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城市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和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最有成就的是深圳、上海北京等。
深圳最大的特色是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运用政府控制导向土地使用,充分发挥规划的作用,使其既保持了飞速发展的步伐,又没有造成其他城市普遍存在的无序状况,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深圳以经济为主导,规划非常开放、非常有魄力。
北京利用世界的力量来刺激发展,举办奥运会就是其中的一项战略。为了举办好这次奥运会,中央和北京市政府投入了200多亿资金,把北京建设成了一个可以和任何西方大都会相媲美的城市。
但是这并不说明中国的每个城市都近乎“完美无瑕”,也更不说明中国城市建设的前景一片光明。其实,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还是面临着很多问题的。在此,我以一个相对局外的视角对中国城建中面临的我个人认为最重的问题,陈述自己的观点。
一.环境保护
中国的规划一定要强调环境保护。为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切实有效推动,我们可以把环境保护纳入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硬项指标中。
环境保护不是口号,绿色建筑也不是光种树、种花、种草——必须首先正本清源。中国已经是一个环境资源出现问题的国家。环境如果今天不保护好,子孙就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国身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必须善用每一块钱。
目前中国一些地区干部的提拔机制是:组织部门以城市建设、城市形象的营建作为官员的提拔标准。对于环境保护只是口头鼓励,造成很多城市建设官员在形象官员在形象工程上面大做文章,而不屑于去做环境保护。其实这种现象的发生也不能只怪政府官员,因为上面不拨款做环境保护,下面的官员觉得做环境保护对自己的升迁没有益处。这种体制之下,有些官员不会花很多心思去做环境保护,所以环境保护变成了一句空的口号。这应该是环境保护在城市建设中难以落实的根源吧!以中国目前的某些体制看,下面的官员都缺乏去做可持续性生态保护方面的深入细致工作的动力,从而造成了可持续性的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一样,仅仅是一个口号而已,而无法落实在各项实际之中。
二.能源开发
任何开发建设,能源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像我们打仗的时候靠弹药,进行建设、经济发展的时候必须依靠能源。
中国是一个能源贫穷的大国,于石油进口国。中国的石油储备是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德国的十五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一。中国没有办法再发现新的油田时,就必须从其他临近国家,甚至中东地区进行交易解决原油的供应问题。在输油管道设置上,必须加以战略上的考虑。否则,任何时候其他国家都可以掐住中国的咽喉,让中国自己无法再继续发展,从而造成中国自身的动乱。
众所周知,中国能源核电和水利的开发,孰优孰劣见仁见智。封河建坝发电的开发方式,对生态会产生影响;但是发展核电可能对未来安全产生影响。两害相权取其轻。
三.地产金融改革
被银行誉为最优质的房地产按揭贷款,其实是存在风险的。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尽早通过按揭贷款证券化来规避未来的金融风险。
我们都知道房地产是经济的火车头产业,而刺激房地产业的根本就是按揭。从1996年按揭引进实施后,我们看到了中国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
但随之而来的一个很大的隐忧——假按揭骗贷的问题。这样,造成银行资金大量依靠单一产业。如果不进行按揭保险,或是将按揭最终进行证券化,按揭的风险聚集会加大,最终会造成整个银行体系的崩溃。
面对这样严峻的问题,我们在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必须遵循一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一,城市规划要着眼于全局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这是规划里的第一个大目标。这个宗旨如果不保的话,其他的事情做起来就会本末倒置。我们做任何规划,最终就是让市民、居民认为自己的城市的环境质量在提高,而不是在恶化。比如,一个城市的发展为什么往东,而不是往西、往南或者往北?建设一个公园和一个广场,开发一片小区,成立一个是市政中心,第一要考虑的就是提升全体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第二,城市必须有秩序、有条理的综合发展。在整个资金的运作上,在整体人员的安排上,以及在整个执法、执行、监督上都必须有这样一个条件。我们在从事规划的时候必须考虑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条理,以及综合发展的性质在什么地方。
第三,城市规划必须创造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形象。要透过城市规划把城市形象充分表达出来,使整个城市形象在一个区域里有一个独特的联系。
第四,利用土地规划,创造税收。土地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要通过对土地的规划,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以法治为先导,建特色生态城市。
我觉得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需要的居然是“绿地、景观、阳光、新鲜空气、水面以及休闲游览的好去处……”市民希望“城在园林中,房在树丛中,人在绿色里……”未来,中国的城市必须立法,要求开发商利用水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地热、风力发电,来减少中国对石油能源的依赖性。
中国城市发展不能再统一标准“穿制服”,必须因其历史、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而特色化。城市也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有完善的高速公路,供水、污水处理、燃气供应与大众捷运系统。提倡“生态建筑”,这绝不是简单的返璞归真,而是建筑业的一场革命。是在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体现出有利于人类延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法则。
中国城市的立法,也必须公平、公正、无歧视。当然,城市的居民也要提高自身素质,认真的遵守法律法规。只有这样,“生态建筑”才能茁壮成长!
三.由外向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住宅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拉动消费方面始终当但了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住宅建设的增长方式仍然属于外向型、粗放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郊区、卫星城和中小城镇有了较快的发展。这类地区的住宅建设规模不同于城市中心区的发展模式。当前低密度住宅建设的规划尚缺少经验,应该加快住宅建设从粗放型转型集约型,贯彻实施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加快城建步伐,跳跃式前进
中国是个近代战乱的国家,以前没有钱搞建设和规划。可是目前越来越有钱了,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了。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好这次机会。
我们在前进,西方国家也在前进。所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无法赶上西方的发达国家。所以要“跳跃式”发展。所谓跳跃式,就是借助一个中间力量跳过去。中间力量是谁呢?就是外脑。利用外脑跳过去,再找一个外脑跳过去,我们才能够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但是我们的跳跃式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要引进——学习——超越——形成自己的风格。
五十六个民族、十三亿人口的努力,定会描绘出东方的“万里长卷”。
-全文完-
▷ 进入au999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