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大跃进”年代演出花絮带雨的云

发表于-2009年02月24日 晚上11:15评论-1条

——看戏演戏趣事之7 

一:演出人员“大裁减”

几天开会讨论“紧跟大好形势”,群情激奋、声音朗朗、词句铿锵。有人表示:“一天等于20年的大好形势中决不能如同‘小脚女人’”;有人表示“一定要跟上‘快步跑入共产主义’,拿出大跃进的气派来”;有人主张裁减人员;还表示自愿兼美术和制景人员,涂涂画画、锯锯刨刨也没有什么难的……

最终,领导班子决定留下50人分成两个演出队,剩余的“上山下乡”建设新农村,下放劳动锻炼。

后来,工作中果然有一伙人来当“帮手”蜂拥而来。这个问:“颜料怎么没有调好?”那个叫:“胶怎么没有熬好?”另一个发牢骚:“怎么画笔调色盘没有洗好,耽误我的宝贵时间”,好不热闹!

专业人员忙于应付“蜂群”,成了“帮手”的助手。东边叫:“设计!快来帮我改两笔”,西边嚷“设计!快来帮我改两笔”。他们乱涂鸦,铃声一响拍屁股跑了,设计收拾残局,完成“擦屁股”工程。

二,热烈抢报创作剧目规划

剧场锣鼓鞭炮声响亮。全体剧团“会战”“报喜”,汇报如何紧跟。那年代叫做“比武”“打擂台”,一个个壮志凌云、声音嘹亮。

中心是更多的为工农兵演出,创作更多反映工农兵生活的戏。“自报”的场面动人心魄,这个才从台上跳下来那个又蹦了上去,像戏曲里的“探子”:“报,前方全部收复失地!”“报,前方消灭所有敌人!”

干劲冲天。如果有人表示一年一台戏,便会有人表示一年两台、三台戏,然后一个比一个多,掌声一阵比一阵热烈,锣鼓一阵比一阵响亮。像各地报粮食产量一样,你亩产一千斤我便亩产二千斤,他又亩产四千斤,一直上升到几万斤。报纸上天天表彰赞扬,“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独家报导甚至亩产二十三万余斤稻谷。

1954年我去过全国劳模陈永康的《合作社》,他起早摸黑的“试验田”才亩产1400余斤,四年时间如此几何级数的翻翻,我不信。

一年能创作许多台戏也不能令人信服。会后有人悄悄的问:“你怎么完成呀”,回答竟然是:“反正吹牛,人家敢吹我哪里不敢吹,大吹小吹一样是吹”。那年代没有人敢公开捅破这层“窗户纸”,怕当上“落后分子”,尤其怕当右倾分子。现在不会这样。

三,“完不成任务又不杀你的头”

每排戏都大会小会的风火一阵,叫做“政治领先”。拍戏前动员,演出后表彰。动员会由书记做报告:任务如何重要,上级如何关心,任务如何紧迫,又如何需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然后便有人带头表态。有人说一个月,便有人说只要20天,15天,7天,一个比一个先进。如果有人不以为然,便马上又有人出来说:改天换地年代,没有什么事不可能的!

几乎人人都要表示坚决完成。有一领导看我畏缩不前,悄悄告诉我不要当绊脚石、说泄气话,先答应下来,“完不成又不会杀你的头!”

全国的统一口号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报纸和广播天天警告“小脚女人”“观潮派”“秋后算账派”们。“秋后”早早就过去了,说说老事不算“秋后算账派”吧。

四,客串,反串,票友

“客串”“反串”“票友”是戏曲行话。票友指一些会唱戏而不以它为生的爱好者,为兴趣或为了友情而参加演出,不拿“戏班子”的“包银”。后来便称非职业演员为“票友”。

有些票友的技艺甚至胜过演员,但他们不把演戏作为职业。有学问的人、阔人、官员,甚至还有皇帝当“票友”。清皇帝爱新觉罗就上过台,唐玄宗更是亲自挑选乐师宫女数百,在梨园教练演习,他也上台“客串”,堪称戏曲史上“第一票友”。

话剧没有票友的惯例,有不是演员参与演出的但不叫票友。大跃进中的“客串”演员大多是本单位的舞台工作人员和会计、出纳、炊事员,偶尔也有家属参加,甚至还有探亲访友的临时客人。

话剧不分生、旦、净、末、丑,所以没有“反串”。但人数不足时也有男演员“反串”女角,或女演员“反串”男角,一次戏里俩修女就由男青年“反串”,从台上娉婷而过竟然没露出破绽;一次演出中的军官倒是有人议论:“那么大的屁股,肯定是女人!”

五,临时应急的“搬戏”

戏荒时一听说哪地方的新剧目红火,便赶时间“搬戏”,派“导”“演”“美”方方面面的人“观摩”后“依葫芦画瓢”。行动非常迅速,领导一拍板立即开支票取钱买车票。买不到卧铺票则“克服一下吧”。

艺术人员去看戏,行政和舞台工作人员则作预算报上级和备料。一取回剧本立即把剧本拆开,一些人刻,一些人拉滚筒,一些人装订。

剧本边印,演员边背台词,导演边作排练计划,美术人员边画设计图和布景制作图,制景人员边下料,服装、道具、灯光人员边翻仓库,看看有没有能代用改制的,领导则作组织、后勤、伙食保障。

连家属也有事做,安排好家务,少让孩子干扰;还有人把孩子送去妻子或爷爷奶奶那里,保证排练中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自创剧目更是紧张。当时多是集体创作,集体讨论好构思,由剧组人员分场写,边排练边分场修改,布景也边做边根据剧本和导演需要修改,常常反反复复、日以继夜。

这是当年的最佳创作方式,发扬集体主义,只是几十年后职称评定便麻烦了,主创人员究竟是谁?一笔扯不清的糊涂账。

六,为观摩“坑”“蒙”“拐”“骗”“抢”

趁观摩机会我顺便去看看老祖母,她很高兴,但为了看戏不远千里,她非常惊异。老人什么都与吃肉相比,听说一张戏票要一元钱,“啊,都可以买一斤多肉了!”我告诉她火车汽车费要更多钱呢,回家住就为了省些住宿费,这是工作,可以报销的。

红火的戏票很难买到,但得想法子,实在买不到票便凭一张介绍信求兄弟剧团帮忙,在乐池加一条凳子。有时候则在剧场门口等退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甚至不惜“坑蒙拐骗”。

看见退票模样人来便马上团团围住,几只手伸过去“抢”,有时会把戏票扯成几片。有人把戏票掖在怀里不拿出来,于是和人家磨嘴皮子,打商量、拉关系、唠同乡,还“骗”人家明天就要往回赶。有时人家也是来等退票的,呵,彼此彼此。还有抓阄或者“剪刀石头布”。位子太差便往前面的座位“蒙”。

更难的是剧本,全靠同学、朋友、亲戚把剧本偷偷的借出来通宵达旦分头抄写。

大跃进那年调来一新任团长,是位军人,其上任可是完全“大跃进”式的。上级指给他看那栋房子,要他自己“走马上任”。那时候已经不骑马,更没有小车,这位可是跳墙上任。眼巴巴的望着三层楼房寻不着进去的路,只好跳墙而入,被看们的老人当成了小偷。50年过去了,多么快啊,犹如昨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带雨的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当年的“大跃进”,疯狂一时,为“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留下了多少荒唐的闹剧。

文章评论共[1]个
美泉-评论

问好朋友!at:2009年02月25日 早上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