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观念模糊,行为标准空泛无序。
在我国现阶段,处于东西文化意识交流互汇,混淆参杂时期,一部分中学生对道德内容的认识尚处于朦胧阶段,言行举止丧失规范,是非善恶界限不够清晰明了,社会公德观念淡薄,有观教育部门对德育工作缺乏深度、力度,没有形成系统化、统一化、稳定化和层次化,特别是:在实行过程中注重于文化科技教育,忽略了心理素质教育,出先了本末倒置的现象,由此,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那么,面对这种种社会情况,我们应寻找哪些对应的对策方略呢?
首先,要让中学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培养他们的自身的品质,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如:讲一则小故事、树立一个典型的形象、看一部有意义的影片后,让他们用心灵去感受、用心思去体会,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能力与辨别能力。
其次,教育部门应结合中学生的社会关系进行双管教育。如:对于放荡不羁的学生,我们应当主动地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和兴趣爱好。认及他们的家庭背景,并结合这些情况,找出其中的原因,究寻其中的根源,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谈心的方式寓教于其中,记住,反复强调,周期强调,效果特佳。
再次,学校道德教育应从空泛中寻找内容,从无序中清理体系将民族的道德与西方的道德区别开来,将历史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有机结合,由远及近、由古到今、由浅深入、由小到大,形成体系,丰富内容。使他们自觉地从“以防碍他人为乐”过渡到“不防碍他人”,从“不防碍他人”过渡到“应当助人”,从“应当助人”过渡到“乐于助人”。
另外,运用对比法,可以拨亮学生的心灵。如:用伟人比庸人、用勤俭之人比奢侈之人。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断,用自己的思想去体会年,让高尚与庸俗、优良与拙劣、善美与丑恶,不善而喻,不挑自明。
二、爱国主义观念模糊,利己思想潜滋暗长。
最近以来,一部分中学生一谈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就嗤嗤发笑,认为那是古人的事、那是传奇的事、那是空头的口号罢了。反之,利己思想却在他们的心里根生、发芽,这种人一切以自己的得失为“天平”。对自己不利的、无益的事不做,对自己不利的话不说。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观念严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丑恶的事情,熟视无睹、充耳不闻。面对着这种不良习气,我们应该怎样把他们纠正过来呢?
首先,得让他们定时地观看一些关于爱国主义的影片或录象,如《巍巍昆仑》、《强渡黄河》,使他们了解到毛、周、朱、刘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光辉的一生,增强他们爱国意识感和责任感,从而激发他“寻伟人足迹,做四有新人”。
其次,把一些爱国主义的故事,适当地穿插在教学内容中,既可以让课堂生动有趣,又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创造历史捍卫祖国的人民是何等的艰难困苦。由此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坚定他们的爱国信念,加深他们的爱果、爱民的感情,进一步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人民的美满幸福、为主权的完整统一而奋发图强。
三、厌学情绪趋向严重,求知激情日益衰退。
目前,有关教育部门,注重与学生的笔试成绩,缺乏对学生的智能、技能的培养。比如:许多升学的标准与模式,仍认“分而优则取,一考定乾坤”,迫使学生、教师、家长不得不重视课堂而轻课外,不得不重视分数而轻技能,许多学生往往在“题海战役中”疲惫不堪,压抑呆板。由此,厌学情绪与日俱增,逆反心理潜滋暗长,面对着这种现象,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持怎样的态度呢?
第一,条件较好的学校,教育者应适当地应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学热情。如:通过幻灯片、录音带、录象等现代化媒介工具,把枯燥单调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印象,加快对新知识的掌握速度,力求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共鸣,在理解上能够科学反馈。
第二,教学者应分散教学难点,强调知识要点,及时批改作业,定期检查任务,消除劣等生对学习畏惧情绪,激发鼓励他们求知欲望。如:欲学好物理公式,首先应理解好公式的含义,然后根据该公式可体会出哪些实用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应从简到繁、从部分到整体,扎扎实实、步步为营、反复推敲,加以提炼。
第三,应该为学生创造的表现机会,不可戴有色眼镜,把劣等生凉在一边,不理不睬。应该让他们多思考问题,有更多的尝试机会,鼓励他们发言,增强他们的信心,必要时应找个别谈心,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如:在批改作业时,发现老师经常强调的那道题目,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做错了,面对着这种情况,你千万不要火冒三千尺。气愤当然,在作业本上打及几个特大的叉叉或批上一些过渡的评语,甚至把学生找出来骂得狗血淋头,以示愤慨。此时此刻,你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加以反思,究其原因,然后静下心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耐心讲解,反复强调,加以鼓励。若是这样,他们定然会记忆深远,牢记不忘。
四、耐挫能力缺乏,心理不均易走极端。
从心里学的角度分析,任何的挫折与失败都会对一个人的感情造成损伤与打击,轻者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重者损伤了自尊心、丧失了自信心,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中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的挫折。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偶尔犯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受家庭的委屈等等,面对着这些事情,他们往往会自暴自弃,产生一种绝望无助的心理,从而影响了学业的进展。因此,怎样提高他们的耐挫能力,促使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点与重点。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才用启发式,使他们懂得生活中的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有这么一个故事情节:老约翰仅有一个儿子。有一天,老约翰展开双臂,叫儿子跨越凳子跳到他怀抱来。小约翰听到父亲的叫唤,高兴地冲过去,但老约翰迅速的闪开,小约翰重重地摔在地上,对者呻吟的儿子,他意味深长地说:“生活也是这样,不是一切都一帆风顺的,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其次,用教导式。让学生懂得美好的生活都是源于艰辛的付出,没有挫折与失败成功就等于“无泉之水,无本之木”。对于这一问题,也可列举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的事例。例如:物理学家安培前后跨越二十八年,经过1400多次试验,最终得出了安培定律。中国古代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十几载,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
可用这些名人的经历,提高他们对挫折的认识,让他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敢于面对现实中的挫折,迎难而上。
再次,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耐挫能力低的学生,往往信心不足,教师应该爱护他们,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对学习有生活充满热情,愉快地投入集体大家庭的怀抱去,让他们在心理上有一个安全感与归属感。有这么一个情节: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英语公开课上,他指名学生朗读该课的单词,而这名学生平时不努力,成绩较差,十几个单词读错了一大半,引起全班同学窃窃私语,不少的听课老师也为这位老师着急。而这位老师显得异常冷静,笑着对这名学生说:“今天,你念得不错,还对了几个,若在平时,很少有你念对的,在今天这个氛围中,你居然进步了许多,说明你完全有能力读好书,只不过平时不用心罢了,从今以后,你若用功学习,那一定会进步很快的”。那名学生听完异常激动,后来,班上就少了一名差生了。如果我们都像这位教师那样善待学生,那么差生的转化工作会有一定的成绩了。
总之,面对当代中学生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视其现象、探其根源、寻其对策,加以引导。那么,我们的工作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无妨请君试试。
-全文完-
▷ 进入冷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