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剧的随想
最近一连看了几部电视剧——《金婚》、《王贵和安娜》、《一个女人的史诗》......它们的共同点就
是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于是就引发了“文革”能不能写以及怎样表达的问题。
“文革”毕竟已经过去30多年了,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文革”是怎么一回事,他们似乎不愿意也不
想知道这段历史。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但作为一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不幸的史实,是永远抹杀
不了的。再说,没有清算,就没有理解,就没有宽恕!因此,“文革”是可以写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描写
。前些日子我也试写了一篇与“文革”相关的短篇小说——《小燕子》。经过“文革”的人说“很有文采”
,80后的则认为“古腐陈旧,没有时代新鲜气息。”同一篇文章,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实属罕见。“
很有文采”不令我自豪,“古腐陈旧,没有时代新鲜气息。”真给我当头棒喝,年轻可畏啊!
如果写“文革”反映不出时代的新气息,那“文革”真的不能写了,只能是“古腐陈旧”了!
而上面提到的几部电视剧令人耳目一新,使年老的和年轻的代沟突然冰释了——大家轻轻松松、舒舒服服
地在视频前相互沟通了、理解了。
感谢这些电视剧的原创小说作者,如果不是他们独到的构思、辛勤的劳动,怎么能达到这么好的教育效果
呢?
很自然想到了当代的文学界,为什么严肃小说没有市场了,而网络小说以它雅俗共赏的风格占领了大半壁
江山!左一个“随如风去”、右一位“潜雨入夜”;前一名“窗前明月”、后一称“旷野小草” ......这些
小说作者一不图名,二不求利,只想使自己的灵感如泉水般的倾泻出来,又如钱塘江的潮水汹涌澎湃,势不
可挡!
小说起于“六朝”,盛在“唐代”。鲁迅先生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与六朝之粗陈梗
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时以为小说。”(《中国小说史略》)其实,唐人谓小说为“
传奇”,有晚唐裴鉶《传奇》一书为证,至宋朝才正其名之曰“小说”。
历代正统文人都鄙视“小说”,叫它“闲书”——供人饭后茶余消遣而已!连曹雪芹也说:可悦世之目
,破人愁闷、亦可以消愁解闷,喷饭供酒......
好一个“破人愁闷、喷饭供酒”!但读过《红楼梦》的人都深知,这是曹雪芹愤激之言。他是通过“小
说”这个体裁,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封建末世社会极其生动而真实的历史画卷。《红楼梦》是现实生活基础上
最大胆、最巧妙、最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艺术虚构,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所以它反映的现
实、其涵盖面和社会意义是极其深广的。难怪当代文学巨匠王蒙也不无感叹道:最具耐读的小说,唯有《红
楼梦》!
有一次看国外电视,外国人把《红楼梦》搬上了话剧舞台,穿的却是现代人的服饰,总觉得不伦不类。
后来仔细一想,他们是把《红楼梦》本国化了、现代化了、注入了时代的新气息。当然,其内核是不能改变
的,变化的只是表现的形式。
现在多数年轻有为的网络小说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都很高,也不乏诗情画意、雄浑挥洒之作。遗憾的是
其内涵均欠深刻,读来虽然然上口,读完就忘了!于是我便想入非非,能不能借网络小说的花枝招展来描写
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新小说呢?前几年,我在网上看过一篇反映“文革”的长篇小说,但由于它太概念化、
太政治化了,所以读起来很吃力,而戴厚英的《人啊,人!》、柯云路的《芙蓉国》等倒不愧是尝试反映“
文革”的力作。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文学界难道就不可能再出现一个曹雪芹或李雪芹,将来就不会
有几部与《红楼梦》相媲美甚者胜过它的扛鼎之作脱颖而出呢?(曹雪芹写《红楼梦》还不到二十岁)
还是老话一句——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文革”是可以写的,关键在于写作技巧及表达方式的创新。
我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
孔凡辛
2009.05.06
-全文完-
▷ 进入孔凡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