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一曲凄楚悲凉的人生之歌,一个凄惨奋争的苦难群体。
小说讲述了在清末民国初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潞安中学堂一个名为李思成的学子,本来有着美好的前途,却被人用硫酸泼面而改变了人生轨迹,沦为盲人群体中的一员。李思成求死不成,求生艰难,尝遍人间冷暖,历尽人世沧桑,成为远近闻名的说书艺人“小铁嘴”。小说以李思成为重点,进而描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整个盲人群体的生存状况。整部小说有两条主线,一条描写李思成与梅如君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一条描写李思成辛酸苦辣的人生经历,两条主线时而交叉,时而平行,最终汇接为一点,将小说推向最高[chao]。作者以他独到细致的观察和缜密入微的思考,嵌入瞎眼人内心深处,把盲人这一特殊群体刻画得入木三分,仿佛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给社会弱势群体以终极的人性关怀,使《黑色的太阳》成为小说中的上乘之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的《声声慢》以其悲惨的意境使之成为千古绝唱,抒发了作者夫亡家破、饱经风霜、颠沛流离的的愁思苦痛,曾令多少人潸然泪下。而小说《黑色的太阳》则比《声声慢》的境遇还要惨,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不是在写一个人的苦难,而是在写一个群体的苦难,因此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整部小说跌宕起伏,悬念迭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创作技巧和对文字娴熟的驾御能力,让人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强烈共鸣,“与我心有戚戚焉”。其中,留给人们最大的悬念是谁把硫酸泼向李思成?在小说结尾作者终于有了交代,原来是深藏不露、大奸似忠,一直在关心、爱护、帮助李思成的同窗好友韩典仁。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揭示了以韩典仁为代表的伪君子的丑恶人性。韩典仁的阴险狡诈同李思成的宽厚善良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们明白时世的艰难、人心的险恶。正是有了韩典仁的衬托,才显示了李思成的更大不幸。小说名为《黑色的太阳》,恰如其分,一切都在黑色的太阳底下展开,黑色的社会,黑色的人生,黑色的命运……简直压得人透不过气来。但小说并非只是单纯塑造了一帮可怜虫。小说在描写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苦命人群体在遭遇不幸时积极向命运抗争所表现出来的旺盛的蓬勃的生命力,从而使小说主题达到质的升华。小说中的红女说得好:‘这天底下就数你苦?还是就数俺苦?比咱命苦的人还多着呢……怨爹怨娘,怨天怨地,都不顶用,还得硬撑着往下活呀!”话虽朴实,却向人们道出一个真理:人生再不幸(即使身体残疾),意志也不能垮,要勇敢地和命运抗争,坚强地活下去。这也是人活着的意义。
小说发人深思!究竟是谁造成了弱势群体的苦难?一个令人窒息的时代已经远去,一个时代的苦难也随风逝去。在那个时代的坐标下,即使健康人都不能逃离苦难的煎熬,更何况那些弱势群体呢?小说给我们的启示是,懂得人生苦难的真正内涵,才能更加珍惜幸福的来之不易,激励自己奋勇向前,不断超越,追求美满幸福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苦难是一笔财富。它不仅是个人的财富,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财富!
悲哉!一个值得人们深度同情的弱势群体;壮哉!一个英勇向命运抗争的不屈群体。
-全文完-
▷ 进入沧海泛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