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菊珍(1936—1995),浙江上虞人。1958年7月毕业于杭州师范,曾在杭州下城区小学、福建连江实验小学任教。1963年调来贵溪实验小学工作。1983年加入中国共[chan*]党,连续几年被评为贵溪县优秀共[chan*]党员。1984年任实验小学副校长,曾连任两届鹰潭市政协委员、贵溪县政协委员。1983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少儿先进工作者”、“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一
1936年10月,沈菊珍出生于浙江上虞县东关镇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沈静臣经营一家小布店,病故于1939年,从此家境日渐贫寒,全家六口就靠母亲任巧凤糊纸元宝(冥钱)、卖香烟等挣钱养家糊口,那年小菊珍才三岁。
1946年,十岁的菊珍在舅父的资助下终于启蒙读书了。1952年青年节,她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同年考入本镇中学就读,任校学生会主[xi]和团支部书记。1955年考入杭州师范,任校团支部宣传委员。1958年7月师范毕业。
二
1958年8月,沈菊珍带着一颗火热的心踏进了杭州市下城区一所小学,任四年级班主任、学校大队辅导员、辅导区团支部书记。第二年,这位初出茅庐的姑娘被评为杭州市先进教师、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市青年先进工作者。这一年,她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1959年春节,沈菊珍与林学山(福建军区5095部队青年助理员)喜结良缘。1961年10月随夫调往福建连江县,任教于县实验小学。当时该校四年级一个班78人,是全校人数最多的一个班,由谁来带这个班是领导头痛的难题。沈菊珍不顾自己体弱,两个孩子又很小,自告奋勇地向学校要求承担重任。她每月仅三十余元的工资,但仍然为孩子请来了保姆,然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一年后,该班被评为学校先进集体。1962年,沈菊珍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1963年5月,其夫林学山转业在江西贵溪工作,沈菊珍调到贵溪县实验小学任教。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她一如既往地勤奋、刻苦地工作,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年年被评为学校先进工作者,还荣获“贵溪县先进教师”、“上饶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出席了省优秀教师代表大会。
三
“后进生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阳光和雨露。”
这是沈老师常说的一句话。1975年10月,她调入雄石镇城镇中学(1980年改名为贵溪县第二中学)任教。1979年9月,学校把一个初三补习班交给了她。这个班有不少问题学生,很多人称之为乱班。
班上徐××同学上课经常捣乱纪律,顶撞老师。平时叼着香烟,戴着墨镜,一身的流氓习气。在家里他与父母对立情绪很大,父母对他束手无策,只好放任自流。沈老师耐心地做他家长的思想工作,并经常找小徐谈心,用爱心沟通师生情感,培养他的上进心和人生理想,小徐各方面开始进步了。一次他又打架了,不敢回家。沈老师把他带到自己家里吃饭,为他换洗、缝补撕破的衣服,并陪着他做完家庭作业。当老师送他回家时,其父母深受感动,终于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沈老师的爱心教育和感化下,其他后进生一个个都转化为热爱学习,关心集体,尊敬老师的好学生。一年后,大部分学生考入了高中,其他有的参军,有的走上了工作岗位。在赠给老师的笔记本里,他们写着:“我们不是优秀的学生,您却是位出色的老师。”
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沈老师的爱像汩汩清泉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1980年9月,沈菊珍又调回到雄石一小(后恢复县实验小学名称)担任四(3)班班主任。班上有个女生父母离异,沈老师总是像母亲一样关心、爱护她。一天天气很冷,沈老师发现她衣着单薄,冷得脸色发青,当场脱下身上的毛衣给她穿,小姑娘感动得依偎在老师怀里哭了起来。
杜永丰同学双脚被开水烫伤(父母在农村工作),奶奶背着他上学。沈老师便每天中午留他在自己家里吃饭(其时沈老师家住学校),放学后背着他送回家。
何金英同学患急性肠胃炎,上课时痛得在地上打滚。沈老师背着他跑向医院,挂号,拿药,办理住院手续。待她父母赶到,沈老师已累得筋疲力尽。
她的学生在感受到师爱的同时,也懂得了怎样去爱他人,爱社会。几年来,他们自发地帮助、照顾着八十多岁的五保户范桂香老人,轮流为她抬水,劈柴,洗衣服。范奶奶病了,孩子们每人从家里带来一个鸡蛋给老人补身体。在为弋阳方志敏烈士铜像铸造捐款活动中,全班捐款三十余元。他们还经常利用队日活动为社会做好事。两年来,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这个全校闻名的后进班终于转化为学校先进集体。1982年升学考试,该班语、数成绩名列全县第一。
四
1982年9月,沈老师从一年级开始有计划地开展了“集中识字,提前读写”的教学实验,两年内完成了普通班三年都难以完成的2500个生字的识字任务。三年级开始进行“大量阅读,分步习作”的训练。通过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看杂志,读报纸,有的还啃起了厚厚的小说。看到孩子们提前几年走进美妙的知识世界,沈老师打心眼里高兴。
1983年,沈老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chan*]党,同年任贵溪县第五届政协委员、鹰潭市第二届政协委员。
1984年,沈老师被任命为学校副校长。她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既要协助校长抓好学校各项工作,又要当好班主任,教好实验教材,家务活全落在丈夫身上。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学校校风正,学风严,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1986年12月,全县小学综合知识竞赛,她辅导的学生龚贵平夺得全县第一,之后小贵平出席了全省少先队代表大会。1987年“六一”儿童节,她辅导的黄丽娜同学参加全县小学生故事大讲赛获一等奖。毕业考试中,实验班语、数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语文平均72.94分,及格率达97.7%;普通班语文成绩64.1,及格率仅76%,经省教委验收合格,发给了《教改实验证书》。她撰写的《实验教学经验总结》、《班主任经验总结》等论文分别在省教委教材实验工作会议和江西、福建、山东三省教书育人经验交流会上交流。为把自己多年探索、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展示给同行,她给来自省内兄弟学校取经的老师举行观摩教学十余次,并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
沈老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和动人事迹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及有关专家的肯定、赞扬。
全国优秀班主任
全国儿童少年先进工作者
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
省优秀教师
省先进教育工作者
……
十多种荣誉接踵而来。
五
沈老师取得了常人难以取得的成绩,她的付出也是常人所不及的。几十年来,她身体一直不好,但从未请过一天病假。急性咽炎严重时,不能发声,她就用粉笔在黑板上进行无声教学;牙疼八天,她捂着半边肿痛的脸给学生讲课;胃痛得厉害,她晚上打吊针,白天随身携带止痛药照常上课。别人问她在学校是怎样忍受病痛的,她笑着说:“一看见学生,胃就不疼了。”
1986年下半年,沈老师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一天竟昏倒在讲台上。大家劝她住院检查、治疗,但她实在放不下毕业班的学生,放不下手头的工作。后无奈病情严重,方才住院半个月。待病情稍有好转,她又出现在讲台上。
新学期又到了,可沈老师从寒假开始就卧病在床,最后不得不住进了医院。面对新学期的到来,她人躺在床上,心却系在学生身上,只要有师生前来探望,她就一定要询问班上的纪律情况、学习情况。当她得知学生一时很难适应新老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心里十分焦急:学生面临毕业,实验就要验收,在这关键时刻怎能松劲!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感觉好多了,便不顾劝阻,毅然回到学校,一百多天拖着病体坚持工作,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斗争。在她的挑战面前,病魔好像退却了,沈老师赢得了又一场胜仗。
六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1990年沈老师又病倒了,经南昌医院确诊为肝癌,转往上海医治。无情的病魔迫使她离开了讲台,离开了可爱的学生,并将要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她陷入了痛苦和绝望的深渊。这时,四面八方给她送来了温暖和安慰,贵溪县委宣传部、县政协、教育局、学校等各级领导专程前往上海看望,不少学生、家长、同事、朋友关心着她,惦念着她。沈老师开始以积极的态度、顽强的意志面对现实,面对人生,与咄咄逼人的病魔作斗争。在医院,只要病痛减轻,她就主动帮同室病友打开水,扫地,直到卧床不起。看到其他病友情绪低落,态度消极,她经常坐在他们床头,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燃起生的希望,鼓足战胜病魔的勇气。大家看到一个晚期肝癌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竟是如此平静、坦然,对他人还是如此的关心、爱护,都深受感动。
组织上为了安慰、照顾她,多次出面要帮她把远在内蒙古工作的唯一的儿子调回本地,沈老师却说:“内蒙古更需要他。”
1995年5月26日,因癌细胞扩散医治无效,沈菊珍老师心脏停止了跳动。等到儿子千里迢迢赶来送终,见到的只是一堆黄土。
沈菊珍老师把一生献给了学生,把碧血溶进了教育事业。在她身上集中展示了共[chan*]党员的崇高风范和人民教师的美好风采。
安息吧!敬爱的沈老师。
-全文完-
▷ 进入贵溪叶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