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教师读论语之“不可则止”凡人莫烦

发表于-2009年04月19日 上午11:42评论-3条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向孔子问交友的原则。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善意地引导他,他不听就适可而止,否则会自取其辱。”

说的虽然是交友之道,其实也可以引为育人之道。

为人师者,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易存在两种极端。一是“不及”,二是太“过”。

不及者,是见学生犯错,对其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只教书而不育人。学生身上有缺点,有不良习惯,有恶劣行为,作为他的老师不对其进行忠告、善导,而只会推卸责任,一味地抱怨,抱怨自己偏偏教到了坏学生,而很少反思对学生的种种不肖该负哪些责任,或该尽到哪些责任。

而太“过”者,一板一眼地严格要求学生,见到不听话的学生,忠告不成,进行善导,善导之后仍然是屡教不改,于是大动肝火,破口大骂,甚至动起手来。而这些过火的教育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有可能自取其辱。

所谓“过犹不及也”,无论是“不及”还是“太过”,都不是正确的教学生之道。看来只有孔子所说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才是该被我们奉为至理名言的育人之道。

学生举止粗鲁,我们就教他要文明礼貌。学生乱扔纸屑,我们就教他要讲究卫生。学生粗心大意,我们就教他们要细致认真。学生违反纪律,我们就教他要遵纪守法……这就是忠告,但忠告绝不是念经似地把学生守则与日常行为规范念给他们听,也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法律法规。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知晓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的后果。但这些忠告只对一些自觉性高、自制力强的学生起作用。总有一些学生不听劝告,他们将你的劝导当做耳边风,甚至不满你千篇一律的絮絮叨叨。

忠告不成,也不能轻易放弃。忠告不成,还应“善导”之,做到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善导的“善”字,既可以解释为“善意”,又可以解释为“妥善”。善意地引导,才不致误导,妥善地引导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善导之法,如同大禹治水,摒弃堵截之法,而妥善疏导之,做到“开渠引流”,往往能令一些学生幡然醒悟,迷途知返。

可是忠告而善导之后仍然没有效果呢?总有一些学生,我们对他晓之以理,他却蛮不讲理,对他动之以情,他却冷酷无情,对他导之以行,他却霸道横行……就像孔子说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时候我们就要“不可则止”了。

可是很多教师却往往不知道这“不可则止”的道理,或者知道这个道理,却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

我认为,“教育万能论”、“师道尊严”、“道德光环”,是套在教师头上的三大枷锁,使教师无法做到适可而止。

首先是“教育万能论”带来的精神压力。

“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人。无论什么样的人,只要给予合适的条件、环境,就能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把人教育培养成所要求的人。这种理论类似于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的观点:“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理论是对的,但在现实中却永远都实现不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你根本找不到那个合适的支点,也找不到那根合适的棍子。

可是有人却将这种理论奉为绝对真理,并据此提出这样的一个命题,“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不可否认,这句话可以鞭策老师充分认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明确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所应负的责任。但在成为一种有力的鞭策的同时,也成为了一道沉重的精神枷锁。

这道精神枷锁会导致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进而对学生、对教育目标的期望值过高。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教诲,都可以培养成自己心目中的好学生,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己无能。无能的教师就不配当老师,不配当老师就无以立足。于是在种种合乎礼法的教育方法用过却不能见效之后,教师便会怀疑自己,责备自己。对自己求全责备的同时,也对学生求全责备。对学生的求全责备遭到反抗后,就采取了一些极端的作法,如体罚、变相体罚之类的有违现代教育礼法的行为来教育学生,结果不但达不到教育的要求,还违反了师德,触犯了法律,将自己推向了被告席。

其次是“师道尊严”造成的心灵创伤。

自古就有严师出高徒的说法,所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保持自身的尊严,这观点本来并没有错,但问题是任何的真理一旦被过分地尊奉并强调之后就会被神化,然后又被残酷的现实击得支离破碎。师道尊严被过分强调之后就会变得神圣不可侵犯,而现实又在屡屡侵犯这不可侵犯的师道尊严。

教师在学生面前竭力保持这神圣的师道尊严,认为教师不严格要求学生就是不负责任,认为学生不按老师的要求做,就是不尊重老师,就是对老师尊严的挑战。于是无法容忍学生的不听话,更无法忍受在自己的严格要求下、谆谆教导下仍有那么多不仁不智、无礼无信的学生。而现实中的一些学生又何止是不听话?顶撞老师者有之,辱骂老师者有之,殴打老师者有之——2007年5月,北京海艺的辱师事件我们还记忆犹新。

当苦口婆心地劝说,用心良苦地引导都无济于事之后,教师便会感觉师道尊严受到了侵犯,感觉受到了莫大的污辱,于是不平、悲哀、乃至满腔愤慨,这是一道多么沉重的心理枷锁啊!2007年6月,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就发生了一幕这样的惨剧:39岁的女语文教师何小容在课堂上制止几名男生打牌时,遭一名男生恶毒辱骂。何气愤难当,在结束两节课后,疑突发心肌梗塞猝死在学校。如果在街上被一个不相干的地痞无赖当众辱骂,恐怕也不会如此介怀。只是因为骂自己的是自己教出来的学生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若父母被孩子当众辱骂又会怎么样呢?正是一番苦心换来满腔悲愤,痛定思痛,痛何以堪!

再次是“道德光环”产生的超道德诅咒。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是到死丝方尽的春蚕,是成灰泪始干的蜡烛……”诸如此类的赞誉之词,为教师套上了一个多么崇高而又圣洁的光环啊!可是光辉的背后总难免要留下许多阴影。所谓“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越是高直的东西便越是容易被摧折,越是洁白的东西,便越容易见污点。

老师既然是圣人,就应该没有老师教不好的学生。如果有老师教不好的学生,就说明老师不是圣人,不是圣人就不称职,不称职就该受到谴责与唾弃。孔子被世人奉为圣人,可是孔子也无法将三千弟子都教成贤人啊。孔子的弟子中想必也有不贤者,也有不肖者,也有不仁者,可是依然不影响孔子成为圣人。可见现代人对圣人的评判标准更高,因此要求也更严格。

世人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老师,为老师戴上了光环的同时,也套上了沉重的金箍,而高标准的道德要求是令人头痛的紧箍咒。

那么当老师对学生忠告而善导之后,学生依然不贤不肖不仁时,就会敏感地体会到来自内心的谴责与外界强烈的压力。

在这样的三道精神枷锁之下,有责任感与自尊心的教师常常感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忠告而善导之"之后,即使“不可”也不敢“止”,只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强以为之的结果,往往又是自取其辱。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凡人莫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燎原百击点评:

引用一下: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教师不是万能的,非圣人而,尽心竭力了,外界诟病勿以为重。

文章评论共[3]个
柴立中-评论

夫子以“无可无不可”为道学精神,三家村学究安与知此?古人云:“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明乎此,可以为应试教育的老师。at:2009年04月19日 晚上7:00

凡人莫烦-回复受教了。 at:2009年04月19日 晚上7:39

环保西瓜-评论

好像你也是个教师。at:2009年04月29日 晚上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