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追忆经坊陈家沧海泛舟

发表于-2009年05月17日 早上9:42评论-2条

穿越茫茫岁月长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蓦然回首,发现先人馈赠的文化遗产我们已失去太多太多。即使是现存的一些宝贵遗产,也保护利用得不够,甚至还没有意识到将之传承后人。

在繁华的长治县城东面的经坊村,一座鲜为人知的深宅大院默默矗立,虽破落而不失威严,虽残缺而不失精美,虽落寞而不失风韵,宁静与繁华就在咫尺之间。它就是昔日潞商的杰出代表——陈氏家族的宅院,它见证了陈家发展的兴衰荣辱,它承载了几代潞商不朽的创业传奇。走在年轮沧桑的陈家巷,心情格外压抑,为它的现状而忧,为它的辉煌历史而叹。曾经的显赫就这样在时光中磨砺殆尽,就这样在人们的记忆中淡淡逝去,就这样徐徐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比较今天数座名闻遐迩的晋中大院,它更是黯然失色。有谁知道,它的主人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潞商大贾、京城铁业的龙头老大。

明代末年,社会处于激烈的大动荡时期,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祖籍河北邯郸的陈氏先人一路颠沛流离,乞讨度日,来到潞安府长治县的一个小村落——经坊村定居下来,住在村东土崖下的洞沟里。纯朴善良的村民多方设法接济陈家,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陈家由此得以在经坊繁衍生息。至清乾隆时,陈家靠走街串户做些小买卖,给别人打工等,逐渐有些积蓄,盖起三四孔窑洞。当时潞安铁业正处于兴盛时期,许多人依托铁业发家致富。长治县荫城作为北中国的冶铁中心,自古就有“天然铁府,万里荫城”之说。在这种经济背景下,陈家主人带着儿子陈钟生到铁府荫城谋生,租一门店做小铁货生意。他们经常从一李姓铁货庄进货。13岁的小陈钟生聪明伶俐,办事利索,很得李姓东家赏识,因此被李姓东家收作学徒,到京城李家的“恒盛毓”铁货铺帮忙。这对日后陈家发展是一次极佳的契机。小陈钟生起早贪黑,跑前跑后,伺候掌柜,练毛笔字,打算盘,努力学习经营待客之道。经过多年历练,陈钟生终于具备了独立经营的能力,还写得一手好字,打得一手好算盘。至43岁时,陈钟生被东家聘为掌柜,独撑门面。47岁时,陈已成为京城铁货行业中赫赫有名的人物。陈钟生自身尝尽人生的酸甜苦辣,知道成才不易。所以,陈钟生让儿子从小就接受锻炼。他把大儿子陈毓祺带在身边,跟自己学习经营之道。陈毓祺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只几年功夫,就在父亲帮助下在北京前门大街创立了“东和丰”铁货铺。陈毓祺秉承诚实守信、货真价实的宗旨,将“东和丰”铁货铺做大做强,财源滚滚。陈毓祺乘势又在崇文门外再创“西和丰”铁货铺,也是生意兴隆。到清咸丰年间,陈毓祺已成为京城铁货界的龙头老大。陈毓祺深感创业维艰,把心思和精力主要放在陪养下一代身上。儿子陈孟松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殷切期望,渐渐成长为潞商新一代的代表人物。清光绪年间,陈孟松在崇文门外创立“丰裕成”铁货铺,同时兼并了京城老字号李家的“恒盛毓”铁货铺。陈家事业发展如日中天。陈家商业上的成功,也惠及了邻里乡亲。经坊村及周围村庄有很多人为陈家打工,从而支撑起陈家偌大的产业。可以说,陈家事业有成带动了一方百姓致富。同时,陈家还不断施舍困难的乡亲,陈家扶危济困的风范获得良好的口碑。

到陈孟松的独生子陈慎德这一代时,陈家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赖于良好的家风传承,出生于书香门第,陈慎德从小就饱读诗书,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成为同龄中出类拔萃者。陈慎德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继承家产,成为陈家新一代掌门人。这时,陈家家大业大,不仅经营铁货,而且兼营客栈、陶瓷、丝绸、粮盐、布匹等,拥有店铺百余间,光在京城就有四大铁货铺,稳居京城铁界老大地位。在此基础上,意气风发、宏图远大的陈慎德又将铁货生意从京城延伸到天津,开设“秀升和”、“德生和”等铁货铺。在生意发达的同时,陈慎德也在思考如何扩大再生产,促进陈家事业良性发展。从潞安到京津路途遥摇,铁货运输是个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最大限度地节约运输成本,陈慎德创新思路,经过慎重考虑,营建了自家的千里商路,从而保障了稳定且较为低廉的货源供给。他首先在潞安城内设立了“上义客货栈”,由此再向京津拓展业务,相继在黎城、涉县、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等地开设客栈,其中大约每隔二十多里就开设一个店铺、客栈,构筑了自家的运输团队和网络(相当于现在拥有自己的物流公司,而且沿途住自家客栈还不用花钱)。这种商业模式即使今天看来也很先进。

在时局艰难、水深火热的民国,陈慎德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影响,一直致力于“实业兴国”。除将自家产业发扬光大外,他还于同乡好友和秉清合伙开办峙峪机器煤矿,并资助和秉清在长治开设报馆(因思想激进被查封)。1930年,陈慎德捐资一万多银元建立长治第一座图书馆,还把自己的全部藏书拿出供人们阅读,为发展长治文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抗战爆发后,陈慎德响应中国共[chan*]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参加救亡运动,多次捐款、捐粮,赈济灾民。1946年,长治实行土改,陈慎德的房产、田产从公,陈家大院作为私人宅院的历史从此终结。

随着陈家事业的蒸蒸日上,陈家逐步有能力、有魄力去大规模构建自己的宅第。清嘉庆年间,陈钟生主持修建了陈家老院。道光年间,陈毓祺兄弟主持修建了陈家新院。光绪年间,陈孟松主持续建了三教堂、书房、祠堂、牌坊等。民国初年,陈慎德主持增建了大院围墙、花园、果园等。多次修建扩建后,陈家大院形成如今的规模。据了解,陈家大院现由13个大院、29个小院及附属物组成。整座大院高低错落,宅院相连,规模宏大。有的院落现有人居住,保存较完好;有的大门紧锁,破败不堪,杂草丛生。不断传出的狗吠声和紧锁的大门阻挡了访察的步伐,使人终不能窥大院全貌。不过,就陈家大院露出的“冰山一角”也足以显示雄伟的气势和建筑的华美。在修建宅第的过程中,陈家将重视教育、儒学传家的理念融入其中,增添了宅院的文化内涵。如院门匾额上的“积厚流光”、“致中和”、“忠信笃敬”,花园石刻“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等都深深打上传统中国文化的烙印,表现了儒商积德行善、忧国爱民的情怀。无论是院门屋脊,还是砖雕石刻,处处都给人以美感,体现了建造设计者的独具匠心。细细挖掘,会有更大的收获。

经坊村紧邻长陵公路和长治县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守着陈家大院这个“金饭碗”而无所作为,实为撼事!就目前情况来看,拯救陈家大院,再现昔日辉煌,使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得以传承还来得及。如能对陈家大院进行保护修缮和开发利用,建立全国第一家潞商纪念馆,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潞商精神,向全国人民展示潞商奋斗的印记,其意义和影响当不可低估。同时,这也是造福子孙后代之举。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沧海泛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岁月的沧桑,抹不去先贤留下的精华。
怀想当年的辉煌,激励我们的,不仅仅是继承传统美德,
还有较多历史的借鉴。
流畅的叙述,使人思考的文章。

文章评论共[2]个
美泉-评论

问好朋友!at:2009年05月17日 上午11:49

古雨-评论

一段辉煌的历史,很让人景仰。at:2009年05月17日 中午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