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路村村通,出门有车坐;家家有余钱,住的是洋房;作务机械化,产品网上销”,家乡这些年的变化,用“日新月异”这个词语来表达再恰当不过了。
我的家乡在渭北旱腰带地区一个小山村,那里民风纯朴。小时候,家乡人很穷,生产队实行记工分制度,我们家一年到头只能分十几元钱;生产队的牲口棚养了多头牲口,作为农业生产的畜力,有驴、牛、马、骡子。粮食、蔬菜、棉花等都是按人头分配,买日用工业品都要凭票,印象比较深的有布票、粮票,很少有自由交换的集市,也很少有可交换的商品。很少看到汽车,胶轮大车行天下,把农产品源源不断运到县城或就近的收购站。火热的六月天,人们腰酸背疼、汗流浃背地用镰刀收割小麦,用碌碡压小麦,用铁锹掘地松土,点播农作物,或者用牲畜作动力翻地、播种。为了防止村民偷盗集体的粮食蔬菜,村上设有看青人员,专门对劳动归来、下地割草的人们搜身。孩子们的压岁钱是一两毛钱,我的本家姑姑结婚,我作为提梳头匣子的伴童,得到的喜钱是五毛,就欢天喜地了。每年到年根才有可能买布做一身洋布新衣服,一家人才有可能吃上一点大肉。我们的小学,是土木结构的家庭平房,一拉溜十几间,村里的民房全是土木结构的、低低的,样子很陈旧。
我上学的时候,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家乡的情况大变了,人们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村里的能人办起了饭店,越来越红火,私营的小卖部也多起来,各种特色种植、养殖也红火起来,从部队学了开车技术回乡的复员军人搞起了长途客运,后来自己买了新车。村里考大学走出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田间作业越来越机械化,拥有拖拉机、机动三轮车的家庭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农村的就业越来越多元化,可选择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摩托车、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vcd,很多村民家里买了电脑并上网,有线电视也越来越普及。乡亲们日常招待客人、走亲访友,就能够很容易地买到、买得起多种肉食、奶制品,日常和过年的感觉差别不大。
如今的家乡,农民对国家和集体的义务负担也大大减轻了。农民不用掏钱,国家就把公路修到了家门口,种地不用纳粮反而有了补贴,大病住院还有医保,难怪种了一辈子地的爷爷说,我活了一辈子还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政府。很多家庭都盖起了新房子,村里的小学校舍前几年已经变成了漂亮的二层楼。村边大田里的果树上硕果累累,很少有被偷的,看青的工作已成为记忆。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知识素养都迅速提升,眼界越来越宽阔、雄心越来越大、创业的思路、方式越来越多。以前人们希望多生孩子,多子多福多劳力,现在随着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民,让他生二胎都不生,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享受和单体孩子的素质提升投资,很多人都把孩子送到城市学习、上班、在城市成家立业。年轻人结婚也到影楼拍婚纱照,也进行旅行结婚,陪送的物品有高档生活用品,也有农用车等生产经营用具。年轻人的着装也五颜六色,发型也异彩纷呈,在寒冬,你能看到一簇簇轻薄短小的红色、粉色、黄色羽绒服、羊毛衫着装的年轻人的身影活跃。
家乡3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怎不叫人浮想联翩呢?怎不叫人感谢党的好政策呢?抚今追昔,心里不由得一阵感慨:改革开放30年的沧桑巨变,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同时也带给人们真真切切的实惠。农村公路的修通,不仅是农村与城市地域上的接通,更是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交融;种地免税得补贴,不仅仅是获得几十元的实惠,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怀农民的具体体现;看病能报销,不仅仅是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更是一项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稳定农村的民心工程。再过30年,谁又能说清楚我的家乡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变化呢?家乡的变化,实际上也是中国农村不断发展的历史缩影。
-全文完-
▷ 进入秦风雅韵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