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闲言“鸣锣”,碎语“开道”带雨的云

发表于-2009年03月18日 中午12:33评论-2条

《带雨的云七十年感怀短文300篇》

不是批判文章里的“鸣锣开道”,什么“为封建主义复辟鸣锣开道”“为资本主义复辟鸣锣开道”;而是讲皇帝年代街上突然跑来个衙役,提着大锣边跑边敲、边敲边喊的鸣锣开道:“闪开!闪开!”。官轿来到之前,大锣一响喊声一起,百姓便被赶得跌跌撞撞、东奔西跑。

官轿前面的那面大锣吓跑了许多百姓,可也有胆子大的百姓,或者是豁出去了一条命偏偏闻锣声而来。那是有苦无处申、有冤无处诉的大爷大娘或小女子们,一听见锣声便赶紧捏着状纸赶来,跪在轿前一声嚎叫,轿里的人不论乐意不乐意都得撩起帘子瞟一眼。

如果是青天大老爷还会把状纸收下,问问情由;即便糊涂官也当着众人装模作样。除非得多了银两的,才会迫不及待的一声“起轿”让轿夫拿出吃奶的力气往衙门奔,顾不得腚儿是不是颠得疼疼的。

鸣锣开道确实吓人,但有这样的轿子毕竟是见官的好机会,能够直接上诉。若是长着一对大眼睛的黑黢黢轿车,人家哪里追得上,追上了又哪敢跪在车前,跪下来了车里的“老爷”哪里一定能听见车外嚎叫声,又是不是一定没有人把那人拖开,或者塞入另一辆车带回去审讯,查一查此人居心何在。

鸣锣开道的大锣的哐哐声威风凛凛,但百姓又庆幸有大锣的哐哐声报信,加强了官员出入的“透明度”。没有锣声怎能知道大官要来呢?

哐哐响的大锣声可是可憎而又可爱。高楼大厦的门外戒备森严,还没来到门前便不知道被人家弄哪儿去了。没那哐哐声去哪儿递状纸,没那哐哐声去哪儿见官,没那哐哐声会增加几多屈死鬼和冤魂哟。

自有了长着两只大眼睛的以后,鸣锣开道就不吃香了,如果秘书或者主任拍马屁提一只大锣来,必定会挨官员的骂,甚至被炒鱿鱼:蠢驴!谁叫你敲,弄得人人知道。大眼睛唰唰一声,只留下灰尘和“臭屁”便无影无踪,彻底解决了官员出行的“私密性”,省了许多闲心啊。

当然也有好官不顾警卫人员反对,即便马路边、街道旁也要停下车听听人家要说一些什么。据说这位大官因操劳过度早早西去了。可敬可叹。

既然是闲言“鸣锣”,碎语“开道”,便再说说另外还有一种为菩萨出巡的鸣锣开道。紧随大锣的不是长矛大刀,而是各色万民伞和彩旗,夜里还举着火把,把街道照得通亮。菩萨为民祈福、保佑百姓,不用担心刺客,也不嫌百姓跟来身边啰里八嗦。

当然官员也有不怕行刺的,见过。五十年代有一高官常自己一个人去看戏看电影,不许警卫员跟在屁股后。隆冬大雪时还第一个提着大扫帚上街扫雪。随后便有许多小一些的官员四处找扫把跟来屁股后,边扫边悄悄偷眼瞅着那高官看见了自己没有。

那年头夺得政权尚未有许多日子,不像现在这样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没有现如今这般的政通人和,经济也不太发达,暗藏者没有“肃”干净,没把敌人全部“揪出来”。这样时候有如此之胆魄,可敬可佩!一定是因为心中没有鬼,所以不怕鬼敲门。

现在比那位官位矮,官帽比那位官小的,为看场戏竟大队人马牵警犬东看看、西闻闻、犄角旮旯里嗅嗅。还有个小厂长的办公楼居然刷卡才能进;设防何其严密,安排何其慎重,心里何其“风声鹤唳”呵。

为什么那般害怕“鬼敲门”呢?有人说,小事,不就吃多了冤枉钱嘛,不就做人不光明正大嘛,不就干多了坏事嘛,不就心里有鬼害怕鬼敲门嘛。是呀,鬼不敲门还人会敲门,小心些没错!

从前年月还有一种专门为“另类”设计的鸣锣开道。由他们自己为自己“鸣锣”,自己给自己“开道”。

此特殊文化源于三十年代初,发达于六十年代末的两度“轰轰烈烈”中;前一次的核心在土地,叫做土地革命,后一次颇具“文化”素质,称为文化大革命。两次同根同种,面貌无异,年龄与成熟程度不同罢了。 

这便是把地、富、反、坏、右揪出来,头戴高帽子、身挂大牌子,让他们自己提一只锣。没有锣破脸盆、破搪瓷碗、破痰盂、破便桶也可以,只要有响声就行,让他们自走自敲又自报家门。

不同处是不把行人赶得跌跌撞撞、趔趔趄趄,而是把行人召来。像耍猴戏的,小锣一响当当当,熙熙攘攘的行人全来了,尤其是爱凑热闹的孩子们。

这种鸣锣开道颇有鸣锣开道的架势,却没有鸣锣开道的精神,不是摆威风而是扫威风,不是摆谱而是弄个斯文扫地,扫得面皮本来薄的没脸面再见“江东父老”。于是勇敢的横下一条心去“极乐世界”。可惜没反馈,哪个是去找了马克思,哪个是去找了孙中山,哪个又是去找了皇帝爷。

同是“鸣锣开道”功能却大大不同,形式略有差异,细细听来,敲锣时的轻重缓急和节奏各有不同:

官员出行是锣声哐!哐!哐!锤敲得重重的,急急的,声音大大的,造成一派威严气氛,如同衙役的叫喊声:“闪开!闪开!”

菩萨出巡则节奏缓慢、声音温和柔软,哐,哐,哐,一下一下不着急也不焦躁,还不吓人。那是在告诉信众:“菩萨来啦,菩萨来啦,快前来求菩萨保佑啦!”

“另类”们的锣声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各样的都有。根据各人寻来的锣的品质和锤的分量,还要看敲锣人的心理素质,看他们的创造性。有哐哐哐,当当当,咚咚咚,叮叮叮,丰富多彩。总的特色是声音轻轻的,节奏缓缓的,力度小小的。是问为什么吗?

因为各人的感情和心思不一样嘛。细听锣声中能区分不同的感情和心态:有气无力的,哆哆嗦嗦的,躲躲闪闪的,羞羞答答的,不甚在乎的……

脸皮薄的讲究含蓄,“丑媳妇怕见公婆”“犹抱琵琶半遮面”,老“运动员”也有习以为常、自得其乐、自我陶醉,把难堪当成娱乐的,比如有个影片,扫马路居然有“华尔兹”的“碰擦擦”滋味,另外还有挨批斗中嘻嘻哈哈享受相声艺术的滋味。一次偶然在路上看见一熟人,戴着高帽子向我眨巴眼睛。有灵感的敲锣也能敲个千变万化,顺便从中取得快乐。

鸣锣开道是老之又老、古之又古的老古董、历史陈迹,今人已不青睐,作为文化长流之花絮却颇有可回味处。

闲言“鸣锣”,碎语“开道”中想到,从神到官老爷,再到可怜的人,都曾经品尝过。那样的历史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再也尝不着这种滋味了,各人不妨想象中品尝一下。当然每个人的味觉是不同的,是甜、是苦、是酸、是辣、是涩……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带雨的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鲁速点评:

鸣锣开道和现代社会的警察开道,都是官员权利的象征,都是针对老百姓的。作者从古代的鸣锣开道联想到现代社会官员的出行,从菩萨出巡的鸣锣开道联想到“另类的鸣锣开道”,有力地讽刺了现代一些官员严重脱离民众的官僚主义作风。本文语言幽默风趣,很具有讽刺意味。

文章评论共[2]个
照妖镜1-评论

现在不用鸣锣开道了,轿子还没有影,就早早的清道了。问好作者,期待您的首发文章。at:2009年03月18日 晚上7:34

探殿窥堂-评论

正宗杂文!at:2009年03月18日 晚上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