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清三山镇的西北部和港头镇的北部濒临东壁湾的沿海地带,由港头镇的东光、五星、东翁、梓园、前林和三山镇的南倪、南店、楼下、上魏、沁前、嘉儒等自然村环绕成一片v形的耕地。这片耕地总面积有30平方公里左右,在这里生产出大量的水稻、花生、番薯和小麦,除了满足当地7万人口需要外,对解决目前闽融粮食问题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谁能想到,50多年前,这里却是一片汪洋,涨潮时,巨浪直接拍打着这些村落的脚地下的岩石,几个地势较低平的村子常常受到海浪的侵蚀、狂风的侵袭。远远望去海边偶尔摇曳着几棵稀疏的马尾松,除此之外,就是一片荒滩、沼泽。
由此,在背海面黄土坡上栽种少许的番薯、大豆,成为当时人们的粮食主要支柱,在黄土坡下,有泉水的地方,人们自行开荒,种植一些水稻,那些“篱簸”之大的水稻田被当时的人们视为“黄金宝地”,但由于这些水稻完全依赖于泉水和雨水,往往只见栽种,不见收成,即使遇上好天年,由于面积小、产量低,人们把收成的全部大米盛放在钵子大的斗子里,常常一斗米收藏了好几年,当时,龙田、福清有这样一首打油诗:港头仔,三山人,吃的番薯仔,配的小蟹仔,等到生病时,米系一粒仔,藏在后鼎仔,如果给游没,眼泪半鼎仔。若是针对当时来说,这无疑是贫困区人们的最真实历史写照。
后来,贫困区的人们响应党的号召,经过3年的努力,西北起港头镇的东光村,沿着v形的沿海线, 东北到三山镇的嘉儒村,修筑了一条长达20华里的防洪堤,阻断了海水向东南侵蚀。紧接着人们在防洪堤旁布上了防护林——马尾松,抵住了风沙的侵蚀,先后开掘了大小水渠80条,池塘400多个,这些水渠、池塘蓄积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雨水,并与东张水库南下的水渠网沟通起来,成了水渠网的一个系统。这样,土质渐渐地得到了改良,灌溉水源越来越充足,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可以种植水稻、番薯、花生、小麦、甘蔗等作物,60—80年代,还办起了南倪农场,场里生产出的水稻、小麦、番薯等,对当时的粮食紧缺起补给作用。当然,濒临大海的一小部分地块,由于受到海水盐分的影响,土质还带有较多的盐碱性,农作物难以存活,各类海草整年生长,沦为草坪,60、70和80年代初期,这些地块都是海草萋萋,当时生产队的牛、羊都活动于这些海草的世界里,因此,这些草坪成为家畜食物的主要原地。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当时燃料不足的状况,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实行,村民们都去忙着自己的农事和农事以外的事,于是牛、羊很少光临这些地方了,许多人也改变了过去唯一以草杆为燃料的状况,因此,这些草坪,就很少有人问津了,一到阳春三月,野草萋萋群欧乱飞,似乎成了一片“闲地”。
前几年我市掀起一股海鲜养殖风,许多农民除了耕种田地外,又有了新的发现,先后在港头、东翁、前林、上魏、楼下、沁前等几个自然村兴办了几个海鲜养殖场,把这些草坪、洼地变成美池、良塘,池塘中养着鳗鱼、鲢鱼、螃蟹、鲫鱼等。池塘边有看鱼台,鱼台里备有各种各样的鱼具、鱼料,有的鱼户还备有舢板。除此以外,大部分鱼户都备有一辆摩托车,以备对外洽谈生意。当然,电视机或收录机几乎每个鱼台都有,不难看出,大家是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生产劳动的。
鱼鲜收成时,有的直接推进本地市场,有的打向国际市场,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国家增创了外汇,促进了海内外贸易。
站在上魏村北面的小山丘上,翘首四望,昔日的矮房已荡然无存,幢幢高楼平地耸起,俯视四野,绿树掩映下的良田美池错落有置,排排的防护林把这整v形的土地分割成许多个区域胜似一具v形的棋盘,人们在各自的轨道上各显其技,创造生活。
朝阳东上,给隔海相望的龙田金山和海中的东壁岛坡上了红装,仿佛她们对这沧海——桑田——美池的变迁也露出了笑容。
-全文完-
▷ 进入冷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