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待进生 待到何时摩曼

发表于-2009年04月24日 下午3:12评论-4条

待进生是从事教育的学校或者个人包括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对一部分学生的特殊称谓,应该是有时代烙印的,因为浅显的印象是至少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没有听过待进生这个名词,后来各种各样的考试接踵而至,通过考试以及考试的比较把班上的学生以成绩为标准区分出来,自然就有好的学生和不好的学生,好的学生称为优等生,不好的学生就是待进生。

其实一开始并不叫做待进生,而是叫做后进生,之所以叫做待进生,可能待进生里面暗含着期待,从字面上没有一棍子打死,人文一些。实质是一样,只要这个词语存在,对学生的着歧视就存在,只不过换个说法而已。

既然出现了这个名词,就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存在着这样一批学生,他们在平时的各种考试后的摆位次时位居后列,一般考个三两十分,甚至几分。而考试之后是要评比的,评比的依据是平均分,可想而知,当一个班级其余同学成绩比较好,出现了分数特别低的情况,会让班级受到多大的损失,所以,从算分的角度来说,这批后进生拖了班级的腿,是班级平均分的累赘。

所以直接的方法就是取消考试,或者只考不评比。但是现实上不可能,虽然国家有政策,说要减轻学生负担,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理论上都对。可是为什么一方面三令五申,另一方面却依然大张旗鼓,倒不是我们的学校全部是胆大妄为之徒,而是这样做的土壤很肥沃,坦率地讲,现在社会上的中坚力量都是恢复高考之后毕业这批大中专毕业生,是知识的青黄不接让他们迅速成为社会的宠儿,风光在社会地各行各业。在享受知识的成果之后,他们迅速地将这种实惠转化为对子女及学生的期待,指望着重复着自己的成果或是延续着自己的梦想,乐此不疲,所以孩子的成绩是他们最为关注的,如何了解孩子的成绩,只有通过考试,考好了心里能踏实一会儿,考不好,知道差距也就知道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考试结果就成了区分孩子优劣的坐标,于是班上好的学生就是优等生,反反复复考的不好的就是差生,好听一点就是待进生。

而且,从现实上来说,我是赞同考试的,甚至也不反对这种评比性的考试,考试后的评比所起的激励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无法想象,一旦取消考试,教师怎样教书,学生是否还会学习,本人丝毫不怀疑或诋毁我们教师的崇高师德,但是都是生活在凡间的肉身凡胎,如果缺少约束和考量,自然放松了许多。三十年前的闹剧至今历历在目,没有人否认恢复高考对中国的巨大作用,只有考试才能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只有人才才是利国利己的资本。

被形形色色的教育理论包装的专家学者绝对不赞同这样的观点,行行出状元,说起来轻松,做起来谈何容易,八十年代,靠胆大兴许就能发财,现在行吗?九十年代靠一点点知识打着下海的牌子也能成就事业,现在也不行。同样的道理,在八十年代,有个中专毕业就能混个现在的镇长书记干干,九十年代本科的没准现在都什么正处,副处,现在研究生找工作都不容易,并非当官发财是唯一的出路,但是,从人生的追求而言,总希望孩子在某个方面做出一点成绩,你非要说隐居山林是最高的境界,那我们不谈。我的意思是作为父母也罢,老师也罢,总希望孩子好点,通俗意义上的好与歹,只能从现实层面上去取证,多多少少还是能说明问题的。

现在的就业形式不好,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以后的就业更难,一无资金储备,二缺少广泛的人际关系或背景,从事的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当然这些事也需要有人去操作,但是如果中国真正达到了就业不分优劣,只是工种不同的话,而且待遇也没有多大差别的话,也就没有怨言了。但情况恰恰相反,职业的歧视与所谓身份的歧视愈演愈烈,孩子要想有个较好的前途,几乎只剩下一条途径了,就是读书,而且要读好书,上好一点的学校,前景稍微要好一点。读书不代表就行,不读书则是万万不行的,我认为这是负责任的态度,尤其对农村的孩子而言。

我们真的不能完全听从那些炫目的理论,然后让我们的孩子继续为那些所谓的上流社会人氏鞍前马后的效劳。非常有一种可能,目前的这种状况只能让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也会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生活的沉重让我们必需现实地去面对,再务实地改变我们下辈的际遇,也算是为社会公平做一点贡献。

那么只剩下一个问题了,就是怎样面对考试之后的待进生。

转化待进生是一个较大的课题,也是不少老师的心血所在,短时间内罗列个三条五点也不是个难事,但是成效不见得有多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操作起来较难,而是坚持不够。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老师身上。而且主要是教师的观念、价值判断和实际操作上。所以就这个问题本人想从基本的两个方面啰嗦一两句。

先从精神方面说起,其实说白了,就是摒弃歧视,很难的。很多理论听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再要坚持下去就是难上加难。一个经典的说法,爱自己的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爱别人的孩子就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了。同样的道理,喜爱优秀的学生也是一件很本能的事情,要爱待进生就显得困难的许多,面对考得不好的学生,克制自己的情绪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老师们的口头禅,然后以着为学生好的名义纵容自己的粗暴,甚至把这种情绪在班级流露。听我孩子在家说,考试时如果把班上的几个差生除掉就好了,还听说有的孩子说过,地震把班上的差生震死了就好了,听过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童言无忌,更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如果换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如果那几个差生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你还容许这样的语言吗?人家也是爹妈历经十月怀胎生下来的,也经历着初为人父和初为人母的喜悦,也有对孩子的种种规划与期望。可是,仅仅因为考试考得不好、甚至就一两次没有考好就应该得到这样的待遇吗?听说著名演员王铁成生了一个傻儿子之后就决意不再生了,怕的是后来正常的孩子会挤占傻儿子的爱,谢晋的儿子、秦怡的儿子,王姬的孩子智力都有点问题,丝毫不影响他们是伟大的父母亲。况且我们的学生还没有到这一步,我们概念中的待进生是完全意义上的正常儿童,甚至也有天才儿童,有很多孩子是厚积薄发的,现在不好,不代表以后不好,更不能代表永远不好,孩子的成绩不好不代表其他方面不好,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我们尚且不能关爱这些没有定位的孩子,很难想象面对的是那些智障孩子我们会有怎样的野蛮,不能这样啊!职业决定着我们与其他人是不样的,即使我们内心无法认同这些目前还没有达到你理想模式下的孩子,那么你即使是唯心的,我也请求老师们检点一下自己的行为,老百姓的话是很通俗,权当是自己多养一个,很能震撼人心的。

其实要求也不是很高,甚至撇开职业的因素,实在不喜欢就不喜欢,可是你就不能歧视他,即使是唯心的,你也要给予他们起码的尊严。长大以后的学生,一般不太记得小时候是怎样读书的,而那个老师对他特别好或特别不好倒会记得清清楚楚。育人比教书重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学生比机械地教给他们一些死知识重要,因为知识以后可以再学,心灵受到的伤害则会给他们幼小的心里留下阴影。释放一下自己的爱心,让待进生也有所分享。兴许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喜欢举罗森塔尔的例子,罗森塔尔效应是不分优等生和待进生的,随机抽取的十个学生在爱心的庇护下全部进步了,完全是爱的结果。还听说过一个笑话,说有一个厨师特喜欢吃鸭腿,于是每次都把鸭腿留下来自己享用,老板发现了,责问厨师,为什么鸭只有一条腿,厨师说,鸭只有一条腿,要么我带你去鸭棚去看,老板去了,鸭们正在睡觉,自然是一条腿压着另外一条腿,极像一条腿,老板拼命鼓掌,把鸭子全部惊醒了,站了起来,终于看到了两条腿。老板立马训斥厨师,这不两条腿吗,厨师却笑了,对呀,鸭子也需要鼓掌呀!几乎所有的人都需要别人的鼓励,挫折的确可以促使人成熟,但是激励更能让人进步,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因为成功而成功的例子则更多,不要整天把恨铁不成钢挂在嘴上,从铁倒钢不是一个恨字解决的。

也不是一味地鼓励就能解决问题,表扬和鼓励是转化待进生的基础和前提,不是全部。有个尺度和方式的问题,时机也很重要。既要达到表扬的效果,又不能过分拔高,我们可以适当地放大他们的优点,但不能捏造优点,不能背离真实,有些老师一节课下来能说几十个“你最棒、你真行”听着就有点肉麻,学生恐怕也很难完全认同。方式也要注意多样化,不能一味地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大庭广众下的表扬信度要求很高,要注意让其他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是恰如其分的,因为集体情况下的表扬可能会引起其他学生的羡慕和嫉妒,当你不在的时候,其他学生有可能会讽刺和挖苦,对这些学生还会引起逆反,失去应有的作用。个别谈话倒可以放松一些,因为当事人只是师生双方,其余同学的看法也就不存在了。时机的掌握完全是一个火候问题,一般地说,开学初、考试后、集体活动时都是很好的时机,开学初大家相互不了解,完全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只有老师清楚大家的基础,你的鼓励和表扬极有可能让这些学习上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甚至就能赶上大部队。考试之后,一定要仔细地分析试卷,不能仅仅盯着上面的分数,通过精密地分析试题,发现学生完全是可以提高的,只要减少失误或者平时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的话,进步是必然的,而一旦进步之后,再给予激励,也是会给学生带来信心和动力。集体活动时孩子的荣誉感是极强的,在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而压抑的情绪会极度释放出来,他们的表现是非常投入的,特别渴望在自己的强项中找回自尊,所以老师在这是适当地鼓励就会延续着他们的骄傲,重树他们的信心。道理其实很简单,既然别的事可以做好,学习自然也不是问题。这些都是面上的问题,具体还有一些点上的问题,就不再详细地展开,有一个原则,细节决定成败,教书育人的人绝对不能疏忽那些可以施教的细节,这种捕捉机会的能力也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说说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都说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其实也包括一些技术性的成分,是决定性的因素,课上的好坏决定着学生成绩的好坏,当然,这里也不是广义地讨论教学方法,而是就转化待进生提一两点:

一定要注意教育的台阶性,待进也就是等待进步,无论是在提问还是安排作业时,你要让学生自己觉得是可以进步的,所以量身定制不失为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问时要将一些思维跨度不大的问题留给他们,既可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带到你的课堂,同时也可以让他觉得自己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还有在安排作业时,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也可以留给他们,比如语文教学时的朗读、数学教学中的计算都是很适宜的,转化待进生,首先转化的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转变了,就完全可以把他们拉回倒正常的轨道上,应该说现在的试题,难度设计的都还可以,基础性的考题较多,只要能将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做好,考个一般的分数难度不是很大,我们说从九十到一百很难,但是从三十分到六十分还是不难的,只要老师注意,学生配合,再辅以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转化待进生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学校也要重视待进生的管理,无论是从教育的规律出发还是实际的教学质量出发,这批贴着标签的学生都要认真对待,所以不妨将他们的转化效果当作对老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首先大体确定每个班级有多少个待进生,然后可确立这批待进生的短期转化目标和长期转化目标,经过一个时间段之后,在实际考核,想必对工作会有一定的促进的,当然在安排老师代课时,一定要采用循环的方式,这样老师一接手,就清楚这批孩子主要是自己的事,今年如此,明年还是如此,想对付一下在丢给别人是行不通的,看病看在前总是少走不少弯路的。

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是为了一切的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更需要关注那些待进生,虽然我们的理想模式是全社会都能关爱他们,但是目前,尤其是在农村,显然你条件不成熟,所谓的留守儿童关爱之家也不过就是挂个牌子而已,很少有人务实地去为他们做多少事,家庭也是如此,农村的父母大多外出务工,即使在家也只能提供孩子的花费而已,意识上始终认为教育孩子只是老师的事,不愿意也不会过多涉入孩子的教育中,老师想和家长交流,换来的结果正常是学生挨一顿打,反过来只会让学生对老师的滋生厌恶之情,所以,工作在农村的老师只能比城市的老师更加含辛茹苦一些,更加应该值得别人的尊重。老师这个群体常受到一些攻击,有的也属实,比如,收礼呀,家教呀,吃拿卡要呀等等,可这与农村老师是无缘的,我们的农村老师拿着微薄的工资,付出着比别人更多的辛苦,跟在后面受到不公正的指责,其实是很冤枉的。有老师感慨,我们的确要关爱待进生,可是我们农村的老师算不算待进的老师,谁来把我们关爱一下。是一句笑话,但听起来有点酸楚。

还是把自己的情况搁在一边吧!和那些还被贴着待进生标签的孩子想比,他们则更加需要我们关注,关爱直至摘下标签,教育发展首先要达到的目标是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实现自己的发展,激发他们的生命热情,更好地展示自己,如果还让他们生活在阴霾中,我们当真做好了我们的工作吗?

与所有同仁共勉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摩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驭志无疆点评:

太多的时候,教育的悲哀就在于没有因材施教,没有发掘每个学生的个性优势。
无所谓先进,后进,只有没有没有找到进步的途径!

文章评论共[4]个
吹糠见米-评论

第一次听说待进生,看完作者的文字,总算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呵呵。at:2009年04月24日 下午5:42

吹糠见米-评论

现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太单一,甚至比不上孔子那个时代。孔子在评价他的学生时,都知道用不同的标准来肯定。at:2009年04月24日 下午5:44

enetplok-评论

欣赏,问好!at:2009年04月25日 清晨6:14

浏阳老虎-评论

有些事开始时是喜剧,结局却是悲剧。有些事开始时是正剧,结局却是闹剧。一幕幕开场的锣鼓,一曲曲落幕的悲歌,如今都已随风而去,惟有那轻轻的一声叹息,长驻在我的心里!——我的电脑出了问题,所以今天才回复——好在人脑还正常,呵呵!at:2009年04月27日 早上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