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春秋早期的诸侯争霸 ―――郑庄公评述涂鸦童子

发表于-2009年05月13日 下午5:34评论-4条

郑庄公,春秋初年郑国国君。他对内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乱;对外于公元前714年大败南侵的北戎军队,于公元前707年大败周桓王率领的蔡、卫、陈三国军队。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召齐国、卫国、宋国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几乎当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郑庄公所在的时期是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郑庄公事实上拉开了轰轰烈烈的春秋争霸的序幕。

一、郑庄公克段

如何立嗣一直是困绕旧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命题,到底是根据惯例直接立长为嗣,还是根据喜好选择自己最溺爱者,还或者是从众多子辈中选贤任能,现实给予了多种的选择性,历史也给出了多种例证。这种种例证有时又是相互矛盾的,同一因会结出多种果,并非呈直线发展,因此让后人困惑不已。

郑庄公之父为郑武公(即掘突),其母为申侯之女武姜。郑武公十四年(前757),武姜生长子寤生,郑武公十七年(前754),又生次子叔段。因寤生出生时难产,惊吓了姜氏,所以姜氏不喜欢他。次子叔段长得一表人才,且力大善射,武艺高强,特别博得姜后的宠爱。姜后屡次向武公称道次子之贤,应该立为嗣。武公都以:“长幼有序,不可紊乱”为由没有准允。公元前744年,武公病重,武姜又多次在武公面前说叔段的贤能,“欲立段为世子,公弗许”。只以小小共城为叔段之食邑,号曰共叔。是年,武公病逝,寤生继位,这就是郑庄公。

庄公虽然继承大位,同时沿袭了周士卿之位。母亲姜后念念不忘的还是如何让自己最喜爱的儿子叔段登上君位。她见叔段无职无权,心中大为不满。庄公元年,武姜先是请求将制地作为叔段封邑。因为制邑地势险要,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军事要地,遭到庄公断然拒绝。武姜改而威逼庄公把京封给叔段。京乃郑国大邑,城垣高大,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庄公仍默然不肯。姜氏负气地说:“再不肯,不如将他驱逐到他国以养家糊口!”碍于母亲请求,庄公也只好答应。大夫祭仲进谏道:“京邑比都城还要大,不可作为庶弟的封邑。何况共叔是太后的爱子,如果封之大邑,将产生两个君王共存的现象,国家将陷入混乱不堪的状况!”庄公说:“这是母亲姜氏的要求,我不能不听啊!”共叔谢恩毕,入宫向母亲姜氏辞行。姜氏屏去左右悄悄对儿子共叔说:“你的兄长不顾及同胞之情,对待你太薄情寡义。你今天这块封地是我再三请求才为你争取到的,虽然他勉强同意,但是心中并不乐意。你到京邑后要积聚自己的力量,培养自己的势力作好各种准备。倘若有机可乘,我会及时通知你。到时你举兵偷袭,我为内应,整个国家唾手可得!”叔段到京邑后,号称京城太叔。仗着母亲姜氏的支持,从不把尊君治民放在心上,而是招募勇士,加固城垣,囤积粮草,训练甲兵,加紧扩展自己的势力,与母亲武姜合谋,准备里应外合,袭郑篡权。郑庄公深知自己的继位使母亲大为不悦,对姜氏与叔段企图夺权的阴谋也清清楚楚,但他却始终不动声色。叔段在京城的反常举动引起了人们议论,大夫祭仲劝谏庄公说:“凡属都邑,城垣的周围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所以先王之制规定,封邑大的不超过国都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不合法度,您怎么能容忍呢?”庄公似乎很无奈地说:“姜氏要这样,我又能怎样呢?”祭仲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给叔段另外安置个地方,不要让他再发展蔓延。一经蔓延就难于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难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终于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着看吧。”

庄公一次次的退让,促使叔段篡国称君的野心日益增长。不久叔段竟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同时听命于自己。接着又把京邑附近两座小城也收入他的管辖范围。大夫公子吕对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听命于两个国君,主公究竟打算怎么办?您如果要把君位让给太叔,下臣就去侍奉他;如果不让,那就请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生二心。”庄公则不温不火地说:“你别担心,不合道义,老百姓就不会亲附他,地盘越宽,崩溃得越快。”公子吕走出朝堂,对正卿祭足说:“主公因为宫闱之私情而忽视社稷之大计,我对此甚为忧虑。”祭足说:“主公才智过人,对此岂能坐视,只因大庭广众之下,不便泄露。你是贵戚之卿,如果私下未求见,主公或许会向你吐露真言。”

公子吕依言直叩宫门密会郑庄公,直言劝谏道:“主公嗣位,拂国母原意。万一内外勾结,变生肘腋,则郑国危矣!”庄公说:“碍于国母,难以定夺。段虽不道,尚未露出叛逆之征,如果冒然出兵讨伐,徒惹人非议。我今置之度外,任其胡作非为,待其造逆,自当明正其罪。到时则国人必不敢相助,姜氏也无话可说。”公子吕则说:“主公欲俟其先发,我倒有一妙计。”庄公忙追问:“计将安出?”公子吕说:“主公可四处放风将往周朝侍奉周王,太叔必定乘国内空虚兴兵争夺郑国。我预先伏兵在京城近处,乘其出城之际占据京城。主公从廪延一路杀来,必使其腹背受敌,大势已定。”庄公说:“卿计甚妙,慎毋泄露。”

翌日早朝,庄公假传一令,使大夫祭足监国,声言自己将往周朝面君辅政。姜氏闻言大喜过望,于是书写密信一封遣心腹送到京城,与太叔约定举兵事宜。在母亲武姜怂恿下,叔段秘密派其子公孙滑往卫国借兵,许以重赂,亲率甲兵万人准备袭击郑都。庄公得到叔段起兵日期的密报,说:“该是动手的时候了!”即命令公子吕率200辆战车讨伐叔段。太叔出兵不到两天京邑已然失陷。叔段大败溃逃至共城,闭关自守。庄公引兵攻之,如泰山压顶,须臾攻破。太叔闻庄公将至临终前感叹说:“姜氏误我矣!我有何面目见吾兄乎!”于是自刎身亡。

就郑庄公而言在对待母亲姜后要求给予叔段京之封地的问题上存在着多种选择性,一者他可以象回绝制地一样再次断然回绝母亲的无理要求,一者他可以先予之然后象祭仲所奏请的那样为共叔段另外安置一处不能有所作为之地,当然也可以选择象历史所演绎的那样先纵容之,然后再一步步将其弟弟置于死地。郑庄公作何选择一者取决于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也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考量。具体从郑庄公所处的历史条件来看他的母亲虽然拥有在后宫的一定权势,同周王朝及申国有一定的姻亲关系,但是尚没有达到内外勾结掀起惊天巨浪的情势。当时的政局是稳定的,共叔段的权势完全可以由郑庄公一手操控。至于老百姓最乐见的还是国家政局的稳定,“生民何计乐樵苏”才是他们关心的根本问题。早在郑武公时期便对共叔段先期作出了种种有利于郑庄公的选择。因此郑庄公在对待叔段乱政的问题上是主观因素考虑得过多,反应过了头。他想纵容共叔段使其自取灭亡,以堵悠悠众人之口,反而无端在历史上留下了骂名。当然他虽然有玩火之虞,却还算千古奸雄,形势的发展均在其掌控之中,而历史的这种演绎也使得他达到了一桩意想不到的实惠:完全根除了共叔段在郑国乱政的隐患。

郑庄公“克段于鄢”,成功的处理了内政方面的问题,实现了国力的统一,从而为争霸中原奠定了基础。

二、郑庄公与北戎之战

在西周前期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北戎都是不可能成其为整个周王朝的外患,毕竟北戎面对的是强大的西周王朝。自从申侯引狼入室,演绎出一场犬戎大闹东京的闹剧之后,北戎军队才忽然发觉原来周王朝并不是他们所想象中的那么强大。西周所面临的局势与夏或商均不同,夏或商部落本来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因此对整个国家局面的控制力要远强于西周。西周一直面临的是朝小野大的局面,各诸侯国在中央政权尚能控制局面的情势下或许能抱成团来共同抵御外侮,一旦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削弱之后恐怕是只会自保而不会舍身相救的。北戎所面对的正是一个软弱的中央政权和一盘散沙状的各诸侯国。因此面对强敌压境,软弱无能的周平王只能选择三十六计走为上之策,远避洛邑,采取典型的驼鸟政策。各诸侯国则可以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既然强大的周王朝都似乎不在话下,北戎是不可能将一个小小的诸侯国放在眼里的。公元前714年,北戎部落乘中原诸侯国连年混战之机,南侵郑国。然而野蛮的北戎人却忽视了一个诸侯国自保的决心和力量,低估了郑庄公及郑人的智慧和勇气。面对强敌入侵国家处于危难的生死关头,郑庄公没有丝毫退缩,而是挺身而出,亲自率军抵御。当时之北戎兵骁勇善战,而地形又不利于郑国兵车作战,庄公对此甚为忧虑。他的一个儿子公子突详细分析了戎军“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而不让,败不相救”的弱点,认为应采取伏设诱敌的办法,分而歼之。郑庄公觉得此计甚善,于是分三处埋伏,命大夫祝聃率一支勇敢而不刚强的部队先出阵求战,和敌人一接触就佯败退走。戎兵不知是计,被诱入郑军埋伏圈。郑国三处伏兵把戎军分为几段而攻之,使其首尾不得相顾,祝聃又率部反戈回击,造成前后夹攻之势。北戎后续部队无法相救,遭郑军伏击的北戎前军被全部歼灭。

郑庄公率军大败北戎军队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阻止了北戎的进一步南下,事实上既保卫了郑国,也使当时日益衰弱的周朝和各自为政的各诸侯国暂时免于北戎进一步的侵吞掠夺。

三、郑庄公与周王朝及名诸侯国的争执

早期的郑国与周王朝之间一直处于一种针尖对麦芒的争执局面。从郑国的起源来看这种纷争在所难免,早在其确立之初便埋下了导火索。

据《史记》记载,郑国的始封之君也就是郑庄公的祖父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庶弟。宣王即位二十二年,友才被封在郑地(今陕西华县)。友能使周朝与百姓和睦相处,深得百姓爱戴。因此随后又被周幽王封为司徒。他在做了一年司徒之后见周幽王宠幸褒姒离弃诸侯,就询问太史伯如果将来周王室出现变故,自己应该到哪里去安身逃命。太史伯建议他迁国到现在洛水东、黄河以南这个地方。郑桓公说:“假如我迁到长江南边去会怎么样?”太史伯说:“不可,南边有楚,楚以后一定会兴起的,楚一兴起,你就没法儿待了。”郑桓公又说:“那我去西方行不行?”太史伯说:“也不行,西方民俗贪而好利,而且秦以后会从西方兴起,你仍旧难以立足。”太史伯又为他分析了其他另两个方向的形势:东方因是姜太公的封国齐国,所以根本无法插足;北方则是晋国的地盘,只有洛水以东、黄河以南一带邻近虢国、郐国的狭小地方尚可能有立足之所。虢和郐国的国君既贪婪又喜好占小便宜,百姓不顺从他们。现在郑桓公贵为司徒,深受百姓爱戴,如果请求住在那一带,会很容易地得到两国国君赏赐的一部分土地。随着形势的发展虢国和郐国的百姓会因离心离德而成为郑国的百姓的。由此可以说郑选择这块地盘乃是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促成的。在整个西周的地盘都被瓜分殆尽的情况下郑国大概也只能作此抉择了。但也正因这种抉择使郑国处在了四面围攻的不利境地,成了众矢之的。

国地面积的过于狭小成了制约郑国发展的一大困境,这在中央政权得以巩固的情况下并不能成为一个问题,但是在一个政局动荡混乱的情况下如何自保都成了一大难题。因此,为求郑国之长远发展,郑国同周王朝之间围绕土地发生争执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有其必然性。过去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有诸多争议,其实郑国之争霸与其后的齐桓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争霸所处的历史条件是并不完全一样的。郑国扩张土地是其自保和谋求更大发展的必要条件。齐国和晋国因世袭罔替一直是一方大国,国地面积本就十分广大,秦国因与当时的戎族争地,有周平王所授命,因此同样是占地却为中原人所乐见,楚国之争地远处东周王朝势力范围之外,都并不能引起当时人的非议。郑的争霸与这些争霸历史条件不同,目的不同,除了与周边的周王朝及其他诸侯国争夺地盘外别无选择,因此所引起的争议虽多但其实也无可厚非。

周王室东迁,主要依靠郑国和晋国的力量,故早期周郑关系甚密。但随着郑国日益强盛,周平王担心朝政大权被庄公操纵,于是试图刻意削弱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在位之初因为要处理与共叔段的内部纷争,所以久未在朝。一次周平王偶因虢公忌父来朝言语相投便想让虢公任周朝的卿。虢公岂敢得罪于郑国因此再三推辞还归本国。郑庄公虽处江湖之远,但心忧庙堂之高,朝庭内是广布有耳目的,因此周平王欲分政于虢公不日便被其知悉,很快他便现身到了朝堂之上,特意向周平王请求辞去周卿之职务以试探周平王。郑庄公以退为进向周平王兴师问罪,周平王岂能不知,急忙为自己百般辩解,并表示郑庄公父子均有大功于国因此相继被委以重任于今已四十余年,君臣之间情同鱼水。为表示君臣之间并无嫌隙,周平王竟意想天开主动要求让自己的太子作为人质质于郑。郑庄公赶紧拜辞说自己并不敢以臣子身份要挟国君。两人都在玩着政治太极,只不过最后的胜利者却是郑庄公。郑庄公推脱不掉,只得让自己的太子也作为人质质于周。周平王可以说谋事不深,不仅未达到目的,如此作为反倒使自己在各诸侯国之间颜面扫地。这种以太子为人质质于他国的方式倒是颇有创意,开创了历史之先河,为以后各诸侯国之间互换王子作为人质之风树立了一个榜样。纵观周平王的一生,可以说极其昏庸无能,却在很多方面都极富想象力地为中国历史创造了多项第一的纪录。

庄公二十四年(前720),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继位。庄公先后两次派兵强割周王室温地(今河南温县)、成周(今河南洛阳东)的庄稼以示威。周桓王对庄公的做法十分恼火,对郑亦采取强硬态度。公元前717年,郑庄公朝周,周桓王故意对他无礼,以为报复。随后又任命虢公为周室右卿士,以分庄公之权。多心计、善谋略的郑庄公意识到此时与王室交恶对自己并不有利,便改而采取忍让态度。同时,励精图治,开疆扩土,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712年,周桓王试图大张王权。他行使两周时期天子予夺封邑的权力,用本不属于王室所有的苏氏十二邑换取郑之十邑,使郑国实际损失了四邑。后又索性免除了郑庄公的左卿士职位,郑庄公于是不朝。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统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部队讨伐郑国。郑庄公率大夫祭仲、商渠弥等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县北)列阵御敌。当时周军分为三个军阵,周桓王率领左军和陈国军队力图征服郑庄公。郑庄公摆开了名为“鱼丽 ”的阵势,战车前冲,步卒后随,先打实力最弱的陈国军队,使蔡国和卫国军队畏惧而仓皇退出战场,然后集中兵力从两边合击周军,周师大败。周桓王被郑将一箭射中肩膀,忍痛勉强指挥军队逃出重围。祝聃要乘胜活捉周桓王,被郑庄公制止:“君子不能逼人太甚,何况欺凌天子呢?我们是自卫,国家能免于危亡就足够了。”战后,郑庄公为了表示尊王,还特派大夫祭仲去慰问受伤的周桓王及其左右随从。

葛繻之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郑庄公声威大振。宋、卫、陈等宿敌都来求和,郑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盛的诸侯国。前701年,郑庄公与齐、卫、宋等大国诸侯结盟,俨然已是诸侯霸主。

郑庄公因同时兼任周平王的卿士,权利非常大,他便借周王名义讨伐不听命于己的诸侯。早在公元前721年,即平息叔段叛乱的第二年,郑庄公就发兵攻打近邻卫国,从此走上了扩张的道路。这种假借周王的名义以讨伐各诸侯国的伎俩大家可能十分熟悉,后世之一代枭雄曹阿瞒便曾“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虽时隔久远,却遥相呼应,“奸雄所见略同”也。

郑、宋之争是郑庄公一生遇到的重要大事之一。郑国东邻宋国,北邻卫国。郑与宋、卫两国都有矛盾,随时有遭宋、卫夹攻的危险。公元前719年,宋国纠集了包括卫、陈、蔡、燕、鲁在内的多国联军,先后两次围攻郑国,大有铲平郑国之势。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冷静沉着、毫不屈服。他一方面在军事上加强防御,顽强抗敌;另一方面在外交上处理好与列国的关系,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尽可能联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比如当时之陈国虽曾与宋国一起侵郑,但郑庄公在击败陈师之后主动与陈和好。鲁国曾在伐郑之役中出兵援宋,但郑庄公并未因此忌恨于鲁,而是主动向鲁示好求和,直至结为同盟。齐国当时是诸侯中强国,郑庄公很注意密切与齐的关系,以利用齐国势力来牵制宋人。公元前713年,郑庄公主动发起了对宋国的反击战。借声讨宋殇公不朝周天子之罪,郑庄公联合齐、鲁之师,以天子之命伐宋。齐、鲁军队败宋军于菅(今山东武城县东南),郑军先攻占宋国郜(今山东武城县东)、防(今山东金乡县西),后又打败宋、蔡、卫三国联军,最终使宋国屈服。

四、 英雄末路

在东周初期的历史上,郑庄公是个特别活跃的人物。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使得郑国只能在一块猵小的土地上谋求发展,为突破这一瓶颈,郑庄公对内能采取一系列措施排除隐患;对外能果断出击,敢于为郑国之发展拼天下。他智谋过人,在“在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很懂得策略”,毛泽东主[xi]就曾经评价他是个“很厉害”的角色。他凭借自己过人的智谋和高超的政治远见,分别击败过周、虢、卫、蔡、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御燕、侵陈,大胜之;伐许、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战必胜,可谓所向披靡、战绩显赫。至于在公元前701年,郑庄公能够召集齐、卫、宋等大国诸侯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俨然已是诸侯霸主。他倡导的称霸之风被后来的齐桓公、晋文公发扬弘大,成了春秋时代的显著标志。郑庄公不愧为一个有战略眼光,精权谋、善外交的杰出政治家。

郑庄公的一生是纵横捭阖的一生,在东周早期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但正是这位有着非凡胆略的政治家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犯了两个重要的政治失误。一个重要失误是生前没有对太子忽(即郑昭公)之位作出妥善安排,以致自己一死,郑国立即陷入郑昭公和郑厉公(公子突)之争,使郑国形成两君并立的混乱局面,为害甚久。另一重要失误是重用高渠弥,这为郑国留下了严重后患。在他去世前不久,庄公想立高渠弥为卿,时为太子的昭公坚决反对,庄公不听,执意用高渠弥任大臣。及昭公为君,高渠弥害怕昭公借机杀己,便乘跟昭公出城打猎之机,射杀昭公,并与权臣祭仲合谋改立昭公弟子亹为君,使郑国陷入内乱之中。当然这两种疏忽可以说其实是一种疏忽,总而言之是没有使得郑昭公能和平顺利地继承王位。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当年成功地解决了的立嗣问题而老谋深算的郑庄公却在此跌了个大跟头,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不已。对于郑庄公来说这是个十分平庸的错误,却也是个非常致使的错误。历史在此又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怪圈和轮回。当他于公元前701年病逝之后,郑国很快陷入无休止的内乱之中,郑国空前强盛的态势戛然而止。虽然郑国因为内乱纷争而一蹶不振最终衰落下去,但却并不能掩盖郑庄公在历史上的辉煌功绩。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涂鸦童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云生云灭自在风点评:

钩沉史实,探幽发微,成一家之言,殊为可赞。且文字流畅,体例适当,已很难得。

文章评论共[4]个
心海岸边-评论

阁下对春秋诸侯史甚为熟习,通篇仿若顺手拈来,文笔娴熟,论述相当全面。赞。at:2009年05月13日 晚上8:49

涂鸦童子-回复虽然说有些想法,但是对历史并不熟悉,还要多学习 at:2009年05月14日 上午11:47

enetplok-评论

欣赏,问好朋友!at:2009年05月13日 晚上11:46

涂鸦童子-回复有些史料错误,迄待更正。希望能相互学习 at:2009年05月14日 上午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