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董是我大学的恩师,更是我们的忘年挚友。
记得第一次见他,是在大学的入学典礼上。一群满脸期待的新生正襟危坐,领导们在主[xi]台上一字坐开。我的大学在南方,大多领导尽管风度翩翩,却远谈不上高大威猛。惟有主持会议的他,虎背熊腰,身材魁梧,说话还带翘舌,大家都猜测他是北方人。后来才知道,他是当地人,还是我们这帮学生的头,而大家都习惯叫他老董。
长着北方人身材的老董,透着一股北方人的豪气。记得当时我们系部的总部在南区,而我们专业在东区。远离总部,老师们不免保守谨慎,学习活动,都要求我们安全第一。一次我们专业策划学校从未办过的厨艺大赛,在找领导审批时唯恐会遭到拒绝。怎料老董大笔一挥,爽快签字,还留下一句话:“要搞就要搞出样子来!”那股架势,大有《亮剑》中李云龙的感觉,让我们十分感动,备受鼓舞。那次大赛,轰动全校。老董在遍尝佳肴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那时我们才理解了他这种豪爽背后,包含了怎样的压力和苦心。
贵为书记的老董,豪爽之余,对学生的关心是一丝不苟。“平易近人、深入群众”是每个学生对他的评价。同学们不会忘记,寒冬腊月,天色未亮,家离东校区十多里远的老董,总会提前赶到操场,同大家一起升旗;同学病了,遇困难了,老董又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大家排忧解难。每到过节,老董会把大家请到家里,和好整整一脸盆特制的肉馅,让大家包饺子,做饭菜。老董自己吃得很少,却总跟我们说:“北方的同学过节吃不到家里包的饺子,以后就到我家来。来我家只有一个条件:吃不爽不准走!”
老董的夫人告诉我,一个星期,他最多只有三天在家里吃饭。而老董跟我说,他有两个食堂,第一食堂是家里,而第二食堂就是学校附近的大排挡。这些食堂,就是他请学生吃饭的地方。学生干部、贫困学生,上过老董饭桌的学生,就象卢沟桥的狮子——数也数不清。学生们在老董的招呼下改善了伙食,还接受了指点,自然受益匪浅;而一个领导为何会如此与学生为伍,乐此不疲?用老董自己的话来说,“跟学生在一起,我从心底感到高兴。”
说到老董,就不能不说酒。老董是学校出了名的千杯不醉。他常跟我们说,他小时候上山砍柴,渴了累了只要回家喝一碗酒,顿时浑身又充满了力量。而他的海量,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老董请我们喝酒,却从不逼酒,还教我们应酬的礼仪。我曾学秘书专业,实习之时,对杯筹交错间的礼仪得心应手,方想起老董几年酒桌上的调教,实为一种实践与锻炼。寓教于乐,真乃用心良苦。
酒看人生,笑对风云,最让我们佩服的,是老董超然乐观的人生态度。老董告诉我们,文革的时候,他曾被贬山村;而为官从教,他亦几经沧桑。唯一不变的,是他杯中的酒以及喝酒的心情。他常教导我们,“大事不糊涂,小事不精明”。人生就如喝酒,有时不妨装醉,不必斤斤计较,自会海阔天空;而有时众人皆醉,却需保持清醒,心中有分寸,方能进退自如。跟老董喝了几年酒,我竟不知不觉的发现,这酒中有智慧,更有人生。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如今“坐五望六”的老董,站在“天命”与“耳顺”之间,每天浇花散布,日子怡然自得。见到我,他仍会热情握手,在一句国骂后问候“你小子最近怎么样?”;端起酒,他依然豪情满怀,象大侠乔峰般一饮而尽。喝一杯清酒,带一帮学生,两鬓斑白的老董,提前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而说起他大半辈子最自豪的事,却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师生,提起我董某人,都会亲切的对我叫声‘老董’。”
-全文完-
▷ 进入梁达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