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你要是早革命就好了!”
“妈妈,你要是卖豆腐就好了!”
“爸爸,你要是当警察就好了!”
这,三个不同年代的故事,分别为50,70,90 年代。其间各相隔20年的三个孩子,他们的遗憾和发问说明彼此间的代沟有多么宽多么深,思想状态和观念有多么的不同呵。
50年代,一亲戚的孩子问他爷爷:“爷爷,你要是早些参加革命就好了,当上老红军多么光荣。班上一女同学的爷爷就是老红军,常常去作报告,常把从前的革命故事讲给那同学听,她把爷爷的革命故事写进作文里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要她念给大家听,还贴在学校的墙报上呢!”
70年代,一朋友的孩子埋怨妈妈说:“妈妈,你为什么不卖豆腐嘛,你要是卖豆腐就好了!老师对一个同学可好嘞,那同学的妈妈是卖豆腐的,街上排队买豆腐要排很长的队,有时候排了半天也买不到。同学的妈妈帮老师买了豆腐,所以老师就对那同学特别好。”
90年代,一邻居孩子家的日子很好,孩子的爸爸是警察,那同学想要什么爸爸就给他买什么,出来不哼哼哈哈的犹豫不决。这邻居孩子好羡慕那同学,于是有一天忽然发出感慨:“爸爸,你身体那么棒,又是军人出身,你要是当上警察就好了!”
三个时期,三个孩子,三句发人深省,稚气而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孩子语言,生动的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时代进步和演化,三种绝然不同的时代,三种绝然不同的思想观念既表达出社会的发展进步,也间接反映了社会的变异与道德蜕化。
现在决不会有孩子盼望妈妈卖豆腐的。满街的豆腐摊和豆腐店,从摊前店前路过人家还叫你老爹老娘,告诉你今天的豆腐特别好,希望你多多关照。
为什么几这三个时期的孩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用通俗的话说,社会是个“大染缸”,孩子的颜色是红?是黑?还是黄?决定于“染缸”是红,是黑,还是黄。孩子的好恶,孩子的思想取向,孩子的向往决定于社会现实和社会存在。
老百姓有个说法叫做“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居什么位子说什么话”。50年代日子里天天宣传革命,处处宣传革命光荣和革命的理想、革命的道理,街道墙报、学校课堂、父母聊天、亲友来往,都离不开革命的题目。
50年代“染”出来的孩子决不会说:“妈妈,你要是卖豆腐就好了”,更不会说:“爸爸,你要是当警察就好了”。那个年代的孩子天天唱着自己的嘹亮歌声: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70年代物资匮乏,人们天天想着如何对付嘴巴,日日盘算怎样填饱肚子。孩子一上街就看见排队购买食品的人群,有时候父母还会孩子提个篮子去排队,即便不叫孩子排队,孩子们自己也会听到和看到。那个年代的孩子希望妈妈卖豆腐完全符合天理人情。90年代物资丰富,老师不需要学生家长买豆腐了,孩子当然不会说:“妈妈,你要是卖豆腐就好了!”。
新的社会存在是处处贪污腐败和不正之风,处处是对贪污腐败、不正之风的骂声、议论声、谴责声、呵斥声,处处相传贪污腐败和不正之风的消息和传说,无论公共场所、私家宅院、公园商店、街道马路。这能染出问爷爷为什么不早参加革命的孩子吗?
再几十年后孩子们的观念会是什么样?会有什么想法、问法呢?不知道他们会对他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说些什么,问些什么,不知道。猜想,可能会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什么你不当作家,把旧日的趣事写下来。”
-全文完-
▷ 进入带雨的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