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再议《文化和心灵的对话》情海一只鱼

发表于-2009年01月31日 晚上7:20评论-0条

前段时间写了《文化与心灵的对话》一文,得到风在先的点评。心灵是个体的代表,每个人有不同的的心灵内涵,同时他也是一个整体,不同的个体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我们用哲学的观点论说心灵的范畴,有形之心和无形之心的和谐才能展现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一种文化的现象。文化与心灵的对话其实就是文化现象和个人灵魂的互相发展的过程,这其中即有矛盾也有统一。

文化是精神世界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反映思想,人具有思想,必然文学发展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变化过程。思想、文学体现了人心灵的变化,先进的思想和文学的盛行展现的是社会发展的景象。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矛盾在社会中无处不在,我们需要抓住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看待事物当然也是一样,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眼光去审视,那样的话这个世界会走向极端。

文化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当然有兴衰之别。春秋战国时期是个铁马金戈、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出现了先秦孺子百家争鸣的局面,给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由于活跃的思想发展涌现出了不同的声音,这是他们在面对当时的时局提出各自的思想,形成文学争鸣的格局。这是文化的创始阶段,在社会现象、生产方式、生产力发生巨变的情况下,产生了不同流派的发展。文化的某一个阶段不能因为有圣人的言论就称之为文化的盛况,五大家的观点各有利弊,并没有哪一家占统治地位,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不是文化的巅峰。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之本。既是根本,那我们就要遵循文化的发展的衡律来指导人们的思想活动,试问百家争鸣如果是一种文化的盛行那一定可以指导社会发展和人的思想活动,会出现战火纷飞的场面吗?我们只能称之为思想的辩论产生的一种文化的表面现象。作为国家的统治者来说,他们把这些思想全部拿来整理出适合于治理国家的思想,以国家为载体,不断的探索和发展才形成了封建社会的一种文化。它既有社会性也有阶级性,以这种文化来教化人的心灵,指导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思想。在这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下,产生了文学并得到发展,唐代的太平盛世处处昭显着文学发展的进步与发展,虽说清代康乾盛世后逐渐走向了没落,并不代表文化的趋势发生了根本改变,而是封建社会文化与社会形态发生了矛盾,文化的发展对社会形态提出新的要求。

思想意识发生的变化体现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经过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文学也在随之发生着彻底的改变。岳飞的“满江红”与宋朝的没落紧密相连,文学作品堪称经典,而社会现象却极为混乱,历史就在这样的不断的较量和斗争下进行朝代的更替。就连大唐的太平盛世时期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难道我们要说这个社会就是乱世不成,说到这里文学不过是文化在某个社会形态下的表现方式罢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更何况一个国家没有绝对的盛世,同样也没有绝对的没落。我们需要观察的是整个文化的领域里优秀的比例是多少,来决定这个社会的文化是否优秀。

文学体现出来的是生活在某个社会中人群的思想意识。说到人群这个概念,首先必须认识文字才会有沟通和交流,再次沟通和交流会激发人的思维产生某种意识,有了思想意识才能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表达出来了思想才会产生文学作品和思想,不同的文学思想经过斗争和沉淀才会形成某种文化。显而易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是思想意识在社会形态中的发展和进步。文字、文学、文化放在社会范畴中自然带有社会性,其中就会有进步的、腐朽的成分。

文学既然是思想意识的表现,那我们就应该提到生命和心灵这两个词语。心灵分为有形之心和无形之心,有形指的是跳动的心脏,无形指的是灵魂,灵魂既是人的思想和意识。文学又多了自私的一面,自私就会有隐藏和虚伪,自然文学作品中就有不真实的一面和真实的一面,具有两面性。

谈到文学和文化的关系时,我们不需要对他们苛求准确的定义和概念。把他们拿到社会和生命的环境中,自然增加了属性,不再是纯文学和文化的内涵。也不需要强硬的把他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划分清楚,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完全独立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心灵和文化的对话其实就是理解生命、完善灵魂的动作与思想意识的磨合,人与社会的对话。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情海一只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一剑知秋点评: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使中国成为文明之邦,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文学流派零零种种,众说纷纭。文化对净化心灵更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文学便是一个连接心灵与外界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