan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缘牵手点评:

历史风云特点,可能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比如,正在发生的事件与形态,现在与将来的评议也不尽相同呢。

文章评论共[1]个
尘世祥人-评论

文章观点中肯,我们是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历史啊!问候作者。at:2008年12月26日 下午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