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山起伏连绵,横亘于长治市区东部,从北至南依次有老顶山、五峰山、塔岭山、秋谷山、黄崖山等。其中,位于城区的一段通称东山,沿山七村至今保留了一些特色鲜明的古民居。这些古民居,大部分坐落在中山头村,其他村有零星分布。
走进中山头村,古风扑面而来。以贾家大院、裴家大院、范家大院、张家大院、常家大院等为代表,这里的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夺人眼球,绝大多数得到较好的保存,很多古院落仍有人居住。每一处院落都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不仅古宅建筑本身,而且包括古宅里面的人物传奇。与上党地区或国内其他地区的古民居相比,中山头的明清民居的建筑形式主要以独特的窑楼为主,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众所周知,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特有建筑,而窑楼就更显珍贵与罕见。中山头村的窑楼均为二层,依山势地形而建,充分整合地脉资源,巍峨高大,气势辉煌。本来,建窑洞就要考虑黄土的韧性和固性,以达到安全的效果。窑楼的建筑设计无疑增加了建造的难度和技巧。但是,中山头村人依靠聪明的才智使得窑楼几百年岿然不倒,并且仍在庇护着一方生灵。窑楼建筑里里外外都匠心独具。为了增加视觉的美感和居住的舒适度、坚固性,窑洞内部建筑形式大都富于变换,大窑套小窑,窑中有窑,窑窑相通。以著名的“凤凰窑”为例,整个房屋由一组窑洞(五六孔)组成,呈凤凰展翅状,极具审美价值,体现了建筑设计者的智慧和巧妙。这种窑洞不仅美观大方,宽敞透光,而且牢固耐用,居住舒服,人在里面无压抑之感。“凤凰窑”类似现在的一个大厅,而这个大厅竟然都采用窑洞的建筑形式而没有其他的支撑物,要做到这点并非很容易。窑楼外部的墙壁和门窗,则饰以很讲究的砖雕、木刻,并留有神龛,供供神之用。窑楼顶部也不浪费,建成美丽的花园,可以休闲娱乐,也可登高远眺。有的窑楼二层设有过道,就象现今的阳台,通风透气。除二层窑楼作为正屋外,大院左右都建有配房,前方则建门楼,上书匾额,配以精美绝伦的雕工,由此构成北方民居典型的四合院建制。门楼外修建影壁,起到遮挡院内活动的作用。古民居院落最多有一进三院,一般则为一进两院、一进一院。如果说以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为代表的晋中大院是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优势取胜,这里的古民居中窑楼的建筑结构则为最大看点。中山头村的古民居规模都不太大,但是集中连片,各有千秋,蔚为壮观。中山头村的窑楼至今能得到较好的保存,尤为不易。
据了解,中山头久负盛名的是贾家。贾家大院位于村西路北,坐北朝南,一进三院,楼窑相通,内设暗道。门前曾有皇帝御赐的贞节牌坊一座,精致华美。清乾隆时,从这里走出一位武科举人贾世薪,很受朝廷器重。朝廷赐给贾世薪官银,让他重修祖坟,光宗耀祖。贾世薪荣归故里,在秋谷山寻到一名为“金龟探海”的风水宝地(前些年该地曾挖出古墓,据目睹者说,十分豪华,墓内有精美的壁画,可惜被毁),再建贾家坟。随后,贾举人又修建马道,从村西直至焦家庄,供习武跑马之用。贾家还想依秋谷山修一座大花园,但由于各种原因而停工。裴家位于村内南岔街,据说是因了贾家而发家的。清嘉庆年间,该村有一人名裴老五(正式名称不详),以卖锅为生,供养家人。裴老五早起晚归,翻山越岭,在长治县贾掌批发上沙锅,路途漫漫挑回潞安府来卖,常年如此。话说有一天,裴老五吃过早饭后匆匆上路,在秋谷山上远远看见一匹马独自啃草,却没人照应。裴老五上前仔细一看,马背上驮一钱搭子,上绣“贾记”字样。裴老五心想,该不会是本村贾家的马吧?裴老五平时为人忠厚老实,岂能贪这意外之财。于是,裴老五放下扁担和箩筐,把马慢慢溜住,牵马送回贾家。贾家老爷万分感激,并说:“马、银因惊马而失,现在又失而复得,我就把此银两奉上,作为酬谢。你也不必做沙锅买卖了,用这些银两,做些别的生意吧。”在这之后,裴老五就用这些银两在河南嵩县开了一个油坊。由于裴老五诚实守信,经营有方,雪球越滚越大。发迹后,裴老五在本村盖起了裴家大院,主房为二层窑楼,一层为有名的“凤凰窑”。清道光年间,裴家又建起南院。据传当年裴家出过探花,因此在南院大门两侧各竖一根“斗杆”,以示家族威严。最令人称奇的是,裴家致富不忘本,自家供奉的财神与众不同,是先人卖锅时用过的扁担和破草帽。其他大户人家的人文历史不详,不再赘述。另外,需提及的一点是,中山头有范家大院,北山头也有范家大院。据知情人说,北山头的范家是从中山头过去的。这不奇怪,因为历史上北山头、中山头、南山头等村就是一个村,后来随着人口增加,就分居了。北山头的范家大院至今保存较好。民国年间,北山头范家走出一个范子才,父亲范大申是前清秀才。受书香门第家庭的熏陶,范子才少年博学多才,成年后曾当过山西省政府议员、长治公款局长。在任期间,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因处理一桩公事得到省政府褒奖,阎锡山亲书“器重财轻”扁额赠范,成为一时美谈。
既然中山头村有豪华气派的古民居,肯定有与之关联的人物传奇,只是当地没有有力挖掘这方面的故事与人物,从而使之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从已知的并不详细的贾家和裴家等资料看,能拥有如此豪华古宅的,其主人一定非官即商。中山头村历史上出过进士,是很多人都知晓的。如果是商,就和曾经叱咤风云的潞商挂上了钩。古宅主人即使不是顶顶大名的潞商代表,也是小有成就的殷实之家。如果能更加深入挖掘古宅的人物故事,将使森森古宅变得生动和鲜活,也使当地古风民俗有血有肉,丰满起来,对研究上党历史文化发展大有裨益。
中山头背靠秋谷山,俯瞰潞安城。在古代,秋谷山亦是风光佳地。据村里老辈人讲,山上松柏郁郁葱葱翠,遮天蔽日,庙宇亭台很多。后来,小日本占领了长治,将山上百年大树砍伐一空,文物古迹也遭损毁。对此,我们可从一首古诗里印证秋谷山当年的美景。清代长治县进士阎必卓写过《游秋谷山》,诗曰:秋谷乘春入,风柔气若熏。参差松貌古,斑驳石皴文。塔影浑摩汉,钟声半落云。琳宫开磴道,攀处翠微分。忽怪轻寒逼,峰阴雪尚余。风吟摇鹤梦,云宿到僧居。望远增怀古,凌颠欲步虚。从来饶野兴,兹拟结衡庐。山上现有龙王庙一窟。说它为一窟,是因为它太小巧玲珑了,没有院墙,没有殿宇,只是小小的一个砖窟,穹隆顶结构。不过,如此袖珍的龙王庙也算独具特色。据碑文记载,此庙为清代所建。山下有两棵百年侧柏,为省级保护古树,陪中山头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仍然枝繁叶茂,也是古村落的一古吧。
村中还有土地庙,为近年新建,原庙已毁。从新庙本身来讲,并未有什么文物价值,但在土地庙发生的故事却值得我们铭记。远的神话故事不提,单说上世纪,土地庙就有日本侵略者、维持会、八路军等在此待过,并由此发生过许多故事。解放后,土地庙作过村里的办公场所、小学使用。尤其要浓墨重彩地大书一笔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这里曾作为我军的临时战地医院使用。长治解放后,敬爱的朱德总司令来到土地庙,在此召开群众大会,发表演说。随后,和部队一起离开。
岁月如梭,斗转星移。如今,故人已去,空留古宅院落,向人们默默诉说着往昔主人显赫的身世和曾经的辉煌。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每个现代人深思的。中山头毗临市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更有大片明清古宅存世,这无疑是中山头的一大亮点和重要的文化品牌。如能对古宅进行综合规划和开发,并稍加修葺,树立推销意识,打好文化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必能在不远的将来吸引游人和文化爱好者纷至沓来,寻古问幽,观光踏青,品味传统文化,增长阅历见识,愉悦放松心灵……
-全文完-
▷ 进入沧海泛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