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喜欢余华喜欢的那个海涅的诗句: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当无穷的黑色贯穿夕阳坠落的那一刻,便注定有一种游荡。像无数没梦的少年,找寻失落后的寄托。于是,就有文字,就有叛逆的一群孩子在吟唱经年和晨曦的歌。
新概念,从韩寒到郭敬明再到甘世佳,出版界紧跟在新概念的屁股后面,瞄准他们。其实,他们看到的是青春年少失去后所掩盖的利。商业社会,这不能怪谁。敷衍一下还没有经济收入的孩子们,出版商们绰绰有余。
一本本装潢精良的青春作家文集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购书热浪。从新概念走出的少年作家们,得名得利,出书间隔也越来越短。于是,中国的文坛令60年代的,70年代的阿姨,叔叔们流出的口水越流越大,简直想掐死他们。可惜,法律的枷锁还是让他们停止了前进一步实施这个内心念头的的可能。只好在家里谩骂了。写作,已成为利益的方式,不信你问一问,收入最高的那个是谁?你会听到一个毫不犹豫的回答,郭敬明喽。看着他的发型和白色的衣服就知道有钱的日子多舒服。谁最酷?韩寒一样的响亮。代表着速度的赛车司机,就在他酷酷的威风里形成独特的风景。他说文学这东西太虚幻,赛车就简单多了。也许,这就表明他玩票了。
新概念作文大赛,因着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萌芽也随着他们销量长增不减。更加刺激了他们搜刮没有钱来维持生活的孩子们。可是,看看这个杂志,也就一般。世俗化了。谁有名,他肯定连载。不管内涵,只要销量。话又说过来,确实有几个人写的挺吸引少男少女的眼球。这就维持了他的下一步的生命。如果一个杂志仅仅站在利益的前面,他的路途不知是不是很艰难?他更应该引导这群迷茫的孩子走价值观的路,关注一下真实的生活。刊那些客观的东西,而不是虚妄的爱情和理想的苍白。
80后的写手们也正在通过或准备通过新概念将自己成功推销出去。虽然很多从新概念里走出的写手们对这个奖项或多或少的含有些不屑一顾的态度,但在介绍自己时总会不经意地贴上新概念的标签。也许这叫吃水不忘挖井人吧。
知道80后是在大学的第一年。也是第一次看萌芽。一位朋友说,这是有钱人玩的游戏。奇迹,靠咱们这笨样,只会伤心和埋怨。高中年代就在题海埋没了。更不会知道榕树下这个网站。而从写手那里知道了它,并注册了。发现一般,现在这等网站装逼,应该有这些80后的功劳吧。
后来,又去了天涯虚拟社区,发现很快淹没了。这个中国的灌水天堂,没有怪异的题目,没有一个写一个自己真实的心情和现实。最好你的网名是色辣辣的。现代人阅读,只看娱乐和刺激。肉体写作最受欢迎。不然怎么就有一群靠身体写作的女作家呢。而且火热火热。不过现在那个玄幻的时代又来了,玄乎乎的感觉里,你发现迷信这个东西,风水这个词语,星座这个心情都是挺有意义的。
一位网友说,文学青年恭小兵,同样出生在80年代,在全球最大中文虚拟社区天涯发表《总结:关于80后》,引起网民普遍关注。接着,开辟文学专版《生于八十》。至此,80后这一概念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成为各大文学站点写作群里一支勇猛异常的生力军。可那些长辈们就是看不惯他们的生活,于是批判,不亚于当年余秋雨的批判大战。谁都知道,这群孩子生存的时代到处是沟壑,到处是诱惑,到处是无法释放的压抑。没有倾诉的平台,只有另类和犹豫。
就像有人说,青春在他们身上碾过总留有或明或暗的印记。一方面是孩子般的追星,安妮宝贝,老狼。校园民谣里质吉他弹出的和弦,仰望星空,莫名其妙地泪流满面;另一面是过于早熟,对世事看得过透,不屑一顾的处世态度,我行我素,特立独行,敏锐的洞察力,摇滚,朋克,爱谁谁。典型的双重性格将他们与同龄人决绝地分裂开来,过早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辛酸,在巨大的落差之间从未放弃的是对文字的坚守。
我觉得这些话还是中听的,还是理智的。但最后一句话,好像错了。一旦有名,坚守的能有几个。谁坚守,谁就白痴。谁坚守,谁就孤独。谁坚守,谁就贫困。
80后写作多呈现灰色,有点被人欺负的惆怅感,仿佛生下来就不是这个社会的产物,隐藏起来的孤独感。他们的个性就是父辈们讨厌的那种放浪和不羁。韩寒不屑地对社会,对教育,对人生进行调侃,开着赛车解脱般的嚎叫,结果文采被风吹跑了,留下一嘴的脏话。春树则残酷无奈的描写了一个边缘少女的残酷成长史,我写作故我在的张烈,还出了半裸的写真集。李傻傻则是描写一个边缘少年的痞子式成长,但他是沉静的躲在角落里看其他的人出风头,大有胜者风范。郭敬明一边写明媚的忧伤,一边写边缘学生的生活,一边用口袋拣钱。张悦然的文字忧伤着,却有穿透力,文字的心理描写,堪称老练。孙睿则是写了一群没理想和梦想的学生,糊弄了一下大学的生活。还好,有一个清洁般的才子隐藏在幕后做着青春最亮丽的事,他就是彭扬,村上春树曾称彭扬的作品“忧伤的笔调下涌动着强烈的理想”。
80年代出生的一群面临的是一场丰满的盛宴。诱人的味道让他们失迷了路途。而似乎掀起这个翻天大浪的就是那个中途退学的少年,韩寒。我看他的《杯中窥人》,觉得这人很有灵性,文笔张扬,骨子里透出一股傲气。把中华民族的劣根淋漓的表现出来,有着李敖般的勇气和批判力。当时我在上高中,青春期也是多少有点叛逆情绪,正于韩寒的文风相吻,于是也就挺欣赏他。尤其如他所说,《杂文报》、《文汇报》上诸多揭恶的杂文,读之甚爽,以为作者真是嫉恶如仇。其实不然,要细读,细读以后可以品出作者自身的郁愤——老子怎么就不是个官。韩寒把我心底的那份痛恨和现实中很多人心口不一的丑态一针见血的说了出来,否则不会有如此多的追随者。于是,长江南北两岸哗然,东自沿海,西至大漠,韩寒的名字很响亮。
提到“80后”写作,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他了。在其退学后推出的长篇小说《三重门》之后更是一举成名。与此相关的“韩寒事件”更是最为热门的话题。韩寒曾自我嘲讽道:韩寒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问题,或者一个课题。好像人人都在研究韩寒,人人都在解决韩寒。迄今为止,韩寒一共出了好几本书,好像很有些伤仲永的味道,看在《萌芽》上连载的《长安乱》,简直就是组装的大话,文学的概念早在他那里子虚乌有。更多的时候,韩寒是属于自由的人,漂泊般的随意。虽然他在车队也有很好的成绩,有着可以随时靠写点东西挣外快的本事,这是同龄人不能比的。作为纯粹写作人的韩寒已经留在了远去的历史中。
近来的炮轰高晓松,和前面的白烨之争,让韩寒的形象一落千丈,不知道这他考虑清楚了没?反正,这次他失去了很多,韩迷也见了好几成。骂人天才的韩寒,于是远扬。新浪的博客也就火了一段时间。名人就是名人,连个骂仗也是在众目睽睽下,激烈的进行,广大的好事者又有了娱乐的恶话题。韩寒,可以心平气和的休息一下,毕竟人生就是思考的过程。在赛车里思考更具速度,明天的他,也许会有改变。
接着,是可以有点大腕气派的小四了。高中时代的我们在《幻城》里算是第一次交手,迷幻的雪城和神奇的招数,惊异的爱情和离奇的寻找,还有其美的情感,搅得青春的心澎湃的泛起了无数的浪花。《幻城》正如名字一样,虚幻至极、美丽至极。曲折的情节,人物的错乱,仿佛置身于一个压抑而忧郁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只有几种简单的颜色:飞雪的白,血莲的红。至于《梦里花落知多少》读来有种奇妙的感受。不知道到底是不是抄袭的。轻松的背后隐藏着无限的压抑,仿佛可以预料到必是悲剧结尾。残酷的结局让人一连几天心情莫名的低落。不管抄袭与否,他感动了一群傻小孩是既定的事实。
将感情渗入读者的心情又牵动其思想,这就是郭敬明的本领。而且,他的语言功底确实不简单。把青春描写的低调且明媚的就是他了。忧郁郭敬明的雅号也广为流传。从《幻城》开始,郭敬明的小说都体现出诸如忧郁、伤感、孤单等情绪,他的小说总是追求唯美,并且最后自己把自己创造出的唯美一手打碎。小说中一些经典词语。总的说来,他就是用煽情的手段把大把大把的青春眼泪从身体的深处拉了出来,于是,青春的一群追星族,把他看成一种心灵的慰藉剂。“刻下幸福的时光”一样简单的回忆和风景都出来了,告诉我们小四并不忧郁。
温柔的他创造文学界的奇迹,发行量两年排行榜第一,也让他的资产迅速的攀升,然后,他可与继续他的发展,去海南,去北京,有自己的工作室,有了自己的班子,有了自己的公司,挖掘了几个新人。他把中国青年的目光几乎凝结了,看得他们心疼。后来的《最小说》也让《萌芽》紧张起来了,这小子忘本了吗,你忘了你在这里也喝过水呢。你就慢点扩张吧,我这本杂志也几十年了啊。小四就这样让很多紧张啊。最近的《小时代》也让我们看到他风采不减当年啊。
我的一个朋友说,我也想成为小四,他享有什么的机会都有了,穿最喜欢的衣服,买最喜欢的东西。靠炒作我也不怕,最多有骂名而已。于是,成名的80后让一些人的心理不平衡。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黑夜中的他们要开始走向下一个黎明啊。黎明才是出路,不知道谁让黎明的光芒闪耀呢。
-全文完-
▷ 进入艾歌艾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