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难忘家乡的元宵节潇湘洪子

发表于-2009年04月10日 晚上7:16评论-2条

难 忘 家 乡 的 元 宵 节 

“火树银花家家晓,淑气鸿禧处处春”,这是古诗人对农历春节热闹景象的生动描绘。今年春节前夕,正在东莞忙于春节筹划员工文化活动的我,收到了家乡老友的来信:元宵节举办高71班(湘潭县三中)同学聚会,到时去湘潭白石广场看花卉展及元宵节民俗风情晚会,务必出席,如此云云。读罢来信我既高兴又失落:今年元宵返乡恐怕又难实现啰……

这些年来,我的元宵佳节一直与公司职工吃汤圆加餐,年度摸奖大会那热闹的场面紧密关联。作为企业文化活动的推广单位,每年春节我出勤的时候居多,回家过春节的机会很少。加上去年极端天气影响我国十余省份,东莞广州等车站自元月27日起,就不再售出除夕前的车票,回家成了泡影。因此对这次元宵的同学聚会充满憧憬。

对于以往在家乡过元宵节的日子,我一直魂牵梦绕,深深怀念……

故乡的小镇有很古老的历史。至今还有清未民初老街的建筑和明未观音庙的遗迹。王夫之的后代、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的重要幕僚、清末光绪皇帝恩师、国学大师王壬秋的故居,就在我们镇上的云峰庵村。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元宵节是十分热闹的。那时的集市和观音庙相隔不远。庙宇座落在集市旁一个不高的山坡上,有两面三百多级花岗岩台阶供香客游人拾阶而上。在山顶,还有一个青石板铺成的大广场,举行庙会的时候,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小时候元宵节那天,镇集市和庙广场人山人海,商贩、货郎和杂耍卖艺的人,都云集于此,镇上的男女老少都要去看花灯,看皮影戏,真是人潮熙攘,鞭炮声声,锣鼓喧天……

小时候,我和妹妹总在父亲的陪同下,去观音庙和老街看热闹。在那个经济还不富裕,交通相对落后的年代,元宵那天和往日赶集相比,卖各种土特产和小玩艺的商贩更多,而且摆摊买卖的时间从清早要持续到晚上,因此那天也成了家庭主妇们大采购和小孩们解馋置新衣的好机会。

那时观音庙广场和市集上的节目和游戏有:放电影,皮影戏,马戏,舞狮,舞龙,湖南花鼓,杂技,武术,,耍猴把戏,猜灯谜,放花灯,放孔明灯等。让我们小孩大饱眼福,大开眼界。

而且,摊贩出售的小玩艺和风味小吃,同样令我们向往不已。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如刺绣、竹器、泥人、瓷娃娃、笛子、二胡、古钱、玉器,令我爱不释手,留连忘返;那风味小吃,有糖葫芦、无花果、臭豆腐、炒板栗、年糕,色香味美,让人垂涎欲滴。而父亲也每次让我们大饱口福,尽兴而归。

父亲带着我们猜灯谜赏花灯时,总不忘告诉我:元宵节是我国古代的“情人节”,那时的城市村庄也是“金吾不禁夜”,千金小姐和大家闺秀均可在丫环的陪同下赏花灯、看戏曲、观舞龙舞狮,也借机与自己钟情的风流才子“幽会”。秀才书生则一个个羽扇纶巾,骑着高头大马,穿街过巷,赏花灯,猜灯谜,等待街道两旁阁楼上的小姐“拋绣球”或与心上人约会,互诉衷肠。在封建礼教的重重束缚下,这样的机会,一年之中并不多。

后来,我考到了县城读高中,又在外地读了多年书,一年之中回家是越来越少了。后来镇政府另迁新址,镇上老街的老房子一幢幢地被各式的楼房取代。更让人惋惜的是:经济的富裕,交通的便捷,时代的进步,也使庙会日渐衰落,镇上除了龙舟队之外,再也找不出一支舞龙舞狮的队伍。在镇上的商店,原本一元钱就可买一盏的精美花灯,现已涨价至动辄上百元;那些做花灯的手工作坊,再也不觅踪迹。

这辈子,我也许再也无法重温小时候在父亲陪伴下逛市集看花灯的那些美好时光了……

但这么多年以来,我还一直记得我第一次猜中灯谜时的欢快情景;还一直记得那时演皮影戏的艺人,技艺真是出神入化,让人拍案叫绝;还一直记得那些镀上金粉的,花生大小的烧制泥塑,栩栩如生,精巧细致……

现在小泥人在家乡的集市上恐怕已经绝迹,只在旅游景点的精品店偶可见到。想起小时候所买的泥人如今悉数遗失,令人顿生惆怅。

更令人向往的是:一到晚上,在迷人的月色下,家乡宁静的小河边,早已是一片灯火的海洋,家家户户提老携幼来到河边放花灯,花灯多为莲座形和船形,中间点上蜡烛,十分精致和美丽。家乡的小河安详地无声流淌,花灯则星罗棋布地铺满了平静的河湾,恰似天上的银河。人们带上美好的愿望,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花灯小心翼翼地放入水中,顺流飘下,也预示着春节在正月十五那天正式结束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明天(正月十六),人们又将投入新一年的农桑生计……

后来偶尔春节在家乡过年,外地来的湖南花鼓戏和舞龙舞狮队挨家挨户拜年闹新春,总会勾起我对昔日元宵节“三五星桥连圆月,万千灯火彻天街”盛况的回味和遐思……

母亲亲手烹调的汤圆(家乡俗称元宵),我已多年未曾品尝。而那独特香美的味道,却已烙在我心灵深处,经年不化。

那时候,我经常帮母亲磨米粉(一半糯米一半粘米混合在温水中泡上一天后,再到石磨上磨),母亲洒米,我推磨,磨盘“骨碌骨碌”,象牛乳一样洁白的米粉从上下两个磨盘的夹缝中源源流出,顺着石槽流入木盆中。磨盘不停转动,而洒米的人要眼疾手快,配合默契。我磨累的时候曾与母亲交换“工种”,却总是以闹出笑话,把看似简单的事情做砸了收场。

磨完米粉后,要把磨好的米粉用布袋装好,吊在房梁上“晾干”。正月十五的晚餐,一手好厨艺的母亲,一下午都在忙碌:要做好一桌丰盛的菜、炒上一锅香喷喷,油而不腻的糯米饭、做一竹筛油光滑亮的汤圆。

父亲告诉我: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由来有好几个传说。老人们还流传另一个元宵节的故事。元未明初,当时的义军“红巾军”把军事情报密封于汤圆内进行反元起义的联络,并立誓“消元兴汉”,人们特称汤圆为“元消”,后人习惯上又称之为“元宵”,也涵盖了春节过完的意义。这小小的汤圆,成为正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共同品尝的一种美食,用以怀念和总结过去,祝愿美美满满,团团圆圆。

元宵佳节过后,三阳开泰,天气转暖,莺飞草长,万物复苏,千家万户又将开始新一年的男耕女织、买卖经营。所以,元宵佳节如除夕一样,照例要一家人团聚,共进晚餐……

母亲的厨艺是乡邻不吝夸赞的。她炒出的糯米饭火候适中,猪肉肥而不腻,加上蜜枣、花生、桔饼、莲子、子姜、香肠等佐料,咸中带甜,香气扑鼻,令人垂涎三尺。而汤圆饵中有芝麻、白糖、生姜、花生末、莲子末,加上火腊鸡腊肉馅,风味独特,汤圆搓得又圆又细,再倒入一锅辣子芹菜(家乡人称芹菜为“富菜”)汤中,煮到汤圆浮上汤面,便可趁热品尝了。

元宵节的伴晚,千家万户华灯初上。我们一家人,叫上爷爷奶奶和邻家的几个长辈,欢快地吃着团圆饭,母亲也会把替我们保管的“押岁钱”和新学期的学费交给我和妹妹,勉励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后,父亲就会带我们去老街观看闹花灯,舞龙舞狮等。这个夜晚,家园的温馨和美好的遐思,定会填满年少爱做梦的我缤纷多彩的梦境中……

后来,我因为学业和生计,长年在外面求学,而后又为了生计辗转南国流浪在外,元宵佳节,照例都要去小吃店吃一碗汤圆。却怎么也品尝不出它的香甜可口,怎么也无法从中寻到家乡元宵节的气息和痕迹。我不知道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时代变迁的悲哀……

不久前,我和妻子从工厂请假回了一次家,终于尝到了久违的母亲亲手做的家乡、糯米饭和汤圆。回家探望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回到东莞后不久就临近春节,受全球经济危机的侵袭,以加工出口驰名世界的“国际制造业之都”东莞受到空前冲击,大批大批的外来工纷纷携妻带子背上行囊踏上了返乡途,让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回家的冲动非但没有减缓,反而越来越浓,令我有些不知所措……

小时候,爹妈居住的地方,是我们的故乡;长大了,告别父母,为了生活和理想四处奔波,我们栖息的站台就成为了第二故乡。一站一站地漂泊流浪,一站一站地停驻,悲伤喜悦交织,劳碌充实并存。在只争朝夕、宠辱不惊中,我们不断地成长和超越。有一天就突然发现:我们经历的每一站都用苍凉与流浪执拗地烙在了心中。千里之外、大雪飘飞的湘东村庄,成了我心中永远最美丽最亲切的风景。 

漂泊路漫漫,在疲倦和失落中我北眺故园,荆楚大地山长水远,暮色苍茫, 若隐若现,而父母绵绵无尽的关爱和纯朴浓厚的乡情,却在潜意识中反复放大与清晰,一如既往地鼓励和指引着我选择坚强、刚直为人、毅然前行!

在荆棘坎坷、风雨兼程的打工路上,我将永远珍藏故乡那让人神往的元宵节!

作者:东莞市厚街镇赤岭工业区绿洲鞋业有限公司文康中心 / 黄波

邮编:523940 联系电话:15338365528 

邮箱:huangbo2008168@163.com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潇湘洪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悲秋道人点评:

怀念家乡,怀念童年,怀念曾经的元宵那糯糯的味道……

文章评论共[2]个
一条河-评论

拜读了。问好朋友。at:2009年04月10日 晚上10:25

enetplok-评论

欣赏,问好!at:2009年04月10日 晚上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