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阅读吴承恩淮安野泉

发表于-2009年06月18日 下午3:40评论-7条

阅读吴承恩

野泉

吴承恩这个名字,早同他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一起誉满神州,传遍世界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故居在淮安(今楚州)河下镇打铜巷。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儿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青年人。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正,忠于自己的妻室。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志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他厌恶腐败的官场,不愿违背本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

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吴承恩写《西游记》,是作了毕生准备的。小时候,吴承恩经常跟从父亲遍游淮安近郊的古寺丛林,听来许多优美神奇的神话故事;在读私塾时,经常瞒着父亲和老师,偷偷地阅读“野言稗史”。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

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却没有被选上。

50岁左右,他根据流传的取经故事和无支祁的传说写了几十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他的好友、状元沈坤这个抗倭英雄被陷害含冤屈死于狱中才开始他的再一次创作。他这时候的创作目的是为沈坤鸣不平,也是对自己悲观情绪的一种发泄。因为沈坤冤案让他对自己的前途更加悲观。在沈坤组织乡勇抗倭这件事上,他不仅是参与者,而且是策划者(军师)。他原以为沈坤因抗倭的升迁将会给自己渺茫的前途带来一丝希望。然而,沈坤的结局却让他彻底失望。他要把铲除不平、扫荡妖魔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功法无边、敢作敢为的孙悟空身上。这是他对《西游记》的第一次修改,补充,也让孙悟空斩妖除魔的形象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一次提高。

到61岁,他总算得县丞官职,但因与长官不合,不久就“拂袖而归”。晚年的吴承恩又一次翻出《西游记》草稿,对其再次进行加工。这一次,他加了最精彩的也是最受世人喜爱的前十二回,其中第一至七回写了孙悟空的来历,第八至十二回写了唐僧的来历和取经的缘由。他感到这样写很痛快,就又对整篇进行了修改,对结尾作了加工,使之相互呼应,前后一致。这样,他整整用了近十年功夫才最终完稿。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没有直接抒写现实生活,但是作品所展示的那个闳大的神秘的神灵世界,所取法的真实的蓝本实际上就是现实世界。

譬如,当领导的不一定有本事。《西游记》里无论天兵天将还是妖魔鬼怪,没有一个是吃干饭的,大都有上天入地的本事。唯独西天取经的带头人唐僧是个白面书生,除了会念紧箍咒,会说“阿弥陀佛”之外,别无他长,由此便造成了“一将无能,累死千军”的情况。本来孙悟空一个筋斗云,一顿饭的工夫就可把经取回,就是本事差些的八戒、沙僧也可腾云驾雾,像乘飞机一样“坐地日行八万里”有个十天半月也可把经取回。可在唐僧的领导下,悟空、八戒、沙僧都只能跟着唐僧亦步亦趋地跋山涉水,晓行夜宿,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到达西天。上面的领导明知唐僧没本事,却要让唐僧领头,让没本事的领导有本事的。吴承恩这样写,表面看是难以理解的,却是惊人的现实。当时的唐朝如此,以后的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也有这种情况,今天在一些地方也仍然如此,唐僧这样的取经团长就在你身边。

又比如,在人间兴风作浪的妖魔鬼怪大都是有来头的。唐僧师徒往西天取经,途中多次遇险,唐僧经常被捉,多亏悟空全力营救,才一次次化险为夷。纵观捉拿唐僧的妖怪和一些祸害平民百姓的魔鬼,真正在民间“土生土长”的不多,大都是“天上”下来的,不是皇亲国戚,就是与天庭里的王公大臣有裙带关系,有的是天兵天将的坐骑或宠物,如大象、狮子等,甚至还有观音菩萨门前荷花池里的小金鱼,有如来佛祖的亲娘舅——大鹏神雕。这些有来头的妖怪,因为背后有靠山,有恃无恐,在人间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当孙悟空要打妖怪时,皇亲国戚便会全力阻挠:“悟空且慢,看我的面子就留他一条生路。”于是,作恶多端的妖怪就遇难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此等让孙大圣徒唤奈何的事情今天也并非鲜见。

还有,“关系”比“本事”重要。孙悟空是有本事的,他火眼金睛,七十二般变化。然而,在降妖除魔,营救唐僧的过程中,经常是悟空使出浑身解数,也达不到目的。无奈之下,只好找“关系”。凭着他在天宫当过“弼马温”建立的人缘,出道时认识的四海龙王以及大闹天宫时认识的天兵天将等,借助他们的本事来救助唐僧。当唐僧快要被蒸死时,他就去找龙王要“冷气”;当要吓唬妖怪时,他就找雷公、电母打雷闪电;当打不过妖怪时,就到观音或如来那里搬兵。可以这么说,大多数情况下悟空不是靠本事降妖,而是靠“关系”降妖。这也是今天的现实,一个人有多大本事不重要,关键看有没有“关系”。有“天兵天将”支持,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吴承恩对《西游记》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情节曲折,生动有趣。他善于用夸张的笔调,通过幻想境界的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他笔下西行路上的41个小故事,巧妙安排,波澜起伏,或正面冲突,或内部矛盾,或格斗,或智取,天上变幻,人间喜怒,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搜百代阙文,采千秋遗韵,艺苑久推北斗;姑假托神魔,敢直抒胸臆,奇篇演出西游。”这是吴承恩故居厅前廊柱上的一幅楹联。这幅联高度概括了吴承恩一生的文学成就和他的名著《西游记》的历史价值。

吴承恩虽然终身未能腾达,甚至是在失意与贫困中度过的,但他的《西游记》,构思精巧,故事引人入胜,特别是那来自生活又高自生活的艺术洞察力,居然在今天仍能找到“生活原形”,仍可“对号入座”,其高瞻远瞩的眼光,其穿越时空的洞察力,其精巧绝伦的构思让人感叹不已!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淮安野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公吴承恩大智若愚、崇尚公正、风流倜傥,
诗文书画、千古一绝。
吴承恩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
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

文章评论共[7]个
佳期如梦-评论

问好朋友!at:2009年06月18日 晚上8:53

文清-评论

厚重的文字,给人不一样的感受。at:2009年06月18日 晚上8:58

淮安野泉-回复谢谢点评,祝好! at:2009年06月18日 晚上9:43

帘外落花-评论

好文字at:2009年06月18日 晚上10:51

淮安野泉-回复谢谢朋友点评,问好! at:2009年06月19日 中午2:29

美泉-评论

欣赏,问好朋友!at:2009年06月19日 早上8:33

淮安野泉-回复谢谢点评,祝朋友周末快乐! at:2009年06月19日 中午2:31