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终成眷属了又会怎样?陈雨轩

发表于-2009年01月16日 清晨6:38评论-2条

终成眷属了又怎样?

 ——对《伤逝》一处文字的细读



 一

李长之认为《伤逝》是鲁迅最好的作品。

《伤逝》不仅提供了一个弃妇的现代版本,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原因,也不仅限于个性解放与时代局限、婚姻解放与社会解放等方面。作品真正的价值在于,作者以手记的形式讲述了男性视角中精神与婚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心理读本甚至哲学读本。

涓生与子君的裂痕产生于何时?不难发现其实他们的危机并不是在涓生“下岗”之后,而早在同居期间就有了。涓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文中用了一个情态副词“渐渐”,写出了时间的流动性,意味着激情过后浪漫不再的必然趋向。读到这里,我总是想起《水浒传》中的一段叙述:“初时宋江夜夜与婆惜一处歇卧,向后渐渐来得慢了。却是为何?原来宋江是个好汉,只爱学使棒枪,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这段讲述宋江包养阎婆惜的故事,从最初的“夜夜与婆惜一处歇卧”到“渐渐来得慢了”,施耐庵也用了渐渐一词,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江对阎氏情感的淡化。尽管作者后来交待宋江的不近女色,但这可看成作者别有用心的反讽,因为宋江是在情欲满足之后再故作道行高深。

宋江对阎婆惜当然不可能有精神之恋,阎之于他,不过是狎玩之物罢了。但标榜精神沟通的涓生却走过与宋江一样的心路历程。在恋爱阶段,涓生对子君既爱又崇敬,但同居之后,在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以后,心中的天使便从云端落入地面,涓生的态度变了,从前的仰视崇敬变为平视、俯视甚至鄙视,最初的宁静、幸福变为后来的寂静、空虚,涓生想着法子躲着子君,避免与她的四目相对时的厌恶与反感。这一点与宋江到阎氏处频率的降低何其相似。

如果我们对这一处文字有足够的重视,就可以认为涓生后来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只是一个高尚的借口,其实早在同居三个星期之后他就已经发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的信号,而后来的一系列的打击只是加速了涓生的绝决的表达,并最终将这句话说出了口。这倒与唐传奇《霍小玉传》中的李益可有一比:李益得到霍小玉后,心满意足,曾“引谕山河,指诚日月”,但后来玩失踪,别婚于卢氏;《莺莺传》中的张生也是玩弄了莺莺后将她无情地抛弃。事实上,美永远只在远方,美只在爱而不得,涓生对子君的隔膜来自于激情消褪后的再也唤不起审美期待,也即距离消失后的审美疲劳,所以后来他总对子君看不顺眼,百般的苛求与指责,尽管理由堂皇,但却掩饰不了这最根本的心理动因。如果再细读文本,可以发现将他们的悲剧归于经济原因并不能完全站住脚,因为失业似乎并未使涓生受到多大打击,在他看来反倒是给家庭注入了新的活力,“振作了我们的新精神”,他庆幸失业使他在“未忘却翅子的扇动”之前“脱出牢笼”,“从此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这些心理多多少少有点幸灾乐祸甚至因祸得福的意味,因为这次意外的打击,他潜藏在内心的阴暗心理有了较为正当的表达渠道,他因此获得了脱出牢笼、释去重负的机遇。



二

相较而言,我更愿意将文本看成心理分析小说。《伤逝》的深刻是令人背后直冒冷汗的深刻,读后只会有浓重的的悲剧感。作者用冷峻的笔调无情地剖析了男性精神的困境:情与欲的悖论——情感总是要借助欲望的满足升华,但欲望的满足却并不能安顿人的灵魂,相反却引发了更大的幻灭感和虚空感。汤显祖曾说:“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这世间最难说清但总是吸引作家力图说清的东西莫过于感情。无论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还是“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都试图把握这一抽象的存在,恋爱时的抨然心动、生死前盟、超越时空甚至不顾一切是一般作家都可以体会到也可以言说的,但他们往往不太关注情感的未来走向。读者们对于战胜外力阻挠的结合往往报以热情掌声,千百年来,有情人终成眷属是那么激动人心的口号,当禁忌——阻碍——奋斗——成功(或失败)的恋爱的历程被展现出来,充满了幻象和刺激的情节扣人心弦,最终的结局往往令读者欢欣鼓舞。但走进婚姻的殿堂之后的主人公又会经历怎样的历程、遇到怎样的阻碍?对此问题,作为现实主义大家的鲁迅在书信中谈到过:“结婚之后,理想与现实一定要冲突。结婚之后,也有大苦,有大累,怨天尤人,往往不免”,“爱与结婚,确亦天下大事,此种大事,则为结婚之前,所未尝想到或遇见者,然此亦人生所必经,徜要结婚,无可如何者也。未婚之前,说亦不解,即解之后无可如何”。同样,在这部作品里,作者作出了形象的回答,这是《伤逝》超越同类婚恋题材作品的地方,涓生虽然战胜了封建礼教,却没有战胜男人固有的弱点,他实在是太苛求一位在婚姻的赌场上输光了最后筹码的女人了。还是白居易历经沧桑,他在《井底引银瓶》里发出“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算是对美丽多情少女的含泪忠告了。

作为一个文学青年,涓生也许应当训练一下自己的理性思维。涓生是个浪漫主义者,但决不是智者。其实,当一个人恋爱的时候,他眼中的对象是不真实的,他爱上的是某种想象,因为爱情是一种病,陷入爱情中的人不同于常人,他们的生理数据、精神状态也都与常态时大相径庭,明显表现出一种精神上病态的激动或满足。但当爱情退潮,两人实实在在生活在一起之后,想象变成了冷冰冰的事实,先前的七彩逐渐褪去,真实一点点被还原,还原的过程也就是审美疲劳的过程,很多人这才发现,其实并不了解对方,倒不是对方有意隐藏了什么,而主要是爱情让人迷乱,失去了正常判断。张爱玲小说《五四遗事》也可看成一个饱含寓意的文本,男主人公罗认识了新女性范,几经周折,他和范组建了家庭,但罗“觉得她简直变了个人”——那个 “十年如一日”崇拜雪莱的范变成了“成天躺在床上嗑瓜子,衣服也懒得换,污旧的长衫,袍叉撕裂了也不补,纽绊破了就用一根别针别上”的俗不可耐之人。也许是范真的变了,更大的可能是罗看范的眼光也变了,再也不能从范身上找到美。雪莱所说爱情是婚姻的坟墓就是这个道理。钱钟书所谓真爱一个人就不和她生活在一起以及结婚的双方不需要太爱对方也可谓参透人生的通达之论。

美国心理学家曾说:“爱情最多维持十八个星期”,这真是一个可怕的令人绝望的发现。因为这一点,似乎始乱终弃成为了必然,似乎一切的怀疑、隔阂、不忠与背叛都失去了道德批判的力度。因为这一点,我们再看诗经中的《氓》、《谷风》、《我行于野》,汉乐府的《上山采蘼芜》、唐传奇《会真记》、《霍小玉传》,南戏中的《王魁负桂英》、《赵贞女蔡二郎》直至京剧《秦香莲》都会少一些挑刺的指责与无端的人身攻击。在情爱这一点上,上帝总是无端的嘲笑人类的理性。明代的海瑞道德境界首屈一指,但他一辈子娶了九个妻妾,后来闹得老婆与小妾要同时自杀,海瑞的“齐家”工夫算是不及格了,任你道德水准再高也逃不到这一规律。这倒让人想起苏童的论述:每个男人都有一个隐秘的幻想——妻妾成群。苏童对于人性的剖析可谓精辟入里。更早一些的司马相如,年轻时追求卓文君传下了千古佳话,但爱情过了保鲜期后,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好在卓文君刚烈,“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其中有两句,说得十分坚决“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这倒绝了司马相如纳妾的念头,但她能挽回浪漫才子早已脱缰而出的心吗?同样的,书法家赵孟頫有了纳妾之念后,作词给夫人管道升:“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管道升一看,作词回:“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管道升所回敬之词虽为戏语,但态度却异常分明,赵孟頫也只能强行抑制住自己熊熊燃烧的欲望之火。



 三

也许是深刻地洞悉了人类情感的变动不居和道德力量的脆弱,东西方哲人都睿智地将夫妻关系纳入社会关系,而不是情感关系。西方人在婚姻制度设计上,总是会要男女双方在结婚仪式上表态“无论贫穷、疾病、灾难,永不分离”,而且要当着上帝的面,如果责任与义务缺席,双方仅服从于自己的情感和不断寻求刺激的审美欲,那婚姻太不坚固了。当人们用耳鬓厮磨、如胶似膝来描绘婚前的恋人,用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来形容婚后夫妻,其实已经描绘出婚前婚后心态的微妙变化。若以感情的热烈程度来衡之夫妻,不敢说世上所有家庭要解体,至少九成以上是保不住了。涓生不明此理,总以为子君变了,失却了先前的纯真与浪漫,变成了一个家长里短的小主妇,他所要的子君并不是这样的,但他并不知道,这只是个借口而已,真有一个和他谈易卜生、雪莱、泰戈尔的文学女青年走进他的生活,他的心理还是会产生厌倦、厌恶、厌弃之情的。

但中国人远比西方人会变通,他们既不希望家庭解体,但又要为男性的欲望预留一个通道,让他们去安放自己所谓的感情,于是就有了纳妾之举。面对男性欲望不断膨胀、难以满足这一事实,一个优秀的妻子似乎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恶劣的是有人会主动迎合男性欲望,为其纳妾。贾琏在外面胡混,被王熙凤知道后醋意大发,谁知却受到了贾母的强烈批评:“什么要紧的事儿,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哪里保得住呢?这都是我的不是,叫你多喝了几杯酒,又吃起醋来了。”看来贾母真是做到了世事洞明,批评强人王熙凤也不含糊,无非叫她在贾琏偷腥的事上装糊涂而已。妻子为丈夫纳妾之事,《毛诗》就认为《关睢》是咏后妃之德,认为该诗的写作意图是赞扬王后替其丈夫周王寻求“淑女”,并教导她们不要彼此妒忌,太姒是否为周文王做过这样的事,恐已不可考,但后世王安石夫人、司马光夫人确实做过这样的事,东坡的王弗似乎也对丈夫的弱点并不在意,清代商人沈复《浮生六记》中也写陈芸主动为丈夫纳妾,从作者行文看,乃是将此作为妇人美德,不知这真是妇人善解人意,还是文人恶趣?

这是中国式的通达,也是中国式的狡黠。我们太执着于现世的享受和身体的快乐,绝少思想与精神层面的反思,还把无聊与恶趣当作了高尚去歌颂。黑格尔说:“爱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情欲上,而且显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秀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对照之下,中国式的爱情多数还是停留在情欲层面上,包括涓生对子君。因为真正超越的爱情是视对方为唯一且地久天长的,但是只有少数人能克服人性的弱点,指出向上一路,比如叶芝的《当你老了》: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这样的诗歌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因为它象火炬,照亮和温暖人的灵魂,驱走了惰性与劣根,使人不至于与动物为伍。

看来,鲁迅是一个好的提问者,但最佳答案却由叶芝提供。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陈雨轩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蓝调音画点评:

美是生命的要义
美是生命不死的精灵
志摩说,美是人类进入天堂的秘钥
这是用来赞美他眼见的曼殊菲儿的
发现美,欣赏美是一种本能
只是眼睛有时候不够真诚,心思有时候不够执着
认识美肯定美再否定美
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求新求变,最终会导致自己在审美的过程中迷茫。

文章评论共[2]个
极度寒冷-评论

只是眼睛有时候不够真诚,心思有时候不够执着认识美肯定美再否定美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求新求变,最终会导致自己在审美的过程中迷茫。at:2009年01月16日 早上9:21

陈雨轩-回复美处在变化之中,其实很不好把握,也许就是一种心态,难以捉摸的心态。 at:2009年01月16日 下午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