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拜年有礼家住府河边

发表于-2009年02月01日 晚上11:09评论-2条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不管什么时候都很讲究礼数是否尽到。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尊老爱幼,一直是“礼”的重要内容。过年时,在恭喜发财的同时一定要对老幼特别关照与爱护,问问老人身体啊,晚辈工作学习啊,所以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那是一定要带接礼的,否则就是失礼。

记得在八十年代给长辈拜年,一般都是用牛皮纸或是报纸包上的红砂糖,这就是最常见的礼品,老人一般会把这包糖用来冲米子茶给晚辈喝。米子是糯米用盐或细沙炒成使之膨胀,后来才有了街头上常见的用专业工具制成的爆米花。一般用来泡着喝,或是加麦牙糖辗成糖果。

后来,随着生活好起来后,给长辈的礼物还增加了桔子、菠萝罐头。不过罐头可是稀罕物,一般情况下是不舍得吃的,被看作是最贵重的礼品。通常是今年你带到我这来,我再送给别家去,最后往往在另一家里看到自己送的礼品。而且这些东西最后只能是看着本来很清亮的桔子罐头变成了浑浊不能吃后,就只能扔掉了。

九十年代后,水果种类丰富,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里了,罐头已经不是希罕物,也没多少人爱吃了。拜年又习惯带酒了,那时首先带的酒是武汉的黄鹤楼酒,细细的瓶身,有点像现在的啤酒瓶,那时也没有什么包装,用红绳简单把两瓶捆在一起,中间留着手指提的位置,就是很气派的礼品了,这些酒也一般不会舍得喝,也多半是东家送到西家,西家送给南家,说不准最后又回到了自己的手里了。酒的档次也在不断提高,后来流行沱牌酒,再后来是孔府家酒、林河、秦池古酒,张弓酒,凡是当年在电视上做广告做得最火的,那一年的酒就一定畅销。还清晰地记得那些酒的广告词,像“悠悠岁月酒,缕缕沱牌情”“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林河酒,可加冰加水”“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包装也是越来越豪华,先是纸质,后来像金属材质等等,还有像竹筒样的工艺品做酒的包装,很多时候真的有买椟还珠的欲望。

带什么酒当然还要看经济实力,以及拜年的对象,倘若是普通亲戚朋友,带酒很多时候是礼节,所以多半会走大众化的路子;倘是给领导拜年,那就是送礼了,像茅台、五粮液,后来又时兴送葡萄酒、红酒了,那是一般自己不会喝的。所谓“喝的不买,买的不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像这些高档酒也往往成了行贿的东东了。

除了酒之外,还有像烟,在有的地方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烟也是一种奢侈品,所以档次就不能像酒那样大众化,。我记得最初的烟在湖北也多半是云烟和汉烟,一条作为礼品的烟也要上百元,而且也不可能一条,烟的消费就够大了,所以拜年带烟,一般是重要的门户,像岳父、领导。

带给小孩晚辈的最初是一些饼干,在兜里揣上一些水果糖,逢小孩就给也是最常见的,现在各种饮品、副食丰富后,像各种膨化食品、饮料就多起来了,像娃哈哈、各种鲜奶、可乐、蛋黄派等等,都是他们的最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过年的接礼也是越来越高档,各种各样的包装让人眼花僚乱,像洋参、蜂蜜、核桃粉、桂圆精等等,品质真伪不辩,但图着那包装那就叫做拿得出手的,虽说送给的礼品没多少人真吃,但也叫做人家是花了钱的。拜年送礼渐渐成了一种攀比,成了一种负担。

不过,年轻一代也在探讨过年送礼的新风气,像送代金券、送花、过年发短信送祝福,更加经济时尚新潮。从最早的一包红糖到今天的烟酒,礼品越来越高档,花样也越来越多,折射出来的是我们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中国人最大最隆重的节日,礼品成为我们寄予祝福健康顺利的依托,也但愿不要让拜年有礼变了味。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家住府河边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沉烟问水点评:

古老的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自古以礼仪为重的中国礼品有其特殊而又超然的地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飞跃。
礼品不再仅仅代表尊重如此之简单。
包含了太多各种目的礼品在人际交往和生活中普遍滋生。
越来越远离其本质的“礼尚往来”似乎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种
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潜规则。
随着而衍生的各种边缘产品逐渐壮大成为时下无可避免的现象。
作者思想深刻,文笔深厚。欣赏了。

文章评论共[2]个
美泉-评论

过年的习俗很多,都传递了人情的温暖,“拜年有礼”,就过年习俗,娓娓道来,值得一读。问好朋友!at:2009年02月02日 凌晨0:31

文清-评论

如果有时间的话,请参加散文2月[放歌春天]主题活动。 元宵节快乐!at:2009年02月08日 下午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