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山寨”已经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子正99

发表于-2009年01月09日 晚上9:23评论-0条

“山寨”一词是最近新造出来的,既非“山”也非“寨”, 据说源出于广东,当初写作“山砦”。 “山寨文化”行为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劳动成果的仿冒,或者说是侵权。最初是指“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也就是说:是对某些知名品牌所进行的低成本仿冒,后来有人泛指盗版和仿制等行为,进而造出“山寨文化”来表述形形色色的模仿行为。由此,“山寨明星”、“山寨手机”、“山寨电脑”甚至“山寨汽车”等名词应用而生。

其实“山寨文化”源远流长。小农时代社会已基本过去,但小农思维还没有过时。问问70岁以上的农民,过去,他们的父辈所用的农具、布匹等一应日用品几乎都不是买回来的,而是买回来一件,然后模仿。或者派子女出去学徒,然后自己“生产”,就这么简单。改革开放以后,有条件的地方,开始模仿正规厂家的产品如农机配件、汽车配件,手表、简单的家用电器、日常用品名烟、名酒等等。为此,曾出现过“万店无假货”的政府“号召”和商家信誓旦旦的“承诺”。可笑的是除了航空母舰、卫星、火箭之类的“大件”之外,“山寨”产品无处不有。把“康师傅”改称“康帅博”;把puma运动衣成了pama;把“啃他鸡”快餐开在“肯德基”边上……,就见怪不怪了。

文化界的“山寨”在牛年可能还会更“牛”。 “山寨春晚”、 “山寨圣女”、“恶搞视频”“盗版书籍”……。在娱乐、媒体市场化的今日,我们的身边以盗版、克隆、仿制为主要“技术特征”的“山寨文化”无处不在,这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

“山寨”在教育、科研界也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在中国,譬如“博导”们把写书的任务分给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完成(其实大多数是文字和理念的剽窃),然后改一个书名冠以自己的名字发表,美其名曰“著作”,这还多少有点“含金量”;令人可笑的是目前中小学“任务引领型”教学法在可谓“最纯洁”的中国特色的“山寨教学法”。因为几乎是一夜之间我们的教师都“会用”这一经过几十年在国外实践并还在实践的教学法,不信的话,去学校听一节课,问问老师用的是什么“教学法”,答案是一致的:“任务引领型”——尽管还基本是传统教法。颇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假洋鬼子”,剃了头就变成了“革命者”。

不管你对“模仿”、“拷贝”、“复制”、“盗版”、“仿冒”、“克隆”、“假冒”、“假冒夫妻”等等多么痛恨,你不能无视它们的存在,这就是“山寨”的魅力。有人批评把“山寨”称作文化是“草率”的,我则认为它是一种文化的创造。可以预见,它对所谓“传统文化”和原创精神的威胁才刚刚开始。正如唐诗过渡到宋词,诗词过渡到白话小说,文言文过渡到白话文一样,一切由霸权行为控制下的东西一旦传到民间,就会被“山寨化”。微软对盗版没少采取措施,但还是不断被盗版。为什么?因为“我自己制造出来的东西比你的便宜,凭什么让我买你的东西?”人们尊重知识产权,但人们更讨厌“知识产权”掩盖下的霸权和暴利。如果有知识产权的人降低自己的价格,“山寨”就没有了地盘。

是的,有人担心“山寨文化”侵蚀创造力和廉耻心。其实,当人们贫穷和被人无穷尽地剥削时,更加会侵蚀人们的廉耻心,这已经被几千年的历史所证明,无需再言。至于“侵蚀创造力”,我看未必,“山寨”难道就不是一种创造?要知道,“山寨”不是纯粹的“拿来主义”,它也需要付出劳动。

徐江先生“可怜的山寨欢呼者,可怜的、被奴役而不自知的喽啰们,不要当中华文明发展道路上的罪人。”有点杞人忧天,或者说有点像是喊口号,看来他是没动脑子就写文章的,他很像“主流”意识控制下“哮天犬”,这类人你就好好玩你自己的“主流”文化吧!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子正99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紫云山人点评:

“山寨”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从一个侧面也对传统文化起着推动和反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