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与我并不陌生。因为我认为这个域名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诗有关。
而事实上,我与石泉是陌生的。因为我到石泉的次数屈指可数,而且大多是工作上的停留,根本没有闲暇到四处游走,倒也留下了许多缺憾。
不过,对于石泉,倒是给我留下了许多深入思考的东西。这种思考,源自安康电视台播出的一台被称作《丹墨石泉》的节目。当我第一次打开电视收看到这个节目时,顿时就为石泉能够打造这样一张文化名片感到震惊。
是的。丹墨石泉。
文化的相通之处在于产生内心的共鸣。而文化品牌的产生则源于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无疑,石泉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背景是厚重的。否则,不会衍生出这样一个大气的名号出来。你想:一个石泉,仅地名就给人留下许多想象,四处青石,泉水流淌,不但呼应了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养生境界,而且还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密码。那么,再在石泉的域名前冠以丹墨,石泉便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了。
因此,如果说石泉是一个名人,了不起是个隐居深山人未识的智者,徒有名气而鲜为人知。而今,加上一个“丹墨”的点缀,就使石泉拥有了一张可以昭示魅力的名片,既光鲜了自己,又灵秀了他人。所以说,美丽的物象拿来与世人分享,只会让其愈加美丽。
如此,我就想到了一个与石泉密切相关的大家,那就是春秋战国史上一位显赫人物,既是“诸子百家”之一,又是“纵横家”的鼻祖,据考证曾隐居在石泉清溪鬼谷收徒授艺,培养了孙膑、苏秦、张仪、庞涓等著名的弟子,为中国的历史增添了许多亮色,也给中国的军事和政治刻上了深深的烙印。人以地生、地以人传,石泉由此成就了大家的风范。难道这就是丹墨石泉得名的初衷么?
如果还不是的话,那就是“燕子洞”的神话物化了石泉。“燕子洞”是石泉的旅游景点之一,不但有美丽动听的神话传说,而且还有双燕翩飞的壮观画面。试想:置身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画面之上,徜徉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背景之下,漫步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胜景之中,该是何等上乘的一幅丹墨,何等让人心旷神怡、心驰神往的人间仙境呢?
倘若我的领悟还是不够彻底,那就是“鎏金蚕”的出土放大了石泉。石泉地处月河两岸,土地条件在陕南地区尚属优越,劳动人民植桑养蚕历史悠久。史料记载:石泉蚕桑生产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公元一千九百八十五年在池河镇谭家湾村出土的西汉时皇帝褒奖蚕桑生产大户的“鎏金蚕”就是有力的佐证。由此可见,养蚕既是石泉劳动人民的主业,又是他们创造财富的手段。他们经历了“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煎熬到“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的劳动享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描绘出了一幅幅恬静舒适的农村生活画卷,应该就是丹墨石泉的诠释吧!
是的,丹墨石泉,遐想无边。
是的,丹墨石泉,画笔如椽!
-全文完-
▷ 进入孙传泽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