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漫谈“东西”牛尾帚

发表于-2009年02月13日 凌晨0:20评论-3条

为何叫“东西”而不叫“南北”呢?

此困惑非俺所有,几乎每一个饱食后无所事事的人都曾有过。原也就是思想火花一闪的事,也没想着要寻根问底,因为这世上被拔起的“萝卜”太多,俺可没那份闲情雅趣去数“坑”。不料,某日一位朋友激将,俺随口应下了。这一应,就苦了俺,谁让俺身上留有“诚信”的遗传基因呢?没奈何,只得“无病呻吟”了。

查《百度》,见此条目下解释有三:

一说是源于五行的认识。

其一:明时,朱熹路遇好友盛温和购物回来,问他干啥.盛温和回答“买点东西”。

朱熹听盛的话,很好奇,随即问道:“你说买东西,为什么不说买南北呢?”

盛温和反问朱熹:“你知什么是五行吗?” 

朱熹答:“我当然知道,不就是金、木、水、火、土吗?” 

盛说:“不错,你知道了就好办,现在我说给你听听,东方属木 ,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土。我的篮子是竹做 的,盛火会烧掉,装水会漏光,只能装木和金,更不会盛土,所 以叫买东西,不说买南北呀。” 

朱熹听后唉了一声说:“原来是这样!”

其二:清朝乾隆年间,那时把“东西”叫“物事”。某晚,乾隆皇帝微服私访翰林书院,见翰林书生正在打牌赌钱,乾隆很生气,但也没立即发作。待四人收拾赌具放到一只柳条筐里之后,乾隆进去和他们闲聊,故意问及那柳条筐里是什么。四人十分紧张,一老翰林不慌不忙回答,“盛东西的”。乾隆没听说过这词,就问,盛东西,怎么不盛南北?老翰林说,这可不行,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所以,只能盛东西不能盛南北,盛南就是盛火,要烧起来的,盛北就是盛水,要漏的。这是五行之道,妇孺皆知。乾隆一听,惊叹不已。回去以后,乾隆非但没处罚那四个翰林书生,还宣布“东西”这个词从此可以使用,于是,中国词典里,就有了“东西”一词。

二说是源于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世界上的一切物体,中国人泛称为“东西”。东,是太阳出来的地方,西,是太阳落山的地方。用东西两字泛指世间万物。用“东”指大阳升起来的地方和用“西”指太阳落山的地方是有其原始含义的。

东西是安静与躁动的分界点,是时间的分界点,是光明与黑暗的分界点,是生与死的分界点。世界上一切有声的、无声的;躁动的、静止的;光亮的、黑暗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总和,不就是普天下的所有物体———东西嘛!

三说是源于地理位置。

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遂雅?称谓》一书中记载:“称物曰‘东西’也。”其依据是:隋唐时期,长安城商业发达,有“东市”和“西市”,故人们将到市场的物称之为“东西”

倘若以时间划分,当然该以唐朝为先,“东西”一词的来源也该是由此而来的。

其实,无论语言,还是文字,大都源于民间,这是颠扑不灭的的真理,也是不容置疑的真理。从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刻形成字开始,人民大众就是语言文字的真正创造者。语言与文字,也只有在人民大众的广泛使用中,才真正有了生命力。所谓的“仓颉造字”,其实不过是他从民间做些收集整理类的事罢了。

当然,也有那源于达官贵人,以至那些极有天赋的人,在语言文字上有过贡献。唐时的武则天造了个“曌”字,可这令日月皆空的字,乃她一人之专用,是没生命力的;五四运动后,刘半农造了个“她”字,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随后,有人照葫芦画瓢,弄出个“妳”字,可“妳”没“她”走运,不再得以流行了。

《康熙字典》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中华大字典》收录汉字四万八千多。然而,这里面的字大多已失去了生命力,现代汉语常用字也就七八千字,2005年《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词条才六万五千条。

“东西”一词,如此简洁,当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造。无论去东市,还是西市,不就是买吗?不买“东”就买“西”,或“东”“西”都买,或“东”“西”都不买。久而久之,话顺口了,也就“东西”了呀!

至于这一点,也和当时的商业往来的渠道相关。隋唐时,是以东西为疆界的。北方和南方,乃北夷南蛮,尚属不开化地带。一来没啥物质可以交流,二来交流也极不便。作为商业,只能是东西贯通,尚不能货达南北。

盛唐的长安,乃国际的大都市,商业的繁荣自不必说,来自东西方的货物齐现于市场,在此交流。而在这频繁的商业活动中,“东西”这一表达简洁而表意准确的词语出现是很自然的,也易于迅速流传开来,并易于人们普遍接受。

朱熹也好,乾隆也罢,或者是那盛温和,那老翰林,他们毕竟高高在上,远离社会生活。即使想创造这么一个概意的词语,也是有心无力的。语言的产生,以及为人民大众所乐意接受,是不能空中建瓯的,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的。因为如此简朴,如此形象的词语,不属于上层社会。换言之,即便是那盛温和,那老翰林所创,那么,试问:他们有何能力使之为人民大众所接受?这也就从另一侧面证明了“东西”一词只能源于民间。

至于那五行之说,倒是颇有意味,源于他们倒是顺理成章。当“东西”一词出现后,他们不甘趋“俗”,便去附“雅”,弄一番高深莫测的说法来说服自己,倒也是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

“东西”一词,源于市场的“物”,当是合理的。这也是“东西”一词的本意。

五行之说,源于殷商。东西南北中,木金火水土 。之所以如此排列,想必有充足的理由 。细想之下,其理由也不外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主观认识,也源于自然界你那客观物质的存在。东的木,当是地上物产的丰盛;西的金,当是地下矿产的丰富。至于,南的火,自是气候的炎热;北的水,自是气温的寒冷……当然,此乃无根之说,具体的根由,那是需要认真考究的;但是,五行之说,绝不是凭空臆想而来的,这当是无需辩解的事实。

朱熹和乾隆之流,是无法按学说创造出个词语让民间采纳的,也就只有假借学说对来自民间的词语来个所谓的解释聊以自慰吧!正如今日网络流行的“打酱油”一词语,那番深刻的含义,只有民间才有那番切肤的感受;而“腰叉肌”一词语,虽说早已存在,且由某官员嘴里吐出,但若无那无数的网民异口同声,它还将是个专业术语,远远达不到普及的地步,何况,这词语的意义也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东西”就是东西,“南北”就是南北。只能东奔西走,走南闯北;而不能走东闯西,南奔北走。习惯,源于“习”,成于“惯”。那么,当这习惯成为唯一时,那就不仅仅是习惯了,而是一种定格了。

时过境迁,今日的地球早已成为物资交流的大市场,经度超越了纬度,南北的物资远比那东西的物资更为丰富,但“南北”却不能取代“东西”。由此可见,一旦尘埃落地,那么,这尘埃落在何地都不再是问题了。哪怕它又腾空漫天飞扬,人们还是只认为它落地了。

也曾有过冥思苦想:老祖宗为何将自己称为“人”,而不是“犬”?倘若,来个颠倒,今日自称起“犬们”岂不也自然万分?可是,没有“倘若”!

今日的舆论,也有那无数详之又详的考证,如:“潘仁美”没有迫害杨家将,“陈世美”不是那负心人……更有那“翻案”之说,如:“潘金莲”不是y*妇,而是反封建的斗士;“秦桧”不是奸臣,而是审时度势之人……拉倒吧!别做那无谓的徒劳吧!即或,那文章做得天花乱坠;即或,那证据寻得比陨铁还“铁”……能改变啥呢?当没有比“潘金莲”更淫的y*妇,没有比“秦桧”更奸的奸臣,那么,一切都无从谈起。即使有,那也不是可以轻易更换人们头脑里的印象的,因为,这时的“潘金莲”“秦桧”已不再是一个人物了,而是一种类型的代表人物了。

既然,约定俗成已是众人推不倒的长城,那么,无论怎样,“南北”也替代不了“东西”,这东西在人们的脑中岂止是根深蒂固,那简直就是铁板一块,再较真也是徒劳无益的了。与其这样,真的没那绞尽脑汁的必要了。

当“东西”一词为人们所接纳时,它的本义只是供交换的物品。那么,这些物品不交换,或者已完成了交换的过程,现在或摆放在橱中桌上,或遗弃在墙角床底,或正在耗用以及已耗用……总之,它都是“东西”。以至于当这些物品还在生产中,甚至于存在于这世上,那么,它也是也只能是“东西”。

充其量,为了更准确地表述,在“东西”前面加个定语,来个限制,如:“买的”,“卖的”,“准备买(卖)的”……“家里的”,“外面的”;“已有的”,“还没的”……以此敷衍下去,无穷无尽。以至于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也都可以以“东西”一词表述了。“宇宙是个什么东西?”哈哈,宇宙只能是东西,而东西不能是宇宙,这汉语“东西”一词也够霸道的了!

人,自然也是“东西”。起初,奴隶可以买卖,当然是“东西”。就是那自由人,也有那卖力气,卖身子,卖思想……也是个“东西”。

人,这“东西”也真奇怪。鉴于“东西”是个中性词,人们当不会放下“尊贵”,把自己归于“东西”。可是,褒自己贬别人,这也太正常呀!自己不是“东西”,并不妨碍把他人划入“东西”这一范畴。甭说,把你当作“东西”,还真是看得起了。倘若,“你不是个东西”,那就糟了,就被贬入另册了,也就不算是个人了。

生活中,此类的语言比比皆是:他,什么东西?他算个啥东西!……细究下去,颇为有趣。试以下面对话为一例:

甲说:你,真不是个东西。

乙答:我不是,你是,行了吗?

那么,甲肯承认自己是“东西”吗?当然不肯。因为,甲一旦承认了,乙来个反唇相讥:你是个什么东西?甲则根本无法回答。是也不行,不是也不行,这到底算个啥“东西”呀!

从“东西”的本义,到它的延伸义,这一范畴的无限囊括,表明了这一词语内涵的扩张,使之达到了使用的极限。假如,汉语词语也来个“吉尼斯”,榜首非它莫属。

姑且不论“东西”一词的发明者是谁,任谁也想不到它有如此的表意功能。倘若,那是也有个专利权,那么:红尘哟滚滚,钱财哟滚滚,何时有个尽?

如今,人们喜欢流行,啥都可流行。物质的还没玩够,又玩起精神的了。但说那流行语,可不是那长江后浪推前浪,而是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前者不去,后者又来。“打酱油”的没走,“抻袖笼”的又来;“俯卧撑”没做完,“叉腰肌”又开始了……这不,正当全国人民为“阴盛阳衰”而扼腕叹息时,春节晚会上走出个“纯爷们”……

语言是发展的。新的词语,以它特有的勃勃生气,为新时代注入了活力。由此可知,流行语的产生,自有它的理由。但是,仅仅流行尚不足,还应考虑它的生命力。譬如,那些政治运动创造的词语,大多昙花一现就消失了。别说后人,就连90后都不知何意,需要繁多的诠释方能知晓,这生命力未免也太短促了吧?诸如此类的词语,想来也真的不是“东西”!

人的活动空间是无垠的,人利用自然界的物质也是无限的。换言之,人既是万物之主,那么,万物就可为我所用。既如此,即使我不用,不妨碍你用,更不能证明他也不用呀?于是,我弃你用,你弃他用,他弃我用,来个大循环,忙个不亦悦乎!管他三七二十一,还是九九八十一,占住再说。有了“东西”,不愁它没人要。卖不出好价,也有个孬价,好歹都有个价!当年,阿拉维斯那块冰天雪地封冻下的不毛之地,不是卖了出去了吗?卖贱了,如是放在今天卖,那钱就老鼻子啦!

都说是:占山为王,这绝对是真理。山,有啥?有“东西”呀!小到黎民百姓,大到帝王将相,谁不是舞着个搅火棍,圈着自己的“东西”? 千百年来,为此战争不断,纷争不减,制造了多少灾难,酿就了多少悲剧……人所可以居住的地方圈完了,就到那冰川极地圈了。地球圈完了,轮到月球了。或许,不久的将来,该去圈行星,圈恒星,划分宇宙空间了……如此一来,东西是好,可人就不是好“东西”了。

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的贪欲何时有个终结?掠夺性的占有,使得物种灭绝,资源枯竭……自己酿酒的苦酒,终究要自己饮尽,人类无节制的活动,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这已经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印证。然而,这还不是可怖的。真正可怖的是人在不断地创造出“东西”来。

当短刀长矛替代了木棍石块,当枪炮替代了刀箭,当核武器替代了常规武器……人们从中得到了什么?

当骡马替代了人脚,当车辆替代了骡马,当天空海洋有了“路途”,当火箭飞船遨游宇宙……人们从中失去了什么?

当化肥挤走了农家肥,当农药灭绝了“害虫”,当“转基因”培养出硕大的果实……人们的得失又如何评估?

当面粉白得不能再白,当牛奶浓得不能再浓,当蛋黄已经不黄,当瘦肉已经不瘦……人们的安全又如何保障?

当腹中的胎儿已检测出性别,当街头的美女帅哥都经过了修理,当试管婴儿成为时髦,当“克隆”技术威胁到人类的自身生产……人类呀,灾难离你还远吗?

“东西”已不是那个东西,“南北”不知还是不是那个南北。知道的只是:面对这些“东西”,已找不到南北了。当然,人类的进步,就体现在“东西”越来越多这一点上的,这是不容质疑的。但是,“东西”有个好坏之分,“好东西”也有好与坏的两面。如何取舍,想必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最紧迫最棘手的问题了。

人类走到了今天,只能再走向明天,不能回到昨天了。那么,为了美好的明天,或者为了明天的美好,难道不需要好好的把握今天吗?

怎么把握?

简单呀!不就是把握“东西”吗?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牛尾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驭志无疆点评:

一段考证,一份思考,值得细细读来!

文章评论共[3]个
纤若无痕-评论

真是好文,东西一词竟有这么多的内涵,学习。向您老致敬!at:2009年02月13日 晚上10:07

牛尾帚-回复谢谢朋友留墨。问好! at:2009年02月14日 晚上11:06

秋楂-评论

从古到今,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现象到本质,贯穿东西,让人沉思,给人启迪,功力深厚,厚积薄发。真是好东西。值得细细品味。at:2009年02月16日 上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