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谈谈“强迫”与“自主”雷艺

发表于-2009年06月06日 下午3:24评论-2条

虽然老早就知道“强扭的瓜不甜”这浅显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不管有意无意,我总是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用“命令”的语气对人说话,似乎在“强迫”别人做一些别人愿意或者不愿意做的事。当我心情烦躁,时间紧迫的时候,更是不耐烦,指责性的话语像连珠炮一般,极具“攻击力”和“杀伤力”。比如我的孩子,我总是希望他非常优秀,不管是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或者是在学习上,我巴不得他样样都能做到尽善尽美。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自觉不自觉地犯错。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养家糊口,我们不得不长年累月劳累奔波,在精疲力尽的时候,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笑容没有了,耐心没有了,轻则是骂,重则是打。孩子立刻“老实”了,屈服在我的“强制镇压”之下,委屈的泪水却迸了出来。常言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一旦脱下那件“老实”的外衣,取而代之的就是倔强和叛逆。

人,从一生下来,就是独立的个体。当人的思想渐渐成熟,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谁也不愿像犯人一样受到严厉的管制。但是生活的负担、家庭的责任,像沉重的担子,压在我们的肩头,负重前行的我们,心情难得有一刻轻松。对孩子的教育,怎么能够做到“四季如春”呢?作为孩子的母亲,我一点儿都不合格:我常常做一些不切实际的梦,为孩子精心设计未来,布置前程。孩子却并不完全按照我的意愿去做,时而懒惰,时而拖拉,我那急切暴躁的性格时刻会被触怒,一经点燃,就会爆炸。

孩子总是对玩感兴趣,对打游戏之类感兴趣,但是这些对孩子的将来有用吗?除了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如果一味用统一的模式要求孩子刻板地学习,不但会消减孩子心中的热情,还会让孩子产生厌恶情绪。怎么才能够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呢?我在意孩子的成长,更在意孩子的感受。我希望孩子能够循序渐进轻松快乐地学到知识,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会收获满心的喜悦。我渴望孩子的身心能够得到自由,空气中不再有压抑和沉闷。在他的人生画布上,我希望涂抹的是亮丽的色彩……

然而我的头顶却时常笼罩着阴云,最终在心里郁积成结。一个个来自学校的电话,使我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了。我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孩子的数学,早已经“百孔千疮”,“病入膏肓”!难道真的“无药可救”了吗?

早在一星期前,数学老师就提醒我,孩子的学习有了深深的“鸿沟”,似乎成了不可跨越的“障碍”。孩子落后了,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孩子落后了,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该怎么办?请家教?或者送到托管中心?这些能长久地解决问题吗?如果孩子不主动学习,一旦对学习失去热情和兴趣,就象一个没有揭开盖子的瓶子,怎么也不能把有用的物质灌注进瓶子里去。

记得那天中午,孩子回到家,由于受到批评,沮丧写在脸上,痛楚埋在心里。在我极力安慰和鼓励下,孩子才从极度悲伤的情绪中走了出来。这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过程,现在才不过四年级,以后还有更大的困扰、压力和挫折、崎岖,孩子也只能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埋怨和指责只会让孩子对未来产生恐惧,失去信心。孩子需要的是宽容、理解、鼓励和帮助……

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在上语文课时,我不小心在课堂上睡着了。突然班主任万老师(现在是孩子所在学校的美术老师)的教鞭“啪”地一声,抽打在我的背上。当时我睡得正香,一只手枕着头伏在课桌上,把整张脸都埋在臂弯里,另一只手则放在桌下。被挨打的那一瞬间,我反应极快,顺势将桌下那只手捂在肚子上,“哇”地一声哭开了。一边哭,一边还假装委屈地哭诉道:“我不是在睡觉,是因为肚子痛。”当时我最怕受到老师的责骂和惩罚,极力为自己开脱。

万老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用手扶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镜,随即对我说:“对不起!老师错怪你了!以后生病了一定要举手告诉老师!”没想到他的语气竟是如此的温和,不但没有责备我,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我说“对不起”。

顿时,深深的愧疚充盈了我的心,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我为自己欺骗老师的行为感到无比羞愧。从那以后,每每上万老师的课,我都专心致志。那时候万老师刚从师范学校分配出来,我们是他任教以来的第一批学生,万老师负责教我们语文和美术课。他常常把语文和美术结合起来,动感的幻灯片、激情的诗歌朗诵,每一堂课都上得生动而富有情趣。我写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赞扬,万老师对我画的画也充分加以肯定。我因自信而倍加努力,三年级下期,我的绘画作品在市少年宫展出,获得了三等奖的荣誉证书。

万老师还自己掏钱买了水彩笔和油画棒作为奖品奖励我,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更加努力了。只可惜四年级刚完,万老师就被调走了。但是我并没有放弃想当画家的梦想,在五年级的时候,我的绘画作品又在区里参加展出获得了第二名。我的语文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现在回过头去看,那时候我画的画还没有我儿子一年级的时候画得好。之所以如今业余爱好写作和画画,而且还一直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地在坚持,正是那时侯万老师的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打下的基础。

但是说到数学,至今想来也心有余悸。当时数学老师是我们那个山区小学的校长,姓钱。钱老师说话总是雷厉风行,犀利的眼神让人望而生畏。本来就怕和数字打交道、看到数字就会头疼的我,一听到钱老师那如雷贯耳般的声音就一阵胆战心惊,精力更不集中了。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我越是害怕,钱老师越是会在课堂上频频抽我起来回答问题,大概是我缩头缩脑的样子引起了他的注意。每次我一站起来,就格外紧张,我甚至不敢抬头看老师的眼睛,说话也变得结结巴巴、哆哆嗦嗦起来。一旦出错,钱老师就当众批评,说我没有认真听讲,该惩罚,除了重重打上一个手板,还把我作为典型“请”到了黑板边上去“面壁思过”。后来至于钱老师都讲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只觉得脑中嘤嘤嗡嗡,像有无数的蚊虫在围着我叮咬。

从小学到初中,我的数理化从来不及格。越是如此,我越是逃避,只一味喜欢语文和美术。后来升学考试以一百多分的差距名落孙山。由于没有考上我梦想中的美院,再加上被父母惩罚、责骂,灰心丧气的我一赌气就辍学了。想起我那短暂的学习生涯,心底不禁泛出阵阵的悲哀。想当初自己的孩子是如此朝气蓬勃地去到学校,以为学校就是一切美好的开始。他和其他的孩子在同一起跑线出发,现在却渐渐被抛在了后面。如今才刚刚跑到四年级,就失去了奔跑的斗志。难道是那一句句不经意的责备,浇灭了他心中的激情?想腾飞的梦,才刚刚插上理想的翅膀,难道就这样被生生地折断?他那稚嫩的肩头还能承载多少重负?他那纯真的笑容还会搀杂多少无奈?

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心便久久不能平静。如果我们处处都以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孩子,强迫他的意志,压制他的情绪,孩子还会健康、自由、快乐地成长吗?如果他一旦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思想懒惰裹足不前,老是停顿在原地,那么老师传授给他的那一点点知识,在他未来长长的一生中,会显得多么微薄而渺小!给他们一桶水,他们能够维持多久?我们为何不指引给他们一条河?只有那奔腾不息的漫漫长河才是他们那辉煌的人生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作为家长只能辅助、勉励,如果让孩子处处都笼罩在父母老师的监管中,一旦脱离这个监管范围,他们还会自觉地管好自己吗?难道我们能监管他们一辈子吗?如果一味地指责和惩罚,对于我们来说也许会痛快一些,同时也会有一时的效果。但是一味的指责和惩罚却会让孩子因害怕受到批评和惩罚而愈加不负责,还会刻意地去隐瞒、掩盖事实的真相,埋下伏笔、留下隐患。该如何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学习任务?对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缺点和错误,我们该如何对待?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我期望我们的孩子不会因偶然的失误而迷茫失措,不会因伤心的哭泣而久久地委靡。

好比一个企业,突然因重大的失误而陷入了困境。这时,如果社会舆论一味指责,监管部门罚款的罚款,惩治的惩治,毫无疑问,这个原本摇摇欲坠的企业将随时可能倒闭。如果人们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弥补,四面八方也伸出援助之手,结果又会怎样?这个企业一旦站稳了脚跟,一定会反思,而且会更加努力去开拓发展。就当前形式,世界各地、各个国家陷入金融危机,在这紧要关头,难道埋怨、指责能够解决问题?人们不也一样在积极地筹备,寻找各种突破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吗?成人都会有疏忽、大意、出错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

如果每次孩子一出错,我们就施以“当头棒喝”似的教育方式,孩子还会主动而积极地去改正吗?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孩子到底会被塑造成什么样的性格?成年人可以理智而有效地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却很难做到。他会任由自己的情绪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狂奔乱跳;又如打开的闸门,一泻千里。这一类的孩子属于外向型,他常常会陷入混乱的矛盾情绪中无法自拔,老是跟人过意不去,喜欢抱怨,拿别人出气是他发泄的惯用方式,完全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而且会变得越来越暴躁。

还有另一类内向型的孩子,看似老实、听话,管你什么话,他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你看不到他有什么不满的表情,有什么话他都藏在心里。久而久之,他的心或许会变得石头般坚硬,要么生活刻板,对人不是敬而远之,就是唯命是从。没有主见,没有创新,没有热情……往往很多意想不到、让人扼腕叹息的事件就发生在他们的身上。于是我常常对自己说:“与其把时间花在倔强的较劲上,还不如尽快给他指明方向,找到途径,让他自己去协调。”

性格决定一生,如果没有良好的性格培养,将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孩子对待事物的态度,与我们密切相关。孩子的学习过程,就好比在跟伙伴们一起登山,在途中因为种种原因,他掉队了。当他被远远抛在后面,又累又渴又怕的时候,他一定是希望有个人在这个时候,面带阳光般的微笑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搀扶着他,陪着他一起前进,并在精神上不断地鼓舞他坚持走下去。哪怕再苦、再累,他一定不会自暴自弃滞留在原地,面对这样一位给自己力量和勇气的人,他一定会油然而生信赖、感激和崇敬。

如果一切反过来,当他走得两腿酸软、两眼昏花,心中只有孤独和绝望,一阵阵寒风向他袭来。这时他的身后出现了这样一个人,绷着脸儿、瞥着嘴冷冷地对他说:“你怎么这么差劲?你看别人都走到前面去了,你为什么还如此慢慢吞吞?难道你就不能快一点?难道你的腿比别人短一截?”当他听到这如冰霜一般的评价,再抬头看看前面遥遥的路程,他还有足够的信心迈开蹒跚的脚步吗?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跨越困境需要的是坚定的信念。

人的行为有时候会受两种潜在的意识支配,一种是“强迫”,一种是“自主”。当外来的的压力对自己造成“强迫”,自己又苦于无法完成使命,就会产生逃避心理。现实往往非常无奈,由不得我们喜欢与否,困难实实在在存在着,我们就必须去面对。如果此时心情沉重压抑,再被“强迫”着去做这件难度极大的事,效率一定很低。如果换一种方式,换一种语气,换一种心情,化消极为积极,结果又会如何?由自己主动地去做事,何乐而不所为呢?

这使我突然想到一首诗:“我用奔跑的方式,增加着生命的长度,我多想飞奔成一只鸟儿,直抵天心的羽翼,漫舞在蔚蓝之上,一边分食白云的悠闲,一边豪饮苍穹的辽远,最后写下:无言的博爱是我浪漫的泉源……”

如果能够换一种心境,我想,在嘹亮的歌声中,欣赏和鼓励将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雷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醉里挑灯点评:

一个家常的故事,一个浅显的道理。性格决定一生,培养必须超前;强迫不能命令,自主才是动力。

文章评论共[2]个
文清-评论

期待朋友的首发文章,周末愉快!at:2009年06月06日 晚上8:50

知心的爱-评论

我那儿子也是要我担心,有机会学习一下at:2009年06月17日 上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