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包子
菜包子不是小吃食品,是人的外号,一个朋友的外号。
菜包子虽然不是食品,却与食品有关,就因爱吃包子而得名。据说他小时候一次能吃一笼包子,那时乡村生活苦,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便用菜包子待客,没想到包子刚一出锅,就被他吃了个净光,搞得母亲很似尴尬,从此他的菜包子名字便声名远扬。
我与菜包子自小一块长大,一块玩耍,一块上学,又一同招工进厂,所不同的是他分在了小包装组,我分在了一车间,虽不在同一车间,却能天天见面,有时遇到闲的时候,还能聊聊天什么的,日子在不经意间流逝着,与以前不觉得有什么不同。只是随着厂子业务量的增大,菜包子所在的包装组要经常加班加点,这样我俩在一块的时间便越来越少了。
我俩又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见面了。那一天,正好厂里停电放假,我俩才有了坐在一块的机会,我便得知他已当上了组长,还和自己组上的一个女工谈起了恋爱,却遭到了女工家人一致反对,原因是人家哥嫂弟妹几个都是吃国家财政的行政干部,哪能瞧得起他这个工人,于是两人间的关系正在经受着世俗的考验。
也许是菜包子的为人处事过于直率,也许是菜包子的好心眼感动了女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煎熬,女工最终挣脱了家庭的束缚,依然选择了与菜包子结秦晋之好,这时我们都为他俩的结合而祝福。
世上的事情瞬息万变。两年后,原本红红火火的工厂却因经营不善倒闭,我还好早一步调出了工厂,他两却因工厂倒闭而面临着下岗,这时他爱人的家庭像炸开了锅似的,纷纷责备他爱人是自找苦吃,明明看着是火炕非要自己往里跳!
大人的不解,哥嫂的责难,并没有使菜包子两口子翻悔,他俩像所有的下岗工人一样,苦闷过,彷徨过,沮丧过。就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妻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有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在经过了暂短的阵痛后,他便想起了自己小时最爱吃的水仙包子,于是就筹划着办个小吃摊点,专门经营包子稀饭。他原本打算从爱人娘家几个哥嫂处借钱,可看着他们一个个不屑的样子,就放弃了借款,自己靠贷款白手起家。俩人开始起早贪黑,苦心经营着这个摊点,用诚心来换取自信与尊严。
几经寒来暑往,他的摊点也和他的年龄一样越来越大,已成了小城里的菜包子小吃城,他也成了响当当的老板。他用辛勤和汗水改变了理想中的一切,而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他那副永远都是笑盈盈的脸庞和他的为人。
而今的菜包子今非昔比,光鲜而引人注目,每每别人见他都喊菜老板,而我还是改不了口,总觉得菜包子菜包子喊着顺口、亲切。
编外记者
他是一个编外记者。
他一九八一年从商洛师专毕业,被分到了丹凤师范,成了名传道授业解惑的心灵工程师,随后因工作需要被调进商州区政协,在那里呆了不到两年,他又被抽调到当时的行署,与一帮子从各界抽调来的年轻精英,筹建外事办公室,当时他们白手起家,跑编制、跑经费、跑项目、租房子,在不到一年多的时间里,外事工作便有了眉目,成功的打造了商洛特色旅游项目----丹江漂流,首次接待了20多个国家的60多名在陕外籍专家,一下子外事办成了商洛联络外地的桥梁,得到了地委、行署的重视,外事办很快就被升格为副处级单位,他也被组织任命为办公室主任。也就在这时,命运同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从而改变了他的命运。
那是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当时的一位地委领导为了安排自己的亲戚,便谈话让他腾出位子,去山阳高坝镇挂职锻炼,他一个儒弱的书生,便不加考虑,就听从了领导的安排,很快就去了山阳,没想到这一去就是三年。这三年对别人来说是很难熬的三年,可对他来说,倒不觉得什么,因为他从小就喜欢文学,这样权当是在深入生活,他在大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且早在1987年就在>杂志上发表了小说[ch*]女作>,眼下他正在为另一篇小说积累素材。
他的三年是这样走过来的,那时他是挂职副镇长,镇上的大小事情只有发言权没有决定权,他索性只看不说,虚心学习,直接吃住在老百姓家里,没想到三年时间不觉得就满了,且收获不小,用他自己的话说,三年的乡下没有白呆。
三年的挂职锻炼结束后,他怀满腔热情回到了行署等待提职,3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眼看一同下去挂职的人都提职了,副县长、副局长,最差的也是两大院里的科长,而他仿佛被领导忘记了似的,他找一次,领导说等一等,他再找一次,领导还说等一等,丹江河里的水肥了瘦了,商山上的草木绿了黄了,而提职的事还是遥遥无期,这时一些相好的朋友劝说他不懂游戏规则,他一笑置之,最后他心一横,那里的黄土不埋人?便毅然辞掉了公职,去了西安,成了一名文化打工族。
刚到西安那阵,他凭着扎实的文字功底,辗转奔坡在几个报社,靠一边写稿一边编文艺副刊谋取生活。>、>、>都有他辛勤耕耘过的汗水,这样在不到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就彻底被融入到了古城西安的文化圈里。这时,正好>杂志社需要人,经人举荐,他便成了杂志社的一名编外记者。
在杂志社,他虽是编外,业务上却是骨干,由他主持的>很快就成为名牌栏目,吸引了陕西乃至省外的名家大碗作者,他编发的报告文学和税务精英人物通讯,期期精彩,篇篇耐读,令业界同仁刮目相看。他还在国家级刊物>杂志上,发表了>等三篇报告文学而引起了轰动,他这个编外记者很快就被任命为编辑部主任,不巧的是,杂志刚创出了特色就停刊了。
是金子放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光,正在他谋划着下一步的打算时,又有一家单位的领导找到他,聘请他出任杂志社主编,这样从筹备到出刊,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经他主编的又一本社科刊物问世了。
早在多年前,我也受父亲影响开始爱上了文学,在发表了一些作品后,我也给他寄了不少稿子,但却因种种原因,发表的少,大部分稿子都石沉大海,事隔几年后的今天,我连续给他寄了4篇稿子,却没有一篇被采用,我很生气,以现在人的观点,只要有熟人,不愁办不成的事,可他是我哥屈路影呀,怎么只认理不认人!
其实,是我错怪了他,他有他一贯做人与做事的原则,否则的话,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文人了。
而今,他已在西安漂泊十几年了,虽然他仍是一个编外记者,但他早在几年前,凭着一本省作协的会员证和杂志社的编辑部主任一职,就将自己的工资关系转出了商洛山,进了西安的人才交流市场,彻底断了后路,因为,他再也不想回到曾令他伤心的商洛山……。
-全文完-
▷ 进入danying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