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的冤死,用了三年的时间才能澄清,而始终依仗的人,是她那当了大官的父亲;也只有她的父亲,才肯尽心尽力地为自己的女儿证明清白。然而,冤死的人若不是窦天章自己的女儿,也许结果就会迥然不同了。那样,窦娥再冤十年,也不会有人对她有所理睬。
人间的大冤,竟无法通过个人的力量来澄清,只能依靠虚无缥缈的天公,用神化的手段表达清白,说明人间的黑暗已经严重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明明是一件十分容易判清的案件,却因为太守糊涂,颠倒黑白,冤杀了好人,让做尽坏事的泼皮逃脱惩罚,成了一个“好人”。尽管窦娥喊天呼地,可她却免不了被杀;就算人死了,也只能发几个感天动地的誓言来表明自己的清白。
感天动地的誓言是实现了,恶人也终有恶报,但细细想来,又不禁生出一种悲愁的心情来。
向来知道,下层人民是惯于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寄托于故事中,并把故事编造得完美无比的。因此,劳动人民所创作的种种作品,总是以美好收场。然而,这却深刻揭露出,人间并不是美好的,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
窦娥感天动地冤屈的澄清,与百姓现实中身处的水深火热相比,更突出地证明了百姓所受的苦痛。正因为如此,百姓们才对窦娥这个弱女子产生同情,并把《窦娥冤》喻之一部无法跨越的悲剧。这悲剧不仅表现了小说人物的悲,也透切地表达了百姓内心无以言说的悲。这是全剧最动人之处。
《窦娥冤》来源于大众生活,反映百姓苦情,不愧为一部动人的作品。但关汉卿的执笔,也不过是看透世情,幻想人间光明而已。“现实”依然是残酷的“现实”,“人间”依旧是黑暗的“人间”,没有任何的改变!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朗月星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进入朗月星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庞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