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时间都在感叹岁月的尖刻,却忘记了欣赏。林黛玉说,她独爱李商隐‘留的残荷听雨声’也确有意境的,即使残败或者消逝的,也有造物者的美意。很多人忘记了欣赏,只记得不堪,我也是。
很多天想买本《京华烟云》,昨天终于去了。很伤感哦,因为太贵没能买得起,小书摊上又没有。但是又不好空手而归,所以选了几本便宜的。安妮宝贝算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吧,独特的文笔,清淡素雅的词句,我很喜欢,尤其喜欢她日常里随手拍下的照片,烟花,大海以及床单小狗等。《清醒记》里记述的很实在,这样实在的文字是我所喜爱的。比如:弟弟;旅馆;出走……
年轻时,请原谅我这样形容过去的自己,因为长时间的浮躁城市生活,我的身心早已苍老。在那时,我经常幻想一种生活,或许不切实际,或许是很多人都曾经向往的。在有些破旧的上海老房子里,有踩上去吱吱作响的木地板,有绿的渗到墙壁里的植物,有幽静的小巷,挂满晾晒的衣物,拥挤而充实。在这样的房间里,很温稳的感觉。随意记录下想要的文字或者生活细节。在这样的环境里,无需烦躁无需空虚,哪怕一只小狗都是安慰的,死去的盆景都值得纪念,还有,一个相知相恋的男人,随时抚慰你的寂寞,随时附和你的细腻的感伤。
我不太敢了,这样的幻想,我不知如何应付从各面而来的洪潮,稍作喘息,又投入到新的战争中。或许说,我没有了力量去想了,我只能赤守着某种格言,勉强应对。信奉着‘终有一天’。其实不必说太多可怜的话,其中滋味,冷暖自知吧。
一个女子,有才也不是,无才也不是。难。风情也不是,贤良也不是,难。
读罢百书,又有何用。奈何一切,又只是向往而已。日子,终究要过下去的,只是话说一圈,又回原点,若没了向往,又何谈生活?
不太明白,为何都说秀才穷,却又能浏览名山大川?为何文人苦,却又能悠悠闲暇?看遍多少文坛领袖先锋,几乎都是经历坎坷,但再看,却又都是腻腻小资,咬文嚼字。噢。也是的吧,文人若不是腻腻优雅,心思敏感,又哪里来的感伤和诸多的文字呢。
很多读过书的人应该记得那片古文,一个穷和尚和一个富和尚的故事。都要去南海,穷和尚一钵一瓶足矣,而富和尚却一直未能如愿。很小的时候只是听老师说,并不懂得仔细揣摩,所以现代教育就是有问题,为何呢?因为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他们是和尚,没有任何义务责任之言,随心所欲。现实毕竟是现实,向往依旧是向往,日子终究还是日子。不是什么地方你想去就能去的。撇开本身家境优越的,撇开迫于无奈的,再撇开毫无道德感责任感的人(和尚),试问一下,又有谁能随意想去哪就去哪,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呢?
忽然在长到二十岁的时候,我才渐渐敢说我是个怎样怎样的人,我是个做事说话如何如何的人,我才敢清醒的分析一些或许自认为视角独特的事。若不是时间,若不是我常常怨恨的尖刻冷酷的时间,我又如何能,如何敢?
李清照在晚年丧夫时说:“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若不是时间,她又如何知道自己最爱的梅花最后竟给了她满衣的泪。
-全文完-
▷ 进入一束栀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