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吉林松原的高考作弊案每日都有新进展,如警方的介入、教育部的调查等等,整个事件似乎也是渐趋明朗公开化。不过,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此种事件的发展还是非常担忧的,那就是教育部传出的一个讯号,那就是可能会取消掉某些作弊学校学生的高考成绩。
作弊,只要有考试,就一直会存在的。纵观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制度,作弊就一直是伴随着考试应蕴而生。考试作为一个平民子弟告别平凡的最体面的途径,自来以来就受到吹捧。万人齐发千帆竞的场面是中国所独有的,万人过独木桥也是人民形容高考这样的考试难度之大的通俗语言。作为一个国办的大型考试,教育的公平性当然是犹为重要的。
对于作弊这样一种潜规则,学生有自己的企图自不用明说,对于一个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说,高考成绩也是一种政绩,因此对于作弊也是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每到这个时候,高考的巡视也不失为一种监督,但可悲的是,也被一种“潜规则”所包围,再加上一个考点的考场众多,巡得了一时,巡不了全部。考场里的监考教师成了站岗放哨,不是监视学生,而是代学生监视所谓的巡视员。这是学校对高考的帮忙。
对于高考学生,并不是作弊就一定能够取得高考的成功的,因为对于一个考场来说,最基本的纪律还是要的。如不可能将书本教材带入考场,科任教师不可能进入考场的。所以学生作弊也未必会取得成功,倘若能在一个考场上遇到一两个成绩优秀的同学,那可是万谢了。于是下桌子跑到成绩优秀同学的桌前照抄的,甚至是强拿试卷的,那些平时学习只有半瓢水的同学对于答案的分辨能力就使他能够集各家之大成,往往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的;而那些本来有实力凭个人能力能赢得高考的同学,却在考场里受到太多干扰因素,有时甚至被强行把自己的答卷给传抄,最终污损作废的。每年到快要高考时,但凡成绩好些的同学都会被一些家长预约:“你们在同一考场,一定要对我的孩子多加照顾”,意思很明朗,有些还变成了家长们的私下交易。2008年的高考,某地一名成绩优异的女生受到同班同学当重要部门干部父亲的威胁:“你们在考场上要互相帮忙,如若我的孩子不能上大学,你也不可能上。”最终这个女孩考试时心慌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松原事件的揭露也许是一件好事,但可能也会带来另一种恐慌。不从根本上解决高考在人们心中那种心结,作弊是永远也无法避免的,哪怕你什么手机屏蔽,哪怕你摄像头监考,只要是人办的事情,那就一定会有破解之道,各种作弊工具层出不穷,各种作弊手段花样翻新,各种人情世故总是存在,高考给人的诱惑永远让人无法抵挡,于是作弊的根除就是永远是我们的期望。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部声称要对作弊学生的成绩取消,问题是如何介定呢,这样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否公平呢。而对于这个行业的“潜规则”,要想解决其根本,仅仅的“动怒”也许显得底气不足。媒体的爆光,使冰山一角也展露,而根除作弊这个顽疾却使整个行业如坐针毡。
不过对于今年退考的84万人来说,给了高考以最无情的嘲讽。也许远离高考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全文完-
▷ 进入家住府河边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