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纯粹是笑话摩曼

发表于-2009年02月20日 下午4:04评论-4条

我写的这一则东西算不上文章,完全是一则段子,有点像现在昏段子,那是我很小的时候听一个有文化的人讲的,印象很深,也算不上低俗。要么说来给大家听听。

所谓有文化的人,那是当时的理解。当时的理解就是识字的人就是有文化的人。环顾四周,小时候,识字的人还真不多。所以对仅有所谓几个识字的人还是格外尊重的,包括他们的段子,因此记得很清楚。

说的是古时候(通常故事都是以这样的开头来演绎的),有一位私塾先生(以往的昏段子一般都是从文人开始的)来到了一位大户人家担任家庭教师。先生是一肚子酸水,可他教的那个孩子却不咋样,属于娇生惯养却又智商不高的那种孩子。老师不知道,课是按课上,故事也就从上课开始。

第一节课,老师讲了基本的常识之后,开始让孩子对对联,老师出了上联:槛上青蛙似虎踞,要求孩子对下联。并不难,随便找一个什么地的动物配一个动作也就成了,可孩子不行,回家就哭。年轻的妈妈急忙问:孩子,怎么呢?孩子把情况一说,妈妈说没事,我来帮你,兴许能对付。于是,孩子第二天,来到了课堂,张口就来下联:沟中蚯蚓如龙盘。老师听了不错,对仗工整,还有点大气,对孩子格外相看。

时间一长,对联的要求越来越高,字也越来越长,某日,老师出了上联:六尺丝绦,三尺系腰三尺垂。孩子自然是张口结舌,老办法,回去问老娘。老娘回去未加思索,张口就来:一副金被,半幅遮身半幅闲。问题就出在这儿,原来,小孩的父亲常年在外,年轻的母亲自然有感而发,可老师多聪明呀!一下就知道了三个信息;一是对子不是孩子写的,二是孩子的父亲长期不在家,三是孩子她娘还不错,属于知性女子。于是先生熬不住了,当然目标已经换成了年轻的老板娘。接着就有第三幅对联:山高林密,问樵夫从何下手,直接对准了老板娘,老板娘多精呀!一下子听出来了,一个细节上的疏忽,让秀才想入非非了,趁早打住。赶紧出了下联:风急浪高,劝渔夫及早回头。秀才一看明白了,误会误会,我也没怎么想呀,是你的对联让我产生其他想法的,要怪也不能怪我呀,我是冤大头呀,必须要解释。想解释也不方便呀,以前的清规戒律太多了,交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还是对对联吧,孩子还是信使,在让孩子跑一趟吧!坦露一下心声,于是先生最后一个上联是: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几乎把自己的想法表露殆尽。老板娘一听明白了,先生有气,我也做一个真情告白吧,不就对了你一个对子吗,别想偏呀,立马回了下联:藕虽有孔,半点不占污泥。

先生回去,感慨颇多,有此女子,教书不易,遇此女子,此趟不冤。带着一股酸酸的感觉告别了,有没有见着那位极富才情的老板娘就不得而知了,成就了一则让人回味的对联故事。跟我讲故事的人反复跟我说是昏段子,我一点不觉得,甚至能直接触动人的内心深处。一副副对联把人的心境表达殆尽,也真是中国文字的功劳呀!中国厚重的文化背景下掩埋着多少可爱的女子和多少钟情的汉子,偏偏还是以这般优雅的故事谈情说爱,与现在高举个性,直露的描写简直天壤之别。

和我讲故事的人姓宫,原来是我们镇上供销社的会计,现在供销社倒闭了,混的还不错,初中文化,故事绝对不是他编的。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摩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一段故事,一则寓言,
却有着不同的给人的启示。

文章评论共[4]个
文清-评论

问候老朋友!at:2009年02月20日 下午5:50

摩曼-回复谢谢文清! at:2009年02月23日 中午1:28

摩曼-回复这次我可正儿八经地写了一篇散文,参加你们的【放歌春天】活动,名字叫《回眸烟雨乡村》,欢迎指正。 at:2009年02月26日 早上8:43

释藤-评论

欣赏了,问好中!at:2009年04月29日 下午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